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学》是针推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推拿学科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实践性、技巧性、操作性多重组合的特点,是培养合格推拿人才首要条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掌握推拿手法要领,熟练手法动作技巧和协调性,使手法达到“持久、柔和、均匀、有力”的“八字决”要求,并具有“深透”作用,为以后学习推拿临床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的目的全于应用,通过《推拿手法学》的教学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能正确掌握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手法作用点、作用力、作用力方向的选择应用,正如《幼科铁镜》所云:“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不明何可乱推。”推拿如用药,用药如用兵。练就过硬的推拿手法本领,正确应用手法是推拿治病的关键。二是临床应用自如,正如《医宗金鉴》所云:“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
推拿手法学适合作为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本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本课程是中医学中最具动感的中医学课程。全课程教学过程围绕“手法”这个中心进行,包括手法的理论教学、手法的示教教学、手法练习教学、手法人体模拟操作教学、人体各部位的应用教学等。先与推拿功法学相连,后与推拿治疗学相续,又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是一门与前后课程连接最紧密,培养动手能力最强,实践机会最多的课程。
2.本课程是一门结构紧密的应用性基础课程。可分基础手法教学、人体模拟操作练习、人体各部位常规操作应用三个环节:
2.1基础手法教学,包括单式手法、复式手法、沙袋手法练习,主要是掌握推拿手法的基本功,为人体模拟操作打基础;
2.2人体模拟操作练习,是沙袋练习与人体各部位操作应用的过渡期训练,主要训练从沙袋到人体操作的手法手感体验,为人体各部位操作打基础。充分体现手法训练“先与师合,后与师离”的原则;
2.3人体各部位操作应用练习,分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肩上肢部、臀下肢部六部位进行手法操作练习,上承人体模拟操作练习,下与临床推拿手法应用相衔接,达到培养实用型推拿合格本科人才的目的。
以上三个环节,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3.本课程是最适合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由于本课程是以手法作为课程核心内容教学的课程,因此也是动感最强的教学课程。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最能体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的课程。每堂课除理论教学外,都有手法示教,手法练习的内容,在同学手法练习过程中,又有老师针对同学手法错误,帮助纠正手法的内容。在人体各部位操作实验课教学中,主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同学相互配对互练教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
3.2最能体现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示教室、教学实验室、手法功力测试室、模拟诊室以及推拿功法教学室等。从各个不同层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最能体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课程。整个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可充分应用图表、实验操作、录像、视频、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自学、讨论、手法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文字、影像、声音结合,易学、易懂、易掌握的优点。并可增加推拿各家流派手法内容,丰富推拿手法的内涵和外延。使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美学感。
3.4最能体现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成为辅助教学内容的课程。组织成立推拿协会,举办推拿手法专题示范讲座,有组织的模拟诊室操作练习,举行推拿手法大赛,深入社区、军营、兄弟院校及各类公益活动的义诊活动、为民免费推拿服务。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老区、山区海岛为民服务活动,既得到身心锻炼,又得到技能锻炼。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的安排,分上篇、中篇、下篇及附篇四部分,结合教学的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其侧重面有所调整。
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安排临床见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稿一:
二十画生物力学资源管理(文献)之撑法推拿手法学
著者 朱吉君
撑法推拿手法各论大纲 中医推拿素以手法繁多,技巧性强而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文字记载的各种手法一百余种,而流传于民间未定型的手法更是不计其数。手法虽多,但根据手法力作用方向与运动特性,一般可分为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挤压类手法、振动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活动关节类手法,从手法形态与方向出发,我进行二次分类,见以下几类: 一、技巧类手法 单方向运动(一) 叩击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是以手指、掌、拳或棒有节奏地击打体表的一类手法。包括拍法、击法、捶法、劈法、啄法、弹法、叩法、捣法等。各法又可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而有许多变法,如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棒击法等。 桑枝棒击法、黄河石击法。 (二)摩擦类手法 1、 平动类手法:平动类手法是指以指、掌、拳或肢体其它部位沿患者体表表作直线或弧形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推法、拂法、刮法、拨法、抹法、勒法、扫散法等。其中各种手法又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而又有各种变法,如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等。 2、 旋动类手法:旋动类手法是指以指、掌置于患者体表上,作轻缓的环旋运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摩法、揉法、运法等。各法又可根据接触部位不同而有各种变法,如指摩法、掌摩法。 (三)挤压类手法 1、按压类手法:按压类手法是指以指、掌、肘或肢体其它部位对患者体表表面垂直用力的一类手法。包括按法、压法、点法、掐法、押法、掩法、扪法。其中各种手法又可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种变法,如指按法、掌按法等。 2、 挤捏类手法:挤捏类手法是指以手指、掌对称挤压肢体肌肤两侧的一类手法。包括捏法、拿法、抓法、挤法、拧法、扭法、扯法、挪法、捻法、弹筋法等。 (四)内摩擦手法 揉法 (五)撑法 一类具体弓形结构分析特点的代表着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1、指前撑法 2、指后撑法 3、曲棍棒提旋撑法 二、功夫类手法 双方向运动类手法 (一) 往复1、擦法 (平推法-----内功推拿)
2、搓法
(二)摆动类手法 (左右)1、 一指禅推类手法:一指禅推类手法是指以拇指的指端或指间关节附着于患者体表上,然后预前臂持续旋前旋后运动,使拇指下压力发生轻重交替的节律性变化的一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和屈指推法。 2、 滚动类手法:滚动类手法是指以掌背、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附着于患者体表上,然后以腕关节屈伸运重或与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使接触部位在体表上来回滚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攘法、滚法。 (三)振动类手法 (上下)振动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是指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使患者肢体产生振动感应。包括振法、颤法、抖法。 (四)活动关节类手法 (离合)活动关节类手法:活动关节类手法是指由医生控制的患者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根据施术关节的不同,各法在具体应用中,有许多变法。如肩关节摇法有括肘摇、握腕摇、大幅度摇等。 三、组合手法 复合手法:复合手法是指两种以上基本手法结合在一起操作的手法。如按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按揉法;捏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捏揉法;推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推揉法。 四、各部位操作常规(适应症推拿) 五、各部位操作常规(不适症推拿)在操作中的应用。撑法推拿手法各论(内容)
撑法推拿手法各论之中单方向运动的技巧类手法是不可替代的一类手法,是手法学习的重点;方向运动的功夫类手法,是体现推拿艺术的一类手法,是手法学习的难点。
