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用地比例失调 用地结构是反映城镇功能结构的一个重要体现。一般来说,城镇的各类用地基本上都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使城镇的各项功能平衡发展,构成完整的功能体系,促进城镇持续发展。但在这些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经济的增长,盲目、无限制地发展工业,使得工业用地比例大大超过正常标准,而城镇的其他功能则滞后于其生产功能,这些用地的比例远远低于标准,一方面影响了城镇的正常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道路建设等基本功能跟不上生产功能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这些功能的滞后,也造成产业发展在硬件设施上的瓶颈,不利于生产功能的持续发展。以大岭山镇为例,由于其工业用地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粗放式的发展使得其工业用地比例高达41.7%,远高于15%~25%的国家标准;而由于对其他基础配套设施、环境建设的忽视,使得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等都低于国家标准。具体来说,缺乏环境较好的居住小区;城镇商业未形成规模,商场规模较小,缺乏吸引力;城镇主要干道狭窄,拓宽难度较大;其他主要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未来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
![小城镇是产业的 产业园区对珠三角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23012419417.jpeg)
产业园区对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在“以土地换效益”的发展模式下,珠三角小城镇通过土地来换得了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但是在其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而土地又即将耗尽的情况下,其经济是不可能再实现高速发展的,而原有产业也没有空间去进行产业的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去寻求新的方式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力发展建设产业园区,成为了这些专业镇解决原有问题,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的主要方法。对城镇用地效率的影响 吸取了原来发展模式的教训,在新的产业园区的发展中,改变原有的分散、粗放的发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在划定的产业园区范围内,将老镇区原有的、落后的企业通过产业升级,转移到产业园区中,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引入新的高水平企业,形成带动作用,在产业园区内形成产业集群,在空间上朝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这种模式一改原来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在一个划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科学的规划、高效的管理,不仅使企业间获得了相互协作的机会,形成产业链上的关联,促进其专业化分工,而且使得它们拥有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升的机会,以此提高整个产业园区的生产效率,提高土地的产出,增加企业的收益。 而在老镇区内,原有企业搬入到产业园区中,其生产功能得到了转移,原有工业用地也得以释放,这时就能够腾出足够的空间来进行老镇区的改造,以其他高效的功能来取代原有低效的生产功能,改变老镇区用地效率低下的状况。可以说,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在保证园区内土地高效产出的同时,又能释放出空间给老镇区进行改造,提升其土地利用效率,以此带来整个镇的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