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学习》——青春的权力
大哥:你好!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这个问题既不敢向老师请教,也不敢让家长知晓,更不敢和同学交流,所以只有请您帮我解开心结了。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原以为是个简单的问题,也没有认真想过,但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我心里难以平静。这还要从去年春末夏初说起。学校组织黑板报比赛,班里集体推选我和杨丽负责。杨丽是这一学期新当选的学习委员,又有文学才华,不仅作文写得好,写的诗歌还在杂志上发表过,她组织的星星诗社在学校里很有影响。我是数学课代表,因为受到爷爷的熏陶,书法写得比较好。在抄写黑板报的时候,不经意间我们的手碰到了一起,我心里一动,抬起头来,看见杨丽的脸上有一闪而过的红晕,手也缩了回去。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她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任务完成后,我们并肩走过林荫道,一路上默默无语,一直到了公交车站,她先上车,从车窗口向我挥了挥手。风起了,天暗了,柳絮飘舞,烟尘纷飞,虽然车站上人群簇拥,大街上人流熙来攘往,但我感觉到仿佛是立在寂寞的街道上,我想到了宋代词人贺铸的一句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从这以后,我都渴望再有类似的活动,能与杨丽两人在一起工作。杨丽也似乎开始对我多了一点关注。我的写作水平当然比不上杨丽,即使是数学,我虽然是数学课代表,实际上杨丽的数学成绩一直超过我,连数学老师都承认她的悟性和推理能力都很出众。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前的练习中,老师布置了一份模拟题作为课后作业,有两道题难度较大,全班同学都将希望寄托在我和杨丽身上。放学后我们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留下来一起研讨这两个难题。她立在我的身后,看着我的推算,她的头发垂在我的耳上,痒痒的,我想起了一个词语“耳鬓厮磨”。在解决了那两道难题后,天已经快黑了,我一直把她送到家门口,才自己转车回家。在车上,我闭上眼努力在脑子里勾画出杨丽的形象,用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口来形容她是有点老套俗气了,搜肠刮肚想到了《诗经》中的一首诗《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想到下午的情景,不由心神荡漾如春水。我加入了星星诗社,经常向杨丽请教作诗的技巧。诗社活动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就是节日。在草坪上,在树阴下,石凳上,我们并肩而坐,除了谈写作,还谈到了家庭的情况,谈到了对未来的设想。我能在嘈杂声中分辨出她的声音,听见她的笑声如聆天乐。在语文课上,老师讲宋词的修辞手法,我却看着坐在前面的杨丽的背影,看着她秀发下微露的后颈,琢磨着“蝤蛴”的样子,不由自主露出微笑。老师可能看到我的会心微笑了,就点名叫我说说对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理解。我有点不知所措,但稍微平静了一下,想起了那天下午在公交车站的所悟,就谈了作者以形象景物写抽象心境的技巧。我注意到前排的杨丽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静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我喜欢杨丽,这是毫无疑问的。杨丽也对我有好感。我们两人之间比一般同学的关系要亲密。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难道这就是令人谈虎色变的“早恋”?这可是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忌讳的。上个星期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就这个问题组织了讨论,前天的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竟然也是谈中学生早恋。半个月前,我生病住了几天院,耽误了课程,杨丽带着资料到医院帮助我补课,我的父母遇见了,虽然再三对杨丽表示感谢,但还是用怀疑的目光看了好几眼。大哥,我的这种感受到底是否正常呢?李建
2006年2月18日
更多阅读
体验过就活过了——读李子勋《你在为谁而活》 为谁而活 议论文素材
体验过就活过了——读李子勋《你在为谁而活》看到友人买了李子勋4月的新书,看着标题就有看的心动,于是在生日的当天上网挑了这本书。有些时候需要让书籍来平衡自己的内心,无聊时,无从适从时,失落时,书籍成了最好的陪伴,往往书中跳跃出的正
《你在为谁工作》读书笔记 你在为谁工作 陈凯元
《你在为谁工作》读书笔记作品基本信息《你在为谁工作》一书于2007年出版,作者陈凯元。除此书外,作者的代表作还有《责任重于能力》、《晋商的智慧》等书。作品主要内容本书提出了每一位员工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
决不拖延,立即行动《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磁小大兴 决不拖延
决不拖延,立即行动——《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洛新磁涧小学游大兴“决不拖延,立即行动。”这是我读完《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后,感受最深的一章,在这一章里的每一章节,都让我汗颜,让我无地自容,同时又给我很多提醒,这让我觉得我必须改变,
读书笔记——读《你在为谁而活》之一 读书笔记
2014年新年期间读了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所著的《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这本书的封面有这么一段话,说得很好: “对任何心理困境,你都要说: ‘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 烦恼是我的,
《你在为谁学习》——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上面讲的是我的故事,也许你觉得很遥远,那么,我们一起听听一位同龄人的自述吧,看他是怎样改变自己的: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父亲工厂办的子弟学校就读的,身边的同学几乎没变过。直到16岁那年,我考入了省城的重点高中,就离开熟悉的环境。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