推拿手法在撑法推拿流派中,我本着撑法推拿手法各论大纲想用统一的模式去表述:
A、模式一
1、手法名称 2、手法定义 3、手法操作要领及要求 4、手法解剖解释 5、术者运动特征 6、受术者运动的圆周结构分析 7、手法的层次结构分析 8、手法的治疗量 9、手法应用例举
B、模式二
1、推拿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体位姿势、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推拿介质的应用、推拿医师的自护。
2、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手法的动作结构及其特点进行阐释。
4、对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从临床应用角度进行阐释。
C、教案模式
课程名称:
教学单位: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1、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
3、教学要点
4、教学方法(限定学时内讲课内容的具体讲解方法)与教学安排(学时)
将教学课程设计为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或总体设计都按此模式进行。
一、技巧类手法 单方向运动(一) 叩击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是以手指、掌、拳或棒有节奏地击打体表的一类手法。包括拍法、打法、击法、叩法、啄法、弹法、捶法、劈法、捣法等。各法又可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而有许多变法,如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棒击法等。 桑枝棒击法、黄河石击法。1、拍法
【标准定义】以手五指微曲,形成空心虚掌,用虚掌垂直拍打体表的动作,称拍法。
【操作要领】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临床应用】拍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具有疏理气机、活血通络的功能。对风湿酸痛,局部感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疗,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技能训练】
拍法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在米袋上练习,也可将沙袋掉起,在沙袋上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再在人体上进行练习。
2、打法
打法是术者用手于施治部位着力打击的一种按摩操作手法。操作时,要一起一落地连续着力击打,用力应均匀,木要有弹性,施力大小应根据临底辨证决定,一般虚证体弱者用以腕关节为中心的摆动小对打法;实证及体壮者,用以肩关节觉中心的摆动重力打法,而一般患者则用以肘关节为中心的摆动中力打法。注意年老体弱者及小儿禁用。打法可分为拳打、拳背打、侧掌打、反掌打、掌根打、虚掌打和屈打等几种。本法可健肌皮,松腠理,透毛孔,引邪达表,营养筋脉,宣通气血,法风散寒。临床常用于主治麻木不仁、股外侧皮神经炎、项背酸痛、凤寒痹痛等病症。
3、击法是用力较重的一种击打法,主要有拳击、掌击和棒击。
① 拳击法:手握拳,腕伸直,用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骨平击一定的部位和穴位,击打时主要靠肩关节的摆动,腕关节要挺直,不可有屈伸动作(如图41)。本法仅用于臀部,应用时病人取俯卧位,可治疗梨状肌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臀部肌肉痉挛等病。由于本法刺激强烈,体弱、年迈患者禁用。
② 掌击法:手指自然伸开,腕关节伸直,以掌根部或小鱼际部为着力点,击打一定的部位。操作时病人一般取侧卧位,患肢在上,屈膝屈髋。常用于臀部及大腿外侧,可治疗坐骨神经痛、臀部软组织损伤、大腿外侧疼痛等症。
③ 棒击法:用棒击打一定的部位,称为棒击法。棒击法力量大,刺激强,可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治疗肢体麻木,浅表感觉迟钝有较好的疗效。操作时要控制好击打的力量,要由轻到重,适可而止,一般在一个部位连续击打3~5下即可。
【技能训练】
4、叩法 是用力较轻的一种击打法。击法和叩法的动作基本相似,二者都必须用劲均匀快速而短暂、频率均匀而有节奏。
用虚拳、合掌或侧掌轻轻叩击体表,称为叩法。叩法力量较击法为轻,分虚拳叩、合掌叩、侧掌叩三种。叩法对解除肌肉的疲劳,缓解肌肉的痉挛有很好的效果。
① 虚拳叩:拳虚握,用小鱼际侧轻轻捶击体表,双手交替如击鼓状,可用于腰背下肢部。
② 合掌叩:两掌相合,五指略分开,用小指侧叩击一定部位(如图44),应用时可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常用于肩背四肢部。③ 侧掌叩:五指自然伸直并拢,用小鱼际侧着力,双手交替劈打体表,又有人称其为劈法。主要用于肩背部,对于落枕、颈椎病、肩背部肌肉劳损等具有较好的效果。【技能训练】
5、啄法
啄法是术者以自然屈曲的手指,通过腕部自然的上下屈伸摆动,带动指端着力于施治部位进行啄击的一种按摩操作手法。操作时,术者手指应自然屈曲,指端要并齐,手指与体表需垂直,着力要均匀,注意啄击的频率一定要快而且应做到击之无声(有声为敲法)。施力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灵活掌握,一般轻啄为抑制,重啄为兴奋。此法多用于头及胸背部,可分为五指啄和梅花指啄两种。
啄法可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散风法邪和开胸顺气,临床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及胸胁胀痛等病症。【技能训练】
6、 弹法 方法: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的指甲,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每分钟120~160次。 要点:弹动指力要均匀,保持节奏。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技能训练】
7、捶法 推拿手法名。用拳或手掌尺侧部有节奏地击打治疗部位,用力较击法轻。一般用双手交替起落捶击。《石室秘录·摩治法》:“手足疼痛者……轻轻捶之千数。”
【技能训练】
8、劈法
【技能训练】
9、捣法 捣法推拿手法名。屈曲食指或中指,以近端指间关节的背面轻轻叩击穴位。
【技能训练】
(二)摩擦类手法 1、 平动类手法:平动类手法是指以指、掌、拳或肢体其它部位沿患者体表表作直线或弧形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推法、拂法、刮法、拨法、抹法、勒法、扫散法等。其中各种手法又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而又有各种变法,如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等。1、推法
一、平推法
平推法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循行或沿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推进,可于穴位处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如图4—1)。 (2)掌平推法 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可用双手重叠增大力度做缓慢的推进(如图4—2)。 (3)拳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间关节部着力,沿肌肉纤维方向缓慢推动,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如图4—3)。 (4)肘平推法 术者屈肘,以鹰嘴突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与肌肉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推移,是平推法中刺激最强的一种(如图4—4)。 2.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递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3.作用 疏通经 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消食导滞,解痉止痛。 注: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运动,但平推是单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亦较慢,不要求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二、直推法 术者用指或掌按压在体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移,叫直推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直推法 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受术部位,沿经络方向或肌肉纤维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压力的单方向推动,是按摩起始和结束的手法(如图4—5)。 (2)全掌直推法 术者以全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五指微分开,腕部挺直,以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加力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3)掌根直推法 术者手腕上跷,适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单手或双手掌根着力于施术部位直推的方法。如需加力可双掌重叠(如图4—6)。 (4)鱼际直推法 术者五指并拢,手腕伸直,以大鱼际小鱼际为中心,肘部灵活屈伸,以鱼际着力向前推动。如需增加力度,可以另一手压于施术手上(如图4—7)。 (5)肘直推法 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或肌肉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此法是直推法中刺激性最强的手法(如图4—8)。 2.