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茄产业危机引发深思
1、低靡的产业环境与原料紧张使“红番茄业”黯然失色
番茄产业并非一直预演着“红色席卷视线”的浪潮,企业处于高端发展期时,常常举遇到一进无法逾越的发展瓶颈。2003年世界番茄酱生产大国遭受了自然灾害,产量大幅下降,受其影响,国际番茄酱供应量相对减少,价格上扬,销售非常顺畅,这也导致新疆种植农户的扩张欲望。但是到了2004年番茄出口疲软,新疆出现原料相对过剩的情况,加上新疆的“红色产业”出现规划不到位,一些占有资源的企业经常采取订单生产,厂家却不能按照订单完成收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虽然从2004年9月上旬开始,尽管企业从9月份开始提高原料收购价格,提高现金兑付的比例,但原料供应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厂家只能开动一半的生产线,原料供应只能满足番茄需求量的50%。
所以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不良循环局面:一方面番茄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番茄厂家面临着等米下锅的尴尬境地,此外,番茄亩收入与棉花、辣椒相比差距在1000元以上,不少农民在利益得不到稳定保障的情况下,对番茄的种植积极性下降,造成原料相对短缺。
鉴于这种原因,新疆番茄酱生产骨干企业纷纷派出专家前往甘肃、宁夏、内蒙古进行科学调研考察,寻找新的番茄原料生产地,开辟新的番茄酱产区,为此,点燃了内蒙古红色产业之战。
然而,2005年的“五一”过后,随着番茄的播种和移栽苗工作的全面结束,从各地传来的信息表明:作为新疆经济作物支柱的番茄,今年的种植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业内人士说:“2005年全疆种植番茄比2004年至少减少近30万亩”,这已是连续两年新疆番茄种植大面积缩水。
2、种番茄成本大、利润薄使番茄种植大面积压缩
上世纪80至90年代种植番茄可以说是挣钱的作物,以至于新疆番茄的种植取代了甜菜成为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那时一个标准亩定额20亩地就可以挣1万元钱,少的也有7000至8000元。番茄的产量也都在6吨以上,高的可达9吨。主要生产资料费2000年前在500元左右。近两年,生产资料大幅度上涨,水、机力、人工等费用也都跟着往上涨,种植番茄的亩成本达到了628元。
2004年开始,由于国家紧缩银根,番茄企业贷款困难,而生产番茄酱的工业费用如水、电、煤、马口铁等涨幅较大。加之去年国际番茄市场价格下跌,番茄企业周转资金来源不足,致使番茄原料的平均收购价格在每公斤0.22元左右维持了近10年没有上调,种植加工番茄租赁地亩成本1000元,如果以每亩番茄产6吨计算,收购价每公斤0.22元,产值就为1320元,每亩利润为320元,30亩地(一个管理定额)酱用番茄收入即为9600元。
与番茄相比,棉花和辣椒用工较少,虽有市场风险但它的利润却高。在新疆的番茄主产地焉耆垦区,辣椒的租赁地亩成本在1000元,亩产量300至350公斤,亩产值1750至2450元,亩利润为1680元。近两年每公斤干辣椒可卖5元左右,好时可卖7至8元。以亩产350公斤每公斤6元计算,一亩就可收入近1900元,每亩净利润900元,30亩地辣椒收入就可达到2.7万元,比番茄多收入1.7万元。
棉花的亩成本620元,产值1650元,每亩单产籽棉350公斤,收购单价3.8元,每亩产值1230元,亩利润810元,30亩地棉花可收入2.4万元,也比种番茄收入多。因此,种番茄的农户纷纷改种棉花和辣椒。
另外,有些地多年用来自繁自育番茄种,番茄退化,土地生瓜丁无法控制(瓜丁学名列当,有害植物,寄生在番茄根部吸取营养),致使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
3、利益不协调使种植农户番茄种植积极性挫伤
由于新疆是中国番茄酱主要产区。随着上述三家番茄生产企业将番茄制品“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而新疆的番茄产业已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发展中的番茄产业链中,企业有企业的利益,农民有农民的利益,各方利益均未达到相对的平衡。
新疆番茄种植隶属分为两大块,一为地方乡村,二为兵团团场。因新疆种植番茄长期以来就没有制定过统一的保护收购价,工厂随行就市,年年收购价不同。番茄酱好卖收购价就高,反之就低;而订单的合同是否履行了约定的质量、数量也无法去追究。有些种植单位及个人年初和多家工厂签合同,到了番茄采收期看谁家出价高就把番茄卖给谁。
当原料短缺时,番茄加工厂提级敞开收购,农户掺假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番茄酱的质量,工厂受损失。当原料充裕时工厂经常压级压价,侵害农户的利益,使番茄生产企业和农户的关系严重对立,导致番茄企业生产起伏波动较大。其结果是多年来所提倡的订单种植,订单合同形同虚设,番茄种植单位、种植户和生产厂家各唱各的调,利益都得不到保障。
4、番茄原料紧缺产能力过剩
番茄加工企业由2000年的16家,发展到2005年的43家,其中,中基和屯河各拥有16个工厂,仅1989年到2002年全疆就引进意大利番茄生产线60多条,单线生产能力从最初的日处理新鲜番茄300吨到500吨、600吨、1000吨、1500吨,总设计能力达到93万吨,其中,中基公司生产能力57万吨,屯河生产能力36万吨。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番茄加工企业由2000年的8家,发展到2005年的20家,仅番茄主产地焉耆盆地就有16家,工厂过于集中和密集,有的厂家之间仅隔几公里,而且目前还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由于番茄种植的面积没有扩大,番茄生产厂家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工厂所需原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去年,巴州地区番茄加工企业全部设计(生产)加工能力由2002年日处理番茄1.14万吨,扩大到2004年的2.5万吨,翻了一番多,以日处理能力、生产季节65天计算,需要番茄原料162.5万吨。全州番茄种植面积21.67万亩,产量120万吨,与番茄生产厂家的需求还有42万吨的缺口。
据统计,今年全疆番茄原料缺口100万吨已成定局。仅巴州番茄原料的缺口将不会少于50万吨。今年几乎所有的番茄生产厂家都没有签够能满足各自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合同。
四、让番茄产业继续“红下去”
1、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由于2004年国际番茄酱市场价格下跌,加之番茄原料短缺,番茄工厂开工不足,多数番茄工厂未完成生产任务,各番茄公司整体效益不如上年。如果2005年番茄原料缺口太大无疑是给番茄企业雪上加霜,这将是番茄企业的生存更加困难。如果新疆的番茄种植业再不给予尽快扶持的话,那么用不了几年,20年培植起来的新疆番茄种植优势将不复存在。
所以,要想让新疆番茄“长红不衰”,办法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尽快的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是保持地域经济最重要的一项举措。政府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支持新疆的番茄这项支柱性产业应当是当仁不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一个区域经济和整个新疆经济协调和高速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强化宏观的产业调控,给予番茄业较大的扶持和保护,比如,像种粮食一样的予以补贴、适当提高番茄收购价格,实施保护价收购等,并且出台保护措施,有效揭制对番茄原料价格投机现象,使原料供应的番茄种植农户不会感觉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这样起伏不均的情形出现。
同时,加强对番茄制品企业的政策扶持,这种扶持政策,不是单一的生产政策,也不是单一的流通、消费政策,它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只有将地源优势、原料供应和番茄制品企业置于完整的政策体系中加以考虑,才能大大促进新疆番茄业的继续“走红”。
