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后半生去实现私立大学梦 从1993年创办新东方学校至今,整整15年,从最初自己拎着浆糊桶到电线杆上贴广告,到如今新东方在北京繁华地段拥有了自己的集团大楼,俞敏洪和他的创业团队历经数次挫折和考验,最终带领这所民办培训学校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新东方的成功,已成为中国民办教育领域的一个“奇迹”。而对于中国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行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俞敏洪自然也感受颇多。 俞敏洪认为,中国民办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首先是资金问题。在这点上,他的新东方无疑是幸运的——2007年9月,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与国际资本市场成功对接,获得了更多新鲜“血液”的新东方,无疑能成长得更快。然而,国内大多数民营教育机构的融资渠道还十分狭窄,他们中的大多数每时每刻都面临着生存的危及。 其次,俞敏洪认为,国家的相关政策还需要完善和有效地进行推行。例如,政策应该明确界定:什么是盈利性民办教育和非盈利民办教育,具体标明有什么具体的鼓励措施,比如税收方面的优惠。 从200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在俞敏洪看来,虽然有了这个法,但相关政策的推进却非常的慢。此外,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并没有对民办教育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甚至是适得其反。例如,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保障等问题。虽然政策上称民办学校可与公立学校享受同等的待遇,但实际上却做不到。为此,民办学校可能要花上几倍的钱才能赶上公立学校。 实际上,这就涉及到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它广泛存在于不同区域和办学主体之间。而俞敏洪的提案之一就是“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他认为,在高等教育这块,国家光顾了扩大公立大学的校园,扩大招生的生源,但没有注意到民间其实是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的。因此,只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民间就可以调动起很多资金,民办高校也将就此赢得一个更加健康的发展空间。aihuau.com 在一次演讲中,俞敏洪说:“这个世界上失去什么都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失去你的心,失去你的勇气。”而做教育,正是俞敏洪一生的愿望和兴趣。 如今,新东方的发展已经日渐平稳,俞敏洪也为自己的后半生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创建一所真正意义、非盈利性的私立大学,让贫困学生也能上得起大学。同时,俞敏洪强调,这所大学与新东方无关,完全是他个人的“理想产品”。
![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俞敏洪 “不热心”的积极分子(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22344793375.jpeg)
俞敏洪透露,他现在正在选址:占地面积约500亩,硬件投入约8亿元,北京昌平、怀柔、密云是首选之地。按照他的初步构想,这是一所以经济、法律、商学、哲学等专业为主的大学,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农村学生。 至于学校的运作模式,俞敏洪表示,由于这是一所非盈利性的大学,因此他不打算怎么收学费,主要靠资助、捐款和勤工俭学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这个大学主要靠企业家捐钱,他们的名字会被刻在墙上。”当然,俞敏洪自己就是第一个站出来捐钱的人。 对于国外著名的私立大学,如哈佛、耶鲁等的成功经验,俞敏洪早已仔细研究过,它们在资金来源上通常有几方面,一是学生的学费,一般占到20%;其次主要靠企业家的捐款以及老校友的捐款;还有就是学校自身的资金运作。而这整个又必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上述模式正是俞敏洪所要借鉴的,目前他正在筹集资金,打算建立一个至少20亿元的基金会,以运作这所大学。一方面,他将通过减持在新东方的股票来套现,此外,好人缘的俞敏洪还结交了为数众多的企业家朋友,这些人自然就成为他募集资金的对象。 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俞敏洪,正是因为上了大学,命运从此与村里的其他孩子大相径庭。因此,他希望办这样一所大学,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我希望这所大学的校园建筑风格是一种较轻松、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就像原来北大校园的建筑风格。”俞敏洪期待,这所大学有朝一日能够“变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