手法要领 术者手指、掌或鱼际部位要紧贴施术部位皮肤,用力着实,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推进速度和力度要均匀,持续,动作要协调,保持一定的与皮肤垂直的力度,做单方向直线推法,不可偏斜。用于胸、背、腹部时,要配合呼吸,间歇有序。 3.作用 消积导滞,调经镇痛,消瘀散结,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清理头目,开胸利膈。 三、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旎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分开推动的方法叫分推法。 1.手法操作 (1)指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叫指分推法。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图4—9)。 (2)掌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掌部,按压于施术部位,自内向外,沿相反方向,同时分别推动的方法,叫掌分推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图4—10)。 2.手法要领 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一致。术时即可直线移动,亦可沿体表作弧形推动。 3.作用 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四、合推法 术者以两手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中间点汇拢推进,称为合推法。 1.手法操作 合推法的手法操作和要求与分推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 2.手法要领 术时两手推动合拢动作,用力要均匀,对称而持续。 3.作用 调和脾胃,理气活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技能训练】
本法分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米袋练习,术者端坐或站立位,米袋置于桌面上。
⑴指平推法练习:
①拇指平推法:②屈指推法:③三指平推法:
⑵掌平推法:
⑶拳平推法:
⑷肘平推法: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
⑴推桥弓:受术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用拇指平推法,在一侧桥弓穴,作由上至下的推法,两侧桥弓穴交替平推,各推5—10次。
⑵屈指推华佗夹脊穴:受术俯卧位。术者用屈指推法,在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作由上至下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⑶三指平推胸部: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用三指平推法,作由天突至膻中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⑷掌平推胸腹、胁肋部: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用掌平推法,在胸腹部任脉的天突至关元,或两侧胁肋,作由上至下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⑸掌平推脊柱、背腰、四肢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用掌平推法,在背部督脉的大椎至长强,作由上至下的推法;术者用掌平推法,在肩背、腰部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作由上至下的推法;四肢部推法,受术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术者用掌平推法,在四肢的各部位,作由远端至近端,或由近端至远端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⑹拳平推或肘平推肩背、腰臀、四肢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用拳平推或肘平推法,在脊柱两侧的肩背、腰臀部,作由上至下的推法;四肢部推法,受术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术者用拳平推或肘平推法,在四肢肌肉的丰厚部位,作由远端至近端,或由近端至远端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⑺足部反射区的平推法:足部反射区也常用各种平推法,操作时受术者仰卧位,足部反射区涂以按摩膏,术者按一定的方向,用拇指平推法,推输尿管、胸淋巴腺反射区等;用屈指推法,推脊柱反射区等;用拳平推法,推足底部各反射区;用掌平推法,推坐骨神经反射区。双手交替练习。
三、部位操作
2、 拂法 拂法推拿手法名。见《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伸直手指,轻快地掠擦治疗部位的肌肤,如拂掸尘灰状。
2、 旋动类手法:旋动类手法是指以指、掌置于患者体表上,作轻缓的环旋运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摩法、揉法、运法等。各法又可根据接触部位不同而有各种变法,如指摩法、掌摩法。【技能训练】
本法分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⑴指摩法定位练习:先以单手示、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在米袋上作定位环形抚摩。再以双手同步作定位指摩法练习。
⑵掌摩法定位练习:以单手掌面着力,在米袋上作定位环形抚摩。双手交替练习。
⑶摩法移动练习:以上定位练习基本熟练后,以指摩法或掌摩法,由米袋的一端向另一端,作缓慢环形抚摩移动,使运动线路呈螺旋形。先作单手移动练习,再作双手交替或同步移动练习。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是据人体的各部位形态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⑴面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单手或双手作指摩法(也可用中、无名指指面着力),摩额部(印堂、阳白、太阳等)、面颊部,作定位或移动练习。
⑵胸胁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指摩法,摩中府、膻中、期门、大包等;术者用掌摩法,摩胸、胁肋部,作定位或移动练习。该部位也可配合一指禅推法,作推摩法练习。
⑶腹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
①摩腹:术者用掌摩法,以脐为中心,沿结肠的体表投影,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
②摩中脘:术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摩中脘及其周围。
③摩神阙、气海、关元:术者以指摩或掌摩法,摩神阙、气海、关元及其周围。
④腰骶部练习: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掌摩法,摩腰骶部,着力稍重。
⑸膏摩法练习:受术者取相应体位和部位。术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配合使用推拿介质操作。
(三)挤压类手法 1、按压类手法:按压类手法是指以指、掌、肘或肢体其它部位对患者体表表面垂直用力的一类手法。包括按法、压法、点法、掐法、押法、掩法、扪法。其中各种手法又可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种变法,如指按法、掌按法等。
【技能训练】
按法操作训练简单,容易掌握,可在米袋上或自身进行练习,也可在不同的环境就地取才练习。但按法主要的是人体练习,可用拇指在自身膝眼,合谷穴位以及坐位在自身股四头肌练习,也可医生互相坐位或卧位练习。
点法的技能训练基本与按法相同,主要是在沙袋上练习,也可在自身或医者互相练习。平时也应配合少林内功,易筋经,或器械练习以增加臂力、指力。
2、 挤捏类手法:挤捏类手法是指以手指、掌对称挤压肢体肌肤两侧的一类手法。包括捏法、拿法、抓法、挤法、拧法、扭法、扯法、挪法、捻法、弹筋法等。【技能训练】
拿法的训练可在沙袋上进行,并可先进行抓沙袋,拿坛子,以及少林内功的顺手推舟,远掌合瓦,两手托天等功法的训练,以增强手部拿捏的力量。另外可按照一指禅推法的训练方法,练习腕关节的灵活性。随后可在人体上进行练习。拿肩井、拿背筋、拿腋前壁、拿肱二头肌、拿腓肠肌等。
【技能训练】
弹拨法的技能训练实际上亦主要是指力的训练,可利用抓沙袋,抓坛子及指撑俯卧撑等方法,然后在自身方便的部位和穴位进行练习,以至熟练掌握。
(四)内摩擦手法 揉法 (五)撑法 一类具体弓形结构分析特点的代表着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1、指前撑法 2、指后撑法 3、曲棍棒提旋撑法 二、功夫类手法 双方向运动类手法 (一) 往复1、擦法 (平推法-----内功推拿)
【技能训练】
本法也分为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米袋练习,术者取端坐或站立位,米袋置于桌上。
⑴指擦法练习:术者以示、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先以单手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指擦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屈伸,往返距离宜短。双手交替练习。
⑵大鱼际擦法练习:先将米袋挤折成圆弧面形状,术者掌指关节微屈,大小鱼际自然内收成虚掌,以大鱼际和掌根部位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练习。
⑶小鱼际擦法练习:术者四指并拢,腕部挺直,立掌,以掌部尺侧小鱼际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或同步练习。
⑷掌根擦法练习:术者四指并拢,以全手掌面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或同步练习。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根据部位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⑴擦鼻、耳部: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双手中指指面,分别放于鼻部两侧,作上下方向指擦法,以鼻部发红、发热为度;术者以双手示、中指指面分别置于耳前,双手无名指于耳后,在耳前、后,作上下方向指擦法,以耳部透热为度。