2、继续保持番茄产业固有的优势
近几年,随着新疆番茄生产企业对国际市场投入的加大,新疆番茄酱在国际市场已经享有很高的信誉,新疆也因此成为中国主要的番茄酱生产基地。这对于相对落后、经济比较脆弱的新疆经济而言,番茄的生产、加工在新疆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番茄种植属于密集型农作物,收购价格偏低。但番茄种植户依托的是新疆强大的加工企业,并不愁没有销路,也没有价格上的大起大落。
所以,番茄制品企业自身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心,同时也给予农户这样的信心,这种固有优势应该继续发扬和保持,紧紧抓住这种特色经济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红色效应”,继续把番茄的“红色文章”做足。
3、调整区域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番茄的生产加工应该由以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科技深加工型转变,加上其原料的特殊性,因此,这一行业应该集中在既有原料优势、劳动成本又相对较低的地区。根据各地番茄种植的原料特点、加工的要求和产量等条件对番茄制品的种植进行各理的布局,与番茄制品企业日益扩大的原料需求量,在适合种植的地区大面积的推广,保证番茄原料的供应途径。加大扩大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固有的几个地区,逐步缓解地区间番茄业发展不平衡现状,尽快改变这一行业不合理的区域布局。
4、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番茄制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新疆番茄制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番茄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是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国际资本采取直接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推动新疆番茄制品加工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大高新技术应用,加快企业技术的改造步伐。三是要把番茄产品加工业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番茄制品加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推进可持续发展。
5、继续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能够带动番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发展番茄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番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般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同农户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能够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而现在的中基番茄制品企业、屯河番茄制品企业和天业番茄制品企业就应该得到力度较大的扶持,同时也应该逐步打破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实施多元化番茄制品企业的发展,鼓励更多有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参与到番茄制品的高科技加工的行列中来。
当前,番茄业是在WTO背景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客观上迫切要求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批能够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形成若干个能够与国内外番茄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长期抗衡、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6、加强农村市场建设
市场对番茄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形成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产业和产品,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但目前新疆番茄原料市场交易方式传统,储运方式和工具落后,信息网络建设还不是很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不配套,这些都是番茄品加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发展番茄产品加工业,急需加快建立和完善番茄产品市场体系,特别是市场信息体系。
7、进一步提高现有番茄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水平,加快技术改造,促使企业规模升级。
虽然新疆的红色产业中番茄产业占有全国产业的80%,但随着新疆番茄业所暴露出来的弱点,新疆的几家大型番茄制品企业纷纷到疆外寻找番茄产品的原料基地,所以,这势必会使新疆的番茄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大削弱,多年培育起来的“红色产业体系”将会令人痛心的毁于一旦。所以要尽快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番茄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势必要求进行制度创新。
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是一条可以考虑的途径。选择推荐一批象中基、屯河、天业效益优、科技水平高、制度全、管理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横向兼并,提高蕃茄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再通过纵向兼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上下游工序,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番茄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制度的创新,必然带来经营机制的转变,从而为企业更好吸收先进技术提供了动力,使得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立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结语
总而言之,新疆番茄产品加工业要想在国内外市场上有所作为,担负起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地区经济的重任,必须在提高质量、增加技术含量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提高蕃茄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装备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是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实现新疆由番茄产品生产型农业大省向番茄产品加工、出口贸易型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所在。自然,红色产业,新疆的红番茄产业也会水到渠成的继续红下去,“红过半边天,红透全中国,红遍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