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份以来,各地肉类副食涨价的消息此起彼伏,价格纷纷创下历史新高。很多城市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100%,大有与高烧的股市一较高下之气势。伴随着粮油肉禽价格上涨,众多下游食品行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价格一路上扬,通胀压力步步进逼,普通百姓忧心忡忡,中央高层领导也开始关注事态发展。2007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明令“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各地要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上涨原因
对于关注农业发展的业内人士而言,肉价上涨早在意料之中。价格涨跌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供求关系,但在供求失衡的背后,却是生猪养殖行业的惨淡经营。国内A股畜牧板块五家上市公司(大盈、罗牛、天香、新五丰、福成五丰)2006年年报显示,五家公司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了5.57%,主营业务利润1.38亿元,同比增减少8.32%,实现净利润-3.67亿元,亏损额增加3274万元。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玉米逐渐从口粮中分离出来,充当饲料粮的作用逐步确立。饲料粮(玉米)的生产波动与畜产品生产波动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以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行业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在各地纷纷上马,实际使用玉米粮已经突破3000万吨,接近中国1.4亿吨玉米总产量的1/4。伴随着玉米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中国玉米供求关系趋紧,2006年以来玉米价格进入上升通道,上涨达到250元/吨。在养猪生产的直接成本中,饲料成本占70%以上。而饲料成本中,玉米成本占40-50%,而豆粕、棉粕和菜粕占30%左右,合计占饲料成本的70-80%左右。玉米价格上涨引发饲料价格上涨,进而传递到下游畜产品环节,引发猪肉、禽肉和禽蛋产量的价格,但通常有1年左右的滞后期。2006年饲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夏,肉价却相对低迷,平均猪料比5.06:1跌破了5.5:1的盈亏平衡点,养猪行业陷入全面亏损阶段,严重损伤了猪农的养殖积极性。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生猪存栏量为49440万头,同比下降1.8%。其中能繁母猪仅为4206万头,同比下降14%。遗憾的是有关部门未能“见微知著”地看到变化,及时利用“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从2006年10月开始,国内猪肉价格在处于“边缘地区”的农村就出现了回升趋势。经过多个阶段的震荡后,2007年5月集中的反映到“心脏区域”的大型城市。
涨到何时
肉类产业中,猪肉、鸡肉与牛肉的消费比例分别为65%、12%和9%。蓄禽养殖周期不同,通常肉猪为140天,肉鸡为45天,肉牛为800天。猪、禽饲料以玉米为主,因此受玉米价格波动影响明显,牛羊肉是以草食为主,耗用精饲料(玉米)比例少,因此牛羊肉产量不跟随玉米波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养殖周期的差异以及饲料结构的不同使得不同蓄禽肉品价格波动周期存在差异。通常鸡肉价格波动最为频繁,一般为1-2年,猪肉居次,一般为3-4年,而牛羊肉价格则在5年以上。当然各种蓄禽肉制品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因此在价格起伏上会产生一定的互动。
通常每个波动期又分上升期、高峰期、下跌期、低谷期4个阶段。上升期阶段的特点是仔猪、母猪和育肥猪存栏数较少,生猪价格不断上升。肥猪供不应求,肉价暴涨,养猪利润较大,在利益驱使下,生产者养猪积极性提高,出现养猪热。随着价格上涨,生产者则大量选留育成母猪和成年母猪进行仔猪繁育,使上市的育肥猪进一步减少,猪价、肉价再次上涨,产生“蝴蝶效应”。由于生猪饲养需要一定周期(通常为120-180天左右),供给对需求的变化不可能作出迅速反应。要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的猪肉供求关系,我们预计还需要4-6个月时间。
波及下游
猪肉价格的飞速攀升将把通胀压力陆续传导到鸡蛋、鱼和其他食品之上。价格上涨将导致下游相关食品行业的连锁反映,甚至引发相关行业的新一轮洗牌。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小企业将陷入困境,大企业可以依托规模优势和资金实力,通过整合实现扩张。相对而言,原料自给率高的企业,成本消化能力会强一些。其中:以猪肉为主要原料的肉类加工、速冻食品、餐饮服务等行业面临成本压力,利润空间会受到压缩。做为蓄禽肉类的“替代产品”,水产品能够通过抢占替代市场“分得一杯羹”。终端零售商会考虑通过集中让利、内部消化的方式,缓冲价格上调,维护市场份额。其他食品与饮料制造业则可能通过“比价”效应获得溢价空间,成为收益者。整体而言,囿于中国的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趋紧。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农资价格的提升,食品价格上涨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经过本轮恢复性上涨,众多食品行业可以在新的价格起跑线上寻求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