⑵擦上肢:受术者坐位。术者以大鱼际擦法,擦手掌、腕部、前臂、上臂和肩部,以透热为度。
⑶擦肩背、腰骶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上背部、背腰部、腰骶部;术者以小鱼际擦法或掌擦法,在背部督脉和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作上下方向的擦法,着重在肩背(大椎、至阳、风门、肺俞、心俞等)、背腰部(脊中、命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志室等);术者以小鱼际擦法,向上下或左右方向,擦腰骶部(腰阳关、大肠俞、膀胱俞、秩边、八髎 等)。均以热感深透为度。
⑷擦下肢:受术者仰卧或俯卧位。术者以大鱼际擦法或掌擦法,擦下肢的前面(髀关、伏兔、足三里等)、外侧(风市、膝阳关等)、后面(殷门、委中、承山等)、足部(涌泉),以透热为度。
⑸擦胸部、腹部:受术者坐位。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上胸部,由锁骨下缘移至季肋处,女性仅作由天突至膻中的指擦法;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腹部。均以透热为度。
⑹擦胁肋:受术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以双手分别在两侧胁肋处,作与肋间隙方向相同的斜向掌擦法,以透热为度。
2、搓法
(二)摆动类手法 (左右)教学内容:
1、软组织类手法的含义。
2、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1、 一指禅推类手法:一指禅推类手法是指以拇指的指端或指间关节附着于患者体表上,然后预前臂持续旋前旋后运动,使拇指下压力发生轻重交替的节律性变化的一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和屈指推法。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刺激量中等,接触面积小,故适用于全身各部。
【动作要领】
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练习时,手握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端自然着力,不可用蛮力下压,拇指要盖住拳眼。在拇指端或拇指罗纹面能吸定的基础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作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所谓紧推慢移。
【临床应用】
本法接触面积较小,但深透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临床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对头痛、胃痛、腹痛及关节筋骨痠痛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疗,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的功能。
【预备姿势】
“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是一指禅推拿施术时预备姿势。沉肩:肩带肌肉放松,呈自然下垂,肩关节略向前外方伸出约15°~30°左右,使腋窝有容纳一拳大小的空间。 垂肘:肘关节屈曲90°~110°左右在肩部悬吊与着力指支撑的条件下顺势下沉,使肘尖指向下,且肘略低于腕,前臂则在旋前位掌面朝下放平;悬腕:腕关节屈曲向下悬垂,使桡骨下端与第一掌骨在腕关节的夹角在90°~110°之间;掌虚:食、中、无名、小指呈自然屈曲状,手握空拳。指实:拇指伸直盖住拳眼,以指端或罗纹面着力,稳定地支持在治疗部位上,使拇指的纵轴与治疗部位垂直。
【技能训练】
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第一阶段——米袋练习
将米袋平放在桌上,使其中轴线与桌边相垂直,学员站位取丁字步,右手操作时,右脚在前;左手操作时,左脚在前。上身略向前倾,并稍侧身,自身的额状面与米袋中轴线约呈45°。
1.定点操作练习:先将一手小鱼际肌肌腹的中点按放在米袋中轴线中段的下端,此时,术手第五掌骨尺侧的长轴与米袋中轴线的相交角在35-45°之间,然后,按照本法动作结构与操作要领的要求反复练习,直至熟练为止。
手法在初练时,一手持续3分钟,双手反复交替练习,以后可逐渐加大训练量,最后可达到每手持续操作15分钟。
2.走线操作练习:在定点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本阶段的练习,术者一手按上法按放在米袋中轴线下端,然后沿此线一边滚一边慢慢地向下方移动,返回到米袋的下端,如此,在米袋的两端反复往返滚走练习,双手交替。
第二阶段——人体练习
1.人体定点、单手练习:可选择肩井、脾胃俞、肾俞、大肠俞、环中、殷门、承山、伏兔、足三里等穴点作单手定点练习。
2.单手走线练习:可选择在人体经络外行线的某段路线或相关经穴的联线上做本练习。如:
(1)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侧后方,取站位,用右手沿其左侧巨骨、肩井、曲垣、大杼、风门直至膈俞一线,作单手单向滚法练习,左手联系市,应在其右侧的上述路线上进行。
(2)受术者俯卧,术者位于其左侧,用右手沿其左侧肝俞至大肠俞一线,由上向下边滚边走。然后,再由下而上从大肠俞边滚边走,回到肝俞,如此反复往返练习。
在此路线上,也可自上向下时,用右手操作,返回时换用左手,做左右手交替走线练习。
缠法
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提高到每分钟220~250次,称缠法。用大拇指指端或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减小接触面,同时减小摆动幅度,降低对体表的压力,以提高一指禅推法的频率,使频率达到每分钟规定的次数。本法只有在熟练掌握一指禅推法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缠法有较强的消散作用,临床常用于实热症及痈疖等外科病症的治疗。
2、 滚动类手法:滚动类手法是指以掌背、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附着于患者体表上,然后以腕关节屈伸运重或与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使接触部位在体表上来回滚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攘法、滚法。滚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第一阶段——米袋练习
学员正坐,将米袋平放在桌上,使其纵轴线与自身的额状面相垂直。
1.先在米袋上做双手同步定点练习。
2.再做双手前后交叉定点练习。
通过此二步练习主要培养学员定点操作即在治疗穴点上吸定的能力。
3.定点操作基本稳定——即操作时拇指着力点在治疗面上基本吸定后,再做双手同步走线练习,与前后交叉走线练习,双手从米袋的一端慢慢推向另一端,边推边走,紧推慢移,以培养学员沿线操作的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人体练习
1.人体单穴、单手定点练习:可选推百会、推肩井、推心俞、推肾俞、推承山、推足三里等,做单手定点练习。
2.沿人体经络外行线,做单手走线练习:可选择在人体经络外行线的某段路线上做单手走线练习,如:
(1)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侧后方,取站位,用右手沿风府至大椎一线做走线练习。
(2)体位同上,术者用右手沿大杼到膈俞一线做单手走线练习。
(3)受术者俯卧位,术者取坐位,用右手沿肝俞到肾俞一线做走线练习。
(三)振动类手法 (上下)振动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是指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使患者肢体产生振动感应。包括振法、颤法、抖法。
1、振法 用指端或手掌紧压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续震颤的一种手法。图26。操作时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续用劲发力,使力量集中于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动力,使按摩部位随之而发生震颤。操作时要着力实而频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渗透的感觉。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较累,可 以使用电振器做治疗。但最好个做头、面部的电动按摩器治疗。通常每个穴位可做1分钟左右。振法可单手操作,也可用双手重叠操作。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可分为指振法、掌振法、电振法三种。
振法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放松肌肉,调节神经,解痉止痛,消除疲劳等。1操作
(1)掌振法:以掌置于治疗部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掌振法作用于腹部称为振腹;作用于腰部称为颤腰.(2)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知于穴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本法主要用于百会,中脘,关元等穴. 2动作要领(1)施用振法时,着力部位应紧贴皮肤.(2)频率要快,每分钟大约200-300次3作用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腹部,腰部和穴位.作用于腹部时,有通行腹气,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多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肠梗阻,还可用于预防术后肠粘连. 颤腰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振法作用于穴位时,采用指振法,有条理气机的作用.临床用振法应使震动由浅层到深层.4作用层次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振腹作用层次在胃肠;颤腰作用层次在腰椎;指振法作用层次在穴位的深处.5特点应用本法时有轻松舒适的感觉.6注意事项(1)施用本法时,医生的手不应离开治疗部位.(2)应以意领气,运气至手,发出振颤,并将振颤传达至治疗部位的深层.振颤的频率以每分钟300次以上为宜.【技能训练】
