瑞典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状况与成功经验
瑞典是全球生命科学(Life
Science)产业的领先者,拥有诸多影响世界的医学发明。本文分析了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对中瑞在该领域的合作提出建议,中国可以借助瑞典的研发外脑和国际化网络,实现优势共享、利益双赢。作为诺贝尔奖的故乡,今天的瑞典不仅是信息通讯产业的领跑者,而且成为全球生命科学(Life
Science)产业的领先者之一。在这个人口仅908万的小国里,超过800家公司活跃在生命科学产业领域,包括生物科技、医学技术、医药、医疗器械、诊断设备等行业。目前瑞典是欧洲第四大生物技术国,在全球排行第九。如果按人均行业量以及该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评比的话,瑞典则位居全球之冠。
瑞典在生命科学领域享有盛名,拥有诸多影响世界的医学发明,如:心脏起搏器、呼吸器、人造肾、超声波、伽玛刀、局部麻醉、静脉营养学、阻滞剂及胃药洛赛克等。这些发明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也奠定了瑞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此外,在微系统技术、非扩散测量技术以及生物材料的研究方面,瑞典的科研机构同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现在瑞典约有800家企业从事生命科学产业,共有雇员4万人,大部分从事研发和市场工作,约15000人工作在生产部门。此外,还有大量专业咨询和分包公司活跃在生命科学产业领域,形成完善的产业环境。出于高科技行业的特质,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分布在拥有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地区。就地理位置而言,瑞典有三个生命科学产业集聚带。
最大的位于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区域,这里是瑞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欧洲领先的生命科学产业带之一。拥有诸多科研院所,如驰名世界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乌普萨拉大学、皇家理工学院等,孕育了许多创新生命科学公司,以提供技术工具或服务为主。该地区集聚了全国58%的生命科学企业,其中包括法玛西亚、阿斯利康AstraZeneca、GE
Healthcare等知名跨国公司。另外两个较大的产业带集中在瑞典西南部沿海地区,一个以第二大城市哥德堡为中心,集中了全国19%的生命科学产业群,本地区的生命科学行业主要以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为主。
第三个集聚带分布在隆德-马尔默区域,位于瑞典南部的斯科纳省,拥有全国17%的生物技术公司。隆德大学及
Ideon科学园区拥有本区主要的研发能量。此外,由于该地邻近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两国政府的联合规划下,形成了北欧最大的生命科学谷-Medicon,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乌米奥Ume?,这是瑞典北部的生命科学重镇。拥有瑞典2%的生物技术公司,其中包括数家全球知名的行业基金。乌米奥大学为本区提供研发力量,造就一些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如Uman
Genomics公司,在基本体领域中有杰出的表现。最后,林雪平
Linkoping是瑞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另一个研发中心。二、瑞典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经验
瑞典在国际竞争中尽力扬长避短,由于人口较少、劳动力成本高,所以它明智地放弃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通过教育、创新和变革,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力求持续地占居附加值较高的上游国际生产链。近年来,瑞典的产业政策是以未来发展趋势为导向的,高度重视生命科学等高新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投入巨资兴建基础设施,优化政策框架和创新体系。
(一)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促进和推动作用
瑞典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创造一个最佳的研发和教育环境、稳定的社会经济,一流的营商氛围和健全的创新体系。为成为欧洲生物技术领先国,瑞典政府在1992年提出的《研究法案》中,已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材料技术作为三大优先研究领域。1996年的《研究与社会法案》又提出要把瑞典的生物技术发展到世界领先水平。2000年,瑞典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瑞典战略领域。2004年6月,瑞典政府颁布《创新瑞典----革新增长战略》,意在强化瑞典作为知本
国家(knowledge-basednation)的地位,提高瑞典的医药、医疗技术、生物科技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标是成为欧洲生命科学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如今,瑞典的生命科学产业成长为国家经济中很重要的板块,在推动创新、增加就业、扩大出口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为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瑞典建立了授权体制,在专利法中规定,公立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可拥有公立研究项目成果的专利权(与公司或其它单位事先有专利权协议的除外)。同时,瑞典大学为了促进研究人员申请和转让专利,设立了许多咨询公司,协助进行专利申请和交易活动。而且,研究者可以在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促进了新生物科技企业的不断涌现。瑞典国际创新基金的一项调查显示,93%的瑞典生物科技公司参与了与学术研究者的研发合作。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瑞典研究人员研究开发和申请、转让专利的积极性,对促进生命科学产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高强度、多渠道的研发投入激励了产业发展
现代科技产业的发展以研究开发R&D为前提,作为全球R&D投入最大的国家之一,瑞典近年来研发投入一直占GDP的4%左右。其中工业研发自1989年以来就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占GDP的3.3%。来自政府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两个渠道:一是每年向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系科的直接拨款。二是瑞典公立研究资助机构在生命科学领域投入大量研究资金。其中,投入最多的机构分别为战略研究基金会、技术创新局、瓦伦堡基金会、医学研究理事会和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支持的都是对提高瑞典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研究理事会(自然科学和医学部分)支持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业技术发展局支持生物技术发展项目。
(三)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和种子基金提供了资金保障
