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上说:“哀叹我的父母,生我的时候是多么的辛苦啊!”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母亲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所付出之多,只有亲身当过母亲才能体会得到。我们古人把生日叫做“母难日”,意思是生自己的那一天就是母亲受难之日。所以每逢生日,大家都会伤感一番,缅怀父母辛勤抚育自己的辛劳,哪像现在这样推杯换盏,吃喝玩乐!但是,儒家的孝绝对不是愚孝,不是没有原则的顺从。孔子说,“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去世后的三年之内,如果还按照父亲为人处世的原则行事,就可以称作是孝了啊。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去世之后,哀思要保持三年,三年之中,不管父亲的做法对与不对,都不忍心改变父亲的做法,另起炉灶。可是三年的时间也足以称作是孝了,三年之后改不改,就得看当时的时势了。“孝”和“顺”也经常连称,好像要想做到孝就一定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但是中庸之道并不这样简单地看问题。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最能说明儒家孝的方式。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地里锄瓜,一不小心锄掉了一棵瓜苗的根。曾子的父亲曾皙大怒,抄起一根大棒就打,一下子就把曾子打倒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醒过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父亲的面前请罪,说:“刚才我做了错事,得罪了父亲,您用那么大的力气教育我,没什么事吧?”然后又去后面弹琴唱歌,还故意让曾皙听到,表示自己决没有生父亲的气。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弟子说,“下次曾参再来,别让他进我的门!”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央求师兄弟向孔子打听,孔子说:“当年舜帝的父亲瞽叟很糊涂,脾气也非常暴躁,续娶了之后对舜又非常不好。要使唤舜的时候,舜总是在旁边伺候着,可是想要杀舜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小小的责罚,舜就乖乖地承受,要是发了大怒,要拿大棒棰他,舜就远远地躲开。为什么呢?怕自己的父亲背上杀害亲生儿子的名声啊!现在你呢?父亲正在气头上,下手不知轻重,要是真为了一件小事把你打死了,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孝之地吗?再说,平白杀伤人命,官府不还得治他的罪吗?”像故事中曾子那样的孝,就是“愚孝”。他一心想着怎样服从父亲的教导,不违背父亲的意思,可是就不动脑筋想一想,父亲这样做对不对,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这个后果最终会落到谁的身上。他的出发点是维护父亲的权威,结果却险些造成大麻烦:如果曾皙把曾子打死,曾皙自己又被治罪,这不是曾家的大悲剧吗?这个家庭不从此分崩离析了吗?这当然不是曾子的本意,但由于方式不对头,一味讲求孝,就出现这样的差错。所以西汉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刘向评论说,“以曾子那样的才华,又身处圣人的门下,尚且犯了罪过而不自知,可见把握好孝的限度是多么的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