振法的 人体练习
按本法动作结构的要求反复练习上肢与下肢的各式抖法动作。练习的要领一是抖动的方向要掌握好;二是本法起势时抖动幅度要稍大、频率要稍慢,待受术肢体放松后,再渐渐地幅度由大到小,频率由缓到快,形成抖法独有的技术特征。人体练习,是据人体的各部位形态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2、颤法 推拿手法名。又称颤法、颤摩法。用指端或手掌按压在治疗部位上作连续不断的有节律的颤动。使治疗部位发生幅度很小而速度较快的振动。常用于治疗胸腹胀痛,消化不良等症。
3、抖法
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称为抖法。本法适用于四肢部,以上肢部为常用,常作为治疗肩、肘关节功能障碍和腰腿痛的结束手法。抖法分为两种:
① 上肢抖法:病人坐位,上肢放松。医者站其前外侧,上身略微前倾,用双手握住病人的手腕部(手不能握得太紧),慢慢将其向前外侧方向抬起,停止在70°~80°这一角度,然后稍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使肘、肩关节有舒松感。操作时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② 下肢抖法;病人仰卧,下肢放松,医者站其足侧,双手握住病人的一侧踝部,抬起约30厘米,然后作上下连续抖动,使大腿及髋部有舒松感。下肢抖动的幅度要比上肢大些,而频率应慢些。
(四)活动关节类手法 (离合)对每个关节只能在其所属轴、面类型允许的维度与方向上做被动运动;可做多轴向运动;关节运动方向除限定在其运动轴方向,但其被动运动的自由度大于1的规律;关节的垂直轴可作为运动轴,但对于无此运动轴的关节可称其为纵轴,沿此轴拔伸使关节间隙拉开;由于关节间隙的存在,在关节相另的两个骨环节的近关节处,施以与其长轴相垂直的剪切力,可使两个相另关节面做被动运动的水平方向的微幅滑移
活动关节类手法:活动关节类手法是指由医生控制的患者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根据施术关节的不同,各法在具体应用中,有许多变法。如肩关节摇法有括肘摇、握腕摇、大幅度摇等。1、摇法
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摇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称为摇法。本法是被动活动关节的一类手法,常用来治疗各部关节酸痛或运动功能障碍等症。本法操作时摇转幅度要由小到大,动作必须缓和,用力要稳,摇转幅度的大小应根据病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要因势利导,适可而止,任何粗暴动作或违反正常生理活动功能的摇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① 摇颈:病人坐位,颈项放松。医者站于侧,一手托住下颌,一只手扶住其头顶部,双手以相反方向缓慢地使头摇转,左右各数次。本法常用于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等症。
② 摇肩关节:托肘摇,病人坐位,肩部放松,屈肘,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以肩关节为轴,作缓慢的摇动。握拳摇:患者坐位,医者站在其侧,一手扶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与患手相握,作逆时针、顺时针方向缓缓运转,幅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③ 摇腰:病人坐位,腰部放松,医者站在其前,用两腿夹住患者下肢,双手分别扶住两肩,用力向右或左作来回转动。本法适用于腰部疼痛、活动不利等症。
④ 摇髋:病人仰卧,屈膝屈髋。医者站于一侧,一手扶住其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跟部,两手协调,使髋关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本法常用髋部疼痛、髋关节活动不利等症。
⑤ 摇踝关节:病人卧位或坐位,下肢自然伸直。医者坐于其足后侧,用一手托住患足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用力作拔伸牵引,并在拔伸的同时作环转摇动。本法常用髋部疼痛、髋关节活动不利等症。
2、屈伸法 屈伸法:是对有活 动障碍的关节,帮助其伸 展和屈曲波动活动的一种方法、图41。屈伸法也可称展法或伸展法,属于被动运动按摩。此法必须顺其势,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关节挛缩的软组织上,以克服其牵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关节活动范围加大。运动的方向要按各关节正常的运动方向和角度进行。在活动时一定要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并在此幅度范围内连续活动,使其逐渐增加同伸活动的角度。当屈伸到最大角度后要固定1-2分钟,然后再慢慢放松还原。如此反复数次。此法在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体位,应置于能使被运动的关节达到充分活动,并保证被按摩者不会因疼痛的闪躲而发生异外的体位。伸展法适用于人体各个关节。
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等。3、背法 推拿手法名。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用两肘挽住患者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背起,使其双脚离地,同时以臀部着力抵住病人腰部进行颠动。
4、扳法:术者用双手握住治疗关节两端,沿着关节运动轴的方向,作相反方向的用力。将关节由病理位扳至功能位;或从功能位扳到生理位的手法,谓扳法。
扳法的施术要领为:(1)扳法动作在起势时,先要稳妥、缓和 ,待治疗关节的运动范围达到最大病理位或功能位,即达到“扳机点”时,然后再用力扳动,扳动不要用力太早。(2)在扳动的瞬间双手配合要协调准确,操纵手必须动作果断而快速,且用力刚强而有控制;制动手则要有力准确地按抵住靠近治疗关节的近侧处。以保证扳动的应力直接传递到治疗关节。(3)另外,扳动的幅度不得超越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4)扳动的方向,无论是多运动轴关节或单运动轴关节,在每一次扳动时,只能选择一个运动轴所限定的方向施术。(5)在扳法时。往往受术关节会发生弹响声。这表明扳动的应力传递到位,手法复位成功。但在临床上,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有此反应,只要扳动的方向与幅度正确,就会有效。故不必每次都以出现声响为手法成功的标准。更不能盲目地以扩大扳动幅度来追求弹响声。否则,往往会因过度的牵拉而造成关节、韧带的损伤。
(6)临床在做扳法时,往往先用其它手法在关节周围操作,待痉挛的肌肉放松,挛缩的韧带、筋腱软化以及痛势缓解后,再用本法整治罹病关节 ,这样不但可提高扳法的成功率,而且术者省力,受术者也可以少受痛苦,并避免手法造成的损伤。
5、拔伸法
是牵拉关节的一类手法。操作本法时,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一次突发性的猛力,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牵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如运用不当,不但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现将各部操作的方法介绍一下。
① 颈椎拔伸法:病人正坐,医者坐其侧,用肘部托住患者下颌部,一掌托住患者枕部,逐渐用力向上拔伸。本法适用于颈椎病、颈椎弧度消失等。
② 肩关节拔伸法:病人坐于低凳上,患肢放松,医者站其后侧,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牵拉,用力要稳,动作要缓和。可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等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病人。
③ 指间关节拔伸法:用一手握住病人手腕上部,另一手握住患指端,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拔伸。适用于指间关节屈伸不利、指间关节损伤等症。
三、组合手法 复合手法:复合手法是指两种以上基本手法结合在一起操作的手法。如按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按揉法;捏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捏揉法;推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推揉法。 四、各部位操作常规(适应症推拿)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推拿手法在人体局部和全身的综合应用。
2、了解各推拿流派的人体操作常规练习。
教学内容:
1、掌握推拿手法在人体局部和全身的综合应用练习。
2、各推拿流派的人体操作常规练习。
教学要点:
1、重点:掌握推拿手法在人体局部和全身的综合应用练习。
2、难点:各推拿流派的人体操作常规练习。。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8学时
【技能训练】
1推拿手法练习
手法要掌握熟练的技巧和持续的力量必须进行认真、刻苦的练习和一定时间的临床实
践。尤其对某些比较复杂难度较高的手法,如一指掸推法、滚法更应经过长期反复的练
习,直至熟练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治疗作用。手法练习的内容,主要是动作技巧和指力、腕
力、臂力的锻炼而重点在于动作技巧的锻练,所以在上临床前分两个阶段进行,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在沙袋上进行基本训练待有一定的基础后才转入人体上操作练习,另外,力的锻
练(柔和劲、持久力和强力)可以通过练功(易筋经、少林内功)、抓坛子。
2 沙袋上练习
布袋一只,长约26cm、宽16cm,内装黄沙或大米(掺入一部分碎海绵更佳,使共具
有弹性)将袋口缝合,外套一干净布袋,便于替换。开始练习时可扎紧些以后逐渐放松。根据各手法的动作要领及难度,重点练习一指禅推法、揉法和摩法。通过练习重点掌握主要手法的动作技巧和灵活度。同时亦可增长指力和腕力。练习姿势可采取坐势和站势。坐势练习用于一指禅推法、揉法和摩洗。除一指禅推法科双手同时进行外,揉法和摩法则着重练习右手。站势练习手法主要是滚法。滚法练习时,要求左右手交替进行,熟练程度等同,才能适应临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基本掌握这些手法的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才能转入人体上操作练习。