90年代后期,瑞典的风险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日臻完善,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利润预期使得风险投资公司对生命科学产业的投资信心继续增强,大量资金拥入生命科学领域,为新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公司的起步和扩展阶段,约33%的种子基金投入新项目,66%的基金用于已获益项目的增资。
另一方面,近年来,学界的科技商业化意识进一步加强,皇家工学院、隆德大学、林雪平大学都成立了种子基金公司,由学校、风险投资公司、工业基金会及有关企业共同入股成立,专门、孵化、扶持生命科学领域的新企业。
(四)业内合作是支撑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脊柱
新技术的兴起给参与者带来了机遇,在生命科学这样的新兴行业里,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将近90%的企业是50人以下的小公司,难以承担一体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只能集中优势专攻于某一细分领域。所以业内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业内合作非常有利于促进瑞典新兴中小企业的起步和成长,跟IT一样,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产业为瑞典奠定了世界创新国家的地位。合作精神在生物技术领域得以充分发扬,产业内的紧密协作推动了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瑞典还创造了非常健全的CRO
(Contract ResearchOrganization)契约研究组织环境,以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等外包服务为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支撑体系。比如,瑞典的CLINICAL DATACARE(简称CDC)就是比较专业的CRO,该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00名,从事治疗领域的研究,提供全方位外包服务,如临床试验、化学分析、数据管理和统计等。
(五)学界内部、学界与业界之间有效的合作与互动促进了发展
瑞典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医疗领域的大量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拥有能够应对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研究人员。而且学术界内部注重不同研究机构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并催生出新兴科技成果。
除了学界内部,瑞典学术界与企业界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传统,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哥德堡大学的
Sahlgrenska研究院是瑞典知名的医学院,曾经参与阿斯利康公司畅销的抗溃疡药品----洛赛克Losec的研发。1996年,瑞典通过新的高等教育法,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加强与社会合作,向公众提供研究情况,并把这作为一项重要的义务。该法案实施后,瑞典大学对促进与工业界合作和研究成果商业化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大学、科研机构与工业界的合作明显增强。此外,瑞典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广泛参与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科技计划,相关战略基金积极支持研究机构在各自领域内同世界一流的研究小组开展合作。
(六)完善的中小企业支持体系是孕育产业成长的土壤
近20年来,瑞典产业政策逐步转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重视培育新企业和扩张现有中小企业。瑞典拥有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支持体系,以工业部、竞争署、贸易委员会等为核心的政府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构建宽松自由的政策框架,以ALMI、INDUSTRIFONDEN等为代表的基金公司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以三个产业集聚带为代表的科技园区为中小企业的孕育、成长营造适宜的中观生态环境。此外,发达的外围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带来了足够的发展帮助,企业可以顺利地获得信息和咨询,亦可获得研发和技术协助。这些都为瑞典生命科学产业的成长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和坚实基础。
三、从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特质看中瑞产业合作空间
生命科学产业是个非常活跃的领域,高科技行业的特性要求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资金为后盾。而且,较之传统产业和信息通讯等新兴产业,生命科学产业的新产品开发周期长,技术风险大,投资回报期久,这是小公司难以胜任的。
从产业层面看,如果不同的企业各自为谋、单枪匹马地搞研发,将会引起资源浪费和投资重复的低效率、高成本结果。为了整合产业内资源,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近10年来,瑞典以及全球的生命科学产业经历了并购和重组,以大吃小、强强联合的趋势明显,形成巨型的跨国公司,业内垄断趋势明显。另一方面,技术的迅速发展又孕育出众多新兴中小企业,它们活跃在产业-学研中间的环节,起到科研成果商业化的促进作用。
(一)中瑞双方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如何把握机遇、借机发展是值得中国企业思考的。中国在生命科学产业领域排名世界第七,从现在的生命科学产业大国发展成为产业强国,是未来发展之路,也是抓住新一轮产业升级乃至产业革命的必要战略。从瑞典方面分析,该国虽然拥有发达的研发实力和完善的创新环境,但缺乏足够的市场购买力,国民经济的狭隘性迫使企业谋求国际化发展。
综合考虑,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生产能力,瑞典具备高精尖的科技水平和研发力量。两者互为补充,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合作方式,实现优势共享、利益双赢。
(二)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
从行业分布看,瑞典的生命科学企业以药物研制为主,占行业总量的54%,其次是生物技术器材等,占21%,这两个细分行业可以作为中瑞合作的主要领域。
(三)值得中国企业考虑的合作模式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研发投入以及顺利的商业化运营是非常重要的,瑞典拥有适合创新的科研与商业环境,包括以下方面:产业、大学、科研、医院、政府的良好互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生命科学研发资源;良好的国际合作和技术共享;专业化的商务和金融支持体系;完善的社会健康服务系统。这些有利条件都激励着生命科学产业的创新。
因此,把中国企业的研发环节转移或者外包到瑞典,精明地利用瑞典的外脑为中国的企业服务,不失为产业发展的一个捷径。研发成果商业化后,可以把批量生产环节外包在中国,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中国的就业量和GDP,而且可以减少中瑞双方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于中于瑞,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