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元月28号的宁波互联网聚会,遇到瘦驴(www.souluu.com)。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该有的总会有的。互联网方兴未艾。一些WEB2.0的网站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拨尖而出。
![soul Web2.0扎记之一——从瘦驴(www.souluu.com)谈网站的命名](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3459607563.jpeg)
豆瓣的阿北在初创豆瓣之初,曾经就把目光投向了旅行类网站,并初次命名为“驴踪网”瘦驴——一个十来个人的创业团队,从郑州落户宁波。aihuau.com这种持续的关注未偿不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工作——它至少可以逼近一个web2.0网站从创意到初步成形到开放到成功的全部过程。这种过程充满了现场感。也许还会包括最不原意看到的完蛋。现在是互联网泡沫的高潮期。大家似乎都在隐隐约约地回避着一个词,那就是完蛋。但是今天第一次看到瘦驴进入测试。我相信它会成长。这一方面来自于某种理想主义的契合,另一方面,我看到了旅游搜索市场的巨大价值。在瘦驴简单地发现一些熟悉的痕迹:——web2.0策略.该网站吸收了一些WEB2。0的最新元素。包括最新的技术、分类、亲和性的用户界面等——市场细分策略。垂直搜索,专注于旅行领域;——草根策略。在域名和站名上。——团队创业策略。一个来自北方的创业团队。如此等等。网站的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十分必然的事件。有什么样的人,便会有什么样的网站,有什么样的网站,便会有什么样的名字。譬如豆瓣,源自北京的一条小胡同。但是,它一旦被命名为一个网站的名字,便被赋予了一种自由和创业精神。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它恰好暗合了现在的后现代主义的平民精神。再譬如猫扑。这是一个网站的定位问题,也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在具体问题上的表现。即,我们的用户是谁?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共同部分也就是web2.0的一般性特征,即由用户创造内容,网站只提供服务。当然,从站名的命名角度去考察网站的定位,是件本未倒置的事情,但我们仍可从一般批网站的命名中初步了解它的形态。“中国**网”、“携程旅行网”如此这类,多以地域+功能的方式命名,肯定是传统的垂直商业门户,以提供内容为主;而一些稀其古怪的命名,如去哪儿,土豆,米胖,瘦驴,多多鸟,则给人以亲和感觉,大概或可以判断其2.0的某种属性。由此我想到了一些站点的命名。一个网站的命名,有可能直接决定了用户的喜好,但也有可能由用户的喜好直接决定。命名与站点的定位是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辩证关系具有排它性和唯一性。因为一个网站,或者哪怕一个创意,都是既定的事实。我们不可想象,一个因为网站的定位而更名的事件的普遍存在,除了像“中国BBS”变为“大旗”网这种战略性的大手笔。这也就意味着,一个网站,在评估它的命名的成功与否时,是没有标准的,也无法用平行的事件论证。与传统的商业企业相比,网站的命名显得十分重要。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从来不可能靠企业的名称获得广泛的用户评价。在互联网却不同。因此,对互联网来说,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命名,在时间的长轴上,也只是暂时的成功。它还要考虑到用户的喜好的变化、审美情趣的变化、审美疲劳、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移等重大若干问题。因此,网站定位(核心用户及核心价值观)好比战略性问题,但此战略是可以实时调整的(如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网站的命名好比策略或战术问题,但欲更改,谈何容易。所以,如何命名,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