3 人体上练习
人体上练习为临床应用打好基础,所以尽可能结合临床治疗一般操作常规进行练习。从实践出发不但要注意单一手法的操作和进行双手协调动作的练习,而且要练习各种手法的配合运用,同时根据人体的形态、结构、关节活动功能等,在施手法时结合肢体的被动运动。下面分别介绍人体各部的操作练习方法。
1、头面部
(1)一指禅推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①自印堂——神庭。一一指禅罗纹或偏峰自印堂穴推向神庭穴,来回三遍。
②自攒竹———阳白——太阳——头维。一指掸偏峰自攒竹穴经阳白穴再至太阳向上至
头维穴,来回三遍,左右同。
③自睛明——沿上眼眶由内向外,成横8字形环转推三圈。一指掸偏峰自左睛明沿上眼
眶向外,随后沿下眼眶向内至目内眦推向右睛明穴,按上眼眶向外,下眼眶向内的顺序呈横8
字形环转推三遍。
④自睛明——迎香——地仓——下关一一颊车一人中——承浆。一指掸偏蜂或螺纹
自睛明推至迎香,随后经地仓向上到下关穴,向下至颊车穴再推向人中穴,环唇推至承浆
穴。左右同。
⑤推百会。一指掸偏峰推百会,要求吸定防止滑移。 ’
(2)拿五经(患者取坐位) 五指拿头顶督脉和两边太阳、少阳经,谓之拿五经,自前发
际经头顶向后至枕部,止于两侧风池穴。
(3)扫散法(患者取坐位) 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指峰自太阳穴经头维、耳后高骨向后
扫至风池穴,左右各3—5遍。
(4)掌抹法(患者取坐位) 用大鱼际外侧端按住前额,随后分向两旁,经阳白、太阳、耳
上至风池穴。
2 项背部
(1)一指掸推法(取坐势)
①自枕骨下经风府至大椎穴。(上下3—6遍)
②两手偏峰吸定两风池穴,以蝴蝶双飞势自风池经天柱至大杼穴(上下3-5遍)
(2)直推桥弓穴(取坐势) 推左侧桥弓穴必须右手操作,四指按在颈项部,以拇指偏
峰自翳风穴单向直推至缺盆穴(10-20次),推右侧桥弓穴时左手操作方法同。
(3)滚法(取坐势) 枕骨下经风府一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在该法操作同时,
配合颈椎关节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或侧屈的被动运动。
(4)拿法(取坐势)
①单手拿双侧风池穴。(5—10次)
②拿两侧肩井穴。(8一l0次)
(5)按法〔取坐势〕 用拇指螺纹部按风池、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
(6)摇法(取坐势) 一手扶住头后枕部,一手托住下颌,颈椎取中立位摇动,左右各作
被动环旋活动三次。
(7)扳法(取坐势颈前屈位)(此法适用于一个棘突的偏歪)。一手拇指抵住侧凸的颈椎棘突,一手抱头作旋转复位法。
3 胸腹部
(1)一指掸推法(取仰卧位)用偏峰或螺纹推胸部膻中,乳根穴及腰部的上、中脘、天
枢、气海穴。
(2)分推法(取仰卧势):用两拇指偏峰自膻中穴分推到两乳头部。
(3)擦法(取坐势) 用全掌自锁骨下横擦逐渐下降至膻中——两乳根—一
(自上而下、左右各3-5遍)。
(4)搓法(取坐势) 用四指指面及掌部夹住两胁部搓动,自上而下3—5追。
(5)摩法(取仰卧势) 。
①用食中环三指摩膻中穴。
②用食中环三指或掌摩腹部的中脘——天枢一一气诲穴。或全掌环转摩腹部(顺逆时针进行练习)。
(6)推摩法(复式手法、取仰卧势) 以一指禅偏峰推中脘——天枢一一气海穴。另三指同摩法随同操作。或用三指摩法摩上述穴位一指禅推法随同操作。
(7)揉法(取仰卧势) 以中指指面揉天突、膻中、中院、神阙穴(各50次-300次)。
(8)按法(取仰卧势):以拇指指尖或螺纹按中脘、气海、附带足三里穴(得气为佳)。
4 肩及上肢部
(1)一指掸推法(取坐势) ·
①自肩髃——肩内陵——臀臑一曲池一手三里。
②自肩井——肩髎——肩贞—一天宗穴。
(2)滚法(取坐势或卧势均可)
①滚肩关节前缘配合肩关节内旋、外旋及外展的被动运动。
滚肩关节外缘、配合肩关节内旋后伸的被动运动。
②滚肩关节后缘、配合肩关节内收及前上举的被动运动。
④滚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配合相应的关书被动运动。
(3)按法(取坐势) 以拇指螺纹按肩内陵、肩髃、肩髎、肩贞、天宗、臂臑。
(4)拿法(取坐势) 拿肩关节、曲池、合谷、极泉、少海等穴。
(5)捻法(取坐势) 指间关节。
(6)摇法(取坐势)
①一手扶肩、一手托住肘臂部摇肩关节,顺逆各3次。
②大幅度摇肩关节顺逆各3-5次。
(7)搓法(取坐势) 两掌托住肩关节环形搓动,随后徐徐向下至手臂,至腕部。
(8)抖法(取坐势) 两手握住腕掌部缓缓抖动,自腕——肘——肩部。
(9)擦法(取坐势) 裸露肩部、胁部、臂部、胸部及指掌部用大鱼际擦法,以透热为度。
5 腰及下肢部
(1)滚法(取俯卧势)
①滚腰背两侧竖脊肌、腰骶部。配合腰椎关节后伸的被动运动。
②自臀部一—大腿后侧——腘窝——排肠肌——跟腱(来回3遍、左右同)。
③换仰卧势;腹股沟——内收肌——股四头肌——膝关节——小腿前外侧——踝关节一一足背部。
(2)按法(取俯卧及仰卧势) 按腰背部俞穴(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上次髎、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丘墟、商丘、足三里穴。
(3)擦法(取坐势)
①横擦肩背逐渐下降至腰骶部(反复3—5次)。
②直擦脊柱及两侧骶棘肌以透热为度。
③膝关节内外侧。(取仰卧势)
④踝关节内外侧。(取仰卧势)
(4)摇法(取仰卧势)
①摇髋关节。
②摇膝关节。
③摇踝关节。
(5)扳法
①腰部斜扳法(取侧卧分左右各一次)。
②腰椎旋转扳法(取坐势)。
③强迫直腿高举法(取仰卧势)。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五、各部位操作常规(不适症推拿)在操作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网站、书籍、论文、视频、音频、师徒口授等等)
1、按摩信息网http://www.anmoxx.com/zy/article/zxys/anmosj/anmoshi/200705/523.html
2、参考http://jpkc.jwc.sdutcm.edu.cn/mbfile/2/webjc.asp?id=86
稿二:
二十画生物力学资源管理(文献)之撑法推拿手法学
著者 朱吉君
撑法推拿手法各论大纲
中医推拿素以手法繁多,技巧性强而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文字记载的各种手法一百余种,而流传于民间未定型的手法更是不计其数。手法虽多,但根据手法力作用方向与运动特性,一般可分为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挤压类手法、振动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活动关节类手法,从手法形态与方向出发,我进行二次分类,见以下几类:
一、技巧类手法 单方向运动
(一) 叩击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是以手指、掌、拳或棒有节奏地击打体表的一类手法。包括拍法、击法、捶法、劈法、啄法、弹法、叩法、捣法等。各法又可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而有许多变法,如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棒击法等。
桑枝棒击法、黄河石击法。
(二)摩擦类手法
1、 平动类手法:平动类手法是指以指、掌、拳或肢体其它部位沿患者体表表作直线或弧形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推法、拂法、刮法、拨法、抹法、勒法、扫散法等。其中各种手法又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而又有各种变法,如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等。
2、 旋动类手法:旋动类手法是指以指、掌置于患者体表上,作轻缓的环旋运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摩法、揉法、运法等。各法又可根据接触部位不同而有各种变法,如指摩法、掌摩法。
(三)挤压类手法
1、按压类手法:按压类手法是指以指、掌、肘或肢体其它部位对患者体表表面垂直用力的一类手法。包括按法、压法、点法、掐法、押法、掩法、扪法。其中各种手法又可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种变法,如指按法、掌按法等。
2、 挤捏类手法:挤捏类手法是指以手指、掌对称挤压肢体肌肤两侧的一类手法。包括捏法、拿法、抓法、挤法、拧法、扭法、扯法、挪法、捻法、弹筋法等。
(四)内摩擦手法
揉法
(五)撑法 一类具体弓形结构分析特点的代表着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
1、指前撑法
2、指后撑法
3、曲棍棒提旋撑法
二、功夫类手法 双方向运动类手法
(一) 往复
1、擦法 (平推法-----内功推拿)
2、搓法
(二)摆动类手法 (左右)
1、 一指禅推类手法:一指禅推类手法是指以拇指的指端或指间关节附着于患者体表上,然后预前臂持续旋前旋后运动,使拇指下压力发生轻重交替的节律性变化的一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和屈指推法。
2、 滚动类手法:滚动类手法是指以掌背、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附着于患者体表上,然后以腕关节屈伸运重或与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使接触部位在体表上来回滚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攘法、滚法。
(三)振动类手法 (上下)
振动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是指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使患者肢体产生振动感应。包括振法、颤法、抖法。
(四)活动关节类手法 (离合)
活动关节类手法:活动关节类手法是指由医生控制的患者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根据施术关节的不同,各法在具体应用中,有许多变法。如肩关节摇法有括肘摇、握腕摇、大幅度摇等。
三、组合手法
复合手法:复合手法是指两种以上基本手法结合在一起操作的手法。如按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按揉法;捏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捏揉法;推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推揉法。
四、各部位操作常规(适应症推拿)
五、各部位操作常规(不适症推拿)在操作中的应用。
经络学说二十画理论支持新解
