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不定的诱惑

企业家=弃业家?我们应该向比尔8226;盖茨学习吗?放弃自己已经坚持了大半辈子的主业,而专注于社会慈善事业?这取决于企业家的愿望和企业经营的有序程度。参与社会事务和践行社会理想是一种诱惑,这种诱惑也许和当年对财富的渴望相仿,也许和在高尔夫球场上的进步相近。担忧智慧的企业家会舍本逐末显然是杞人忧天。不过,我们还是想提醒:社会理想固然值得尊敬,但是在实现社会理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洞若神明地看到社会理想的边界和诸多的雷区。“在商言商”是企业界的一个共识。这个教训的源泉是1980年代有太多的企业家“在商言政”并因此而销声匿迹。冯仑在《野蛮生长》里写道:“政治情结、江湖大哥、民间智慧、合理的商业想象力,以及我们有限的体制空间,塑造了牟其中这样一个形象。现在没有此类人物了。”即使在新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也要警惕社会理想的边界。的确,我们也许应该为了市场经济格局、为了人们的福祉而苦苦争斗,甚至不惜触摸体制的电门,与“蛮横”的国老大们暗中较劲和博弈,我们极力地呼吁某些垄断行业降低民资的进入门槛。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如果太多是出于个体的利益驱动,我们就会显得底气不足,我们就会在强硬的阻碍面前退缩。我们认为以下原则具有可持续发展企业家的社会理想:利基原则、建设而非博弈(对抗)原则、实验性、量力而行原则、非功利主义原则。如果说精英分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带着脚镣翩翩起舞”,那么他们的最大困难也正是“在夹缝里坚强地生存”。企业家与纯粹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他们的依附性整体上低于前者—尽管我们期待知识分子表现出极端的独立性,这也是一个理想而不是现实。但是,铜板有两面。这也正是其弱点所在。毋庸讳言,公共环境的净化是大势所趋,现代商业文明的建立也是必由之路。但是,我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前行。其中的利弊权衡,由企业家本身的远见、洞察力以及对社会进步速度的信念和信心甚至由自己的社会交际关系(guanxi)共同决定。商业、企业本身蕴含的“富有激情的建设性”,使得我们必须谨小慎微而不是想当然地、充满自我陶醉地践行我们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