撑法推拿手法各论(内容)撑法推拿手法各论之中单方向运动的技巧类手法是不可替代的一类手法,是手法学习的重点;方向运动的功夫类手法,是体现推拿艺术的一类手法,是手法学习的难点。
推拿手法在撑法推拿流派中,我本着撑法推拿手法各论大纲想用统一的模式去表述:
A、模式一
1、手法名称 2、手法定义 3、手法操作要领及要求 4、手法解剖解释 5、术者运动特征 6、受术者运动的圆周结构分析 7、手法的层次结构分析 8、手法的治疗量 9、手法应用例举
B、模式二
1、推拿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体位姿势、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推拿介质的应用、推拿医师的自护。
2、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手法的动作结构及其特点进行阐释。
4、对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从临床应用角度进行阐释。
C、教案模式
课程名称:
教学单位: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1、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
3、教学要点
4、教学方法(限定学时内讲课内容的具体讲解方法)与教学安排(学时)
将教学课程设计为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或总体设计都按此模式进行。
【标准定义】【操作要领】【临床应用】 【技能训练】
人体练习要点:
一、背、腰、臀部患者 俯卧位,双手位于体侧,放松背部肌肉,练习者站于“患者”体侧。该部位可以进行多种手法的练习。
特别适合练习滚法、揉法、按法、抚摩、扳法等。背、腰、臀部是临床伤病的好发部位,因此,一定要认真练习,作扳法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造成脊柱或骶髂关节损伤。二、下肢部
大腿及小腿后部肌肉丰满,弹性好,是练习手法的理想部位,可练习多种手法。
练习捏法,多在大腿前群肌和小腿三头肌上进行,练习叩击、按法,多在大腿后群肌上进行,练习拨法,多在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上进行。 三、上肢部 患者”多取坐位。练习时,一手握住上肢远端,另一手作推拿手法,由远至近,当推拿到肢体近端时迅速抽回,再从远至近地反复练习。 四、颈项部“患者”坐位。练习者位于其身后,在颈后部、肩部、上臂上1/3部作抚摩、揉法、捏法、揉捏、摇法等手法的交替练习以及肩关节的抖法练习。
在两侧斜方肌部、三角肌部可以双手同时练习,方向由远端至近端,再由近端至远端反复进行。对颈部、肩关节作摇法时切忌动作粗暴,以免造成损伤。一、技巧类手法 单方向运动
(一) 叩击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是以手指、掌、拳或棒有节奏地击打体表的一类手法。包括拍法、打法、击法、叩法、啄法、弹法、捶法、劈法、捣法等。各法又可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而有许多变法,如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棒击法等。
桑枝棒击法、黄河石击法。
【标准定义】: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处微屈曲,用手腕部摆动,带动虚掌着力于施术部位,平稳而有节奏地反复拍打的手法,称拍法。
【操作要领】 术者单手或双手五指并拢,自然屈曲成空拳,用腕关节摆动作起落,反复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手法可分为:一、手法操作
1、四指拍打法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平放拍打部位,使皮肤微红为度。 2、指背拍打法术者五指自然屈曲,用腕部屈伸撮动带动手指,以指背拍打施术部位。 3、虚掌拍打法术者五指并拢呈空掌状,在体表进行拍打。 4、五指撒拍法术者五指撒开,伸直,用小指外侧前端,顺肢体或肌筋的方向,于施术部位进行拍打的方法。 二、手法要领 1、手法动作要平稳,操作时手部要同时接触施术部位的皮肤,使拍拉声音清脆,而无疼痛感。 2、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协调,均匀用力,手法要灵活而有弹性,顺序而有节奏的双手交替进行,亦可单手操作。【临床应用】
1、适用部位
拍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2、功效
具有疏理气机、活血通络的功能。对风湿酸痛,局部感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疗,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3、主治:风湿酸痛,重着麻木、肌肉痉挛等症。
【技能训练】
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受术部位。
手法要领: ①指实掌虚,利用气体的振荡,虚实结合,要做到拍击声,声声清脆而不甚疼痛。②拍法要以腕力为主,灵活自如。③一般拍打3~5次即可,对肌肤感觉迟钝麻木者,可拍打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拍法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在米袋上练习,也可将沙袋掉起,在沙袋上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再在人体上进行练习。
2、打法
打法是术者用手于施治部位着力打击的一种按摩操作手法。操作时,要一起一落地连续着力击打,用力应均匀,木要有弹性,施力大小应根据临底辨证决定,一般虚证体弱者用以腕关节为中心的摆动小对打法;实证及体壮者,用以肩关节觉中心的摆动重力打法,而一般患者则用以肘关节为中心的摆动中力打法。注意年老体弱者及小儿禁用。打法可分为拳打、拳背打、侧掌打、反掌打、掌根打、虚掌打和屈打等几种
本法可健肌皮,松腠理,透毛孔,引邪达表,营养筋脉,宣通气血,法风散寒。临床常用于主治麻木不仁、股外侧皮神经炎、项背酸痛、凤寒痹痛等病症。
3、击法
是用力较重的一种击打法,主要有拳击、掌击和棒击。
① 拳击法:手握拳,腕伸直,用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骨平击一定的部位和穴位,击打时主要靠肩关节的摆动,腕关节要挺直,不可有屈伸动作。本法仅用于臀部,应用时病人取俯卧位,可治疗梨状肌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臀部肌肉痉挛等病。由于本法刺激强烈,体弱、年迈患者禁用。
② 掌击法:手指自然伸开,腕关节伸直,以掌根部或小鱼际部为着力点,击打一定的部位。操作时病人一般取侧卧位,患肢在上,屈膝屈髋。常用于臀部及大腿外侧,可治疗坐骨神经痛、臀部软组织损伤、大腿外侧疼痛等症。
③ 棒击法:用棒击打一定的部位,称为棒击法。棒击法力量大,刺激强,可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治疗肢体麻木,浅表感觉迟钝有较好的疗效。操作时要控制好击打的力量,要由轻到重,适可而止,一般在一个部位连续击打3~5下即可。
【技能训练】
击法不打冷拳。
4、叩法 是用力较轻的一种击打法。击法和叩法的动作基本相似,二者都必须用劲均匀快速而短暂、频率均匀而有节奏。
用虚拳、合掌或侧掌轻轻叩击体表,称为叩法。叩法力量较击法为轻,分虚拳叩、合掌叩、侧掌叩三种。叩法对解除肌肉的疲劳,缓解肌肉的痉挛有很好的效果。
① 虚拳叩:拳虚握,用小鱼际侧轻轻捶击体表,双手交替如击鼓状,可用于腰背下肢部。
② 合掌叩:两掌相合,五指略分开,用小指侧叩击一定部位(如图44),应用时可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常用于肩背四肢部。
③ 侧掌叩:五指自然伸直并拢,用小鱼际侧着力,双手交替劈打体表,又有人称其为劈法。主要用于肩背部,对于落枕、颈椎病、肩背部肌肉劳损等具有较好的效果。
【技能训练】
5、啄法
【标准定义】啄法是术者以自然屈曲的手指,通过腕部自然的上下屈伸摆动,带动指端着力于施治部位进行啄击的一种按摩操作手法。此法多用于头及胸背部,可分为五指啄和梅花指啄两种。
【操作要领】操作时,术者手指应自然屈曲,指端要并齐,手指与体表需垂直,着力要均匀,注意啄击的频率一定要快而且应做到击之无声(有声为敲法)。施力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灵活掌握,一般轻啄为抑制,重啄为兴奋。
【临床应用】此法多用于头及胸背部,可分为五指啄和梅花指啄两种。啄法可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散风法邪和开胸顺气,临床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及胸胁胀痛等病症。
【技能训练】
注意贯彻:操作时,术者手指应自然屈曲,指端要并齐,手指与体表需垂直,着力要均匀,注意啄击的频率一定要快而且应做到击之无声(有声为敲法)。施力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灵活掌握,一般轻啄为抑制,重啄为兴奋。
6、 弹法
【标准定义】 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的指甲,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每分钟120~160次。
【操作要领】弹动指力要均匀,保持节奏。
【临床应用】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
【技能训练】注意:弹法是术者用力提捏肌肤后,迅速放开,使肌肤恢复原状,适用于肌肉丰厚处。另一种操作方法是将中指屈曲,中指甲置于拇指面成环状,然后将中指迅速弹出,击打患处,亦称弹法。
7、捶法 推拿手法名。用拳或手掌尺侧部有节奏地击打治疗部位,用力较击法轻。一般用双手交替起落捶击。《石室秘录·摩治法》:“手足疼痛者……轻轻捶之千数。”
【技能训练】
8、劈法
在击法中有此操作技巧。
9、捣法 捣法推拿手法名。屈曲食指或中指,以近端指间关节的背面轻轻叩击穴位。
【技能训练】在泰式按摩中常见。
(二)摩擦类手法
1、 平动类手法:平动类手法是指以指、掌、拳或肢体其它部位沿患者体表表作直线或弧形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推法、拂法、刮法、拨法、抹法、勒法、扫散法等。其中各种手法又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而又有各种变法,如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等。
1、推法
一、平推法
平推法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循行或沿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推进,可于穴位处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
(2)掌平推法 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可用双手重叠增大力度做缓慢的推进。
(3)拳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间关节部着力,沿肌肉纤维方向缓慢推动,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
(4)肘平推法 术者屈肘,以鹰嘴突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与肌肉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推移,是平推法中刺激最强的一种。
2.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递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3.作用 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消食导滞,解痉止痛。
注: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运动,但平推是单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亦较慢,不要求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二、直推法
术者用指或掌按压在体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移,叫直推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直推法 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受术部位,沿经络方向或肌肉纤维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压力的单方向推动,是按摩起始和结束的手法。
(2)全掌直推法 术者以全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五指微分开,腕部挺直,以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加力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3)掌根直推法 术者手腕上跷,适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单手或双手掌根着力于施术部位直推的方法。如需加力可双掌重叠。
(4)鱼际直推法 术者五指并拢,手腕伸直,以大鱼际小鱼际为中心,肘部灵活屈伸,以鱼际着力向前推动。如需增加力度,可以另一手压于施术手上。
(5)肘直推法 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或肌肉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此法是直推法中刺激性最强的手法。
2.手法要领 术者手指、掌或鱼际部位要紧贴施术部位皮肤,用力着实,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推进速度和力度要均匀,持续,动作要协调,保持一定的与皮肤垂直的力度,做单方向直线推法,不可偏斜。用于胸、背、腹部时,要配合呼吸,间歇有序。
3.作用 消积导滞,调经镇痛,消瘀散结,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清理头目,开胸利膈。
三、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旎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分开推动的方法叫分推法。
1.手法操作
(1)指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叫指分推法。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2)掌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掌部,按压于施术部位,自内向外,沿相反方向,同时分别推动的方法,叫掌分推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2.手法要领 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一致。术时即可直线移动,亦可沿体表作弧形推动。
3.作用 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四、合推法
术者以两手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中间点汇拢推进,称为合推法。
1.手法操作 合推法的手法操作和要求与分推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
2.手法要领 术时两手推动合拢动作,用力要均匀,对称而持续。
3.作用 调和脾胃,理气活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
【技能训练】
本法分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米袋练习,术者端坐或站立位,米袋置于桌面上。
⑴指平推法练习:
①拇指平推法:②屈指推法:③三指平推法:
⑵掌平推法:
⑶拳平推法:
⑷肘平推法: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
⑴推桥弓:受术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用拇指平推法,在一侧桥弓穴,作由上至下的推法,两侧桥弓穴交替平推,各推5—10次。
⑵屈指推华佗夹脊穴:受术俯卧位。术者用屈指推法,在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作由上至下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⑶三指平推胸部: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用三指平推法,作由天突至膻中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⑷掌平推胸腹、胁肋部: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用掌平推法,在胸腹部任脉的天突至关元,或两侧胁肋,作由上至下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⑸掌平推脊柱、背腰、四肢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用掌平推法,在背部督脉的大椎至长强,作由上至下的推法;术者用掌平推法,在肩背、腰部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作由上至下的推法;四肢部推法,受术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术者用掌平推法,在四肢的各部位,作由远端至近端,或由近端至远端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⑹拳平推或肘平推肩背、腰臀、四肢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用拳平推或肘平推法,在脊柱两侧的肩背、腰臀部,作由上至下的推法;四肢部推法,受术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术者用拳平推或肘平推法,在四肢肌肉的丰厚部位,作由远端至近端,或由近端至远端的推法。双手交替练习。
⑺足部反射区的平推法:足部反射区也常用各种平推法,操作时受术者仰卧位,足部反射区涂以按摩膏,术者按一定的方向,用拇指平推法,推输尿管、胸淋巴腺反射区等;用屈指推法,推脊柱反射区等;用拳平推法,推足底部各反射区;用掌平推法,推坐骨神经反射区。双手交替练习。
三、部位操作
2、 拂法 拂法推拿手法名。见《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伸直手指,轻快地掠擦治疗部位的肌肤,如拂掸尘灰状。
3、刮法 指法与刮法:都是用手指指腹面掠擦治疗部位。轻快地掠擦称“指法”,较重地掠擦称“刮法”。刮法,还可用光滑竹片边缘掠擦治疗部位。指法与刮法,主要适用于胸背和四肢部。
4、拨法 拨法 推拿手法。又名拨络法、弹拨法。用手指按于穴位上或患处,适当用力来回拨动。具有解痉止痛作用,对松解软组织粘连有一定的作用。
5、抹法 抹法:用拇指指腹或手掌面紧贴于体表上,略用力,缓慢地作上下、左右往返移动。多用于头部、颈项及胸腹部。
6、勒法 勒法:用食指、中指略屈曲挟住手指或足趾的根部,迅速地滑出指(趾)端。
7、扫散法 扫散法:用拇指桡侧面及其余四指指端,同时贴于头颞部,稍用力向耳后作快速来回抹动。常用于头痛、头胀、高血压等疾患。
2、 旋动类手法:旋动类手法是指以指、掌置于患者体表上,作轻缓的环旋运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摩法等。各法又可根据接触部位不同而有各种变法,如指摩法、掌摩法。
摩法
用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或以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其中以指面摩动的称指摩法,用掌面摩动的称掌摩法。古代还常辅以药膏,以加强手法治疗效果,称为“膏摩”。
而摩法的动作与揉法有相似之处,但摩法用力更轻,仅在体表抚摩;而揉法用力略沉,手法时要带动皮下组织。
(1)手法要领:
①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诸指间关节自然伸直,以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附着于治疗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指罗纹面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图85-a)。
②掌摩法:腕关节微背伸,诸手指自然伸直,将全手掌平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上,以前臂和腕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掌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图85-b)。
③手法轻柔,压力均匀。指摩法宜稍轻快,每分钟摩动约120次左右;掌摩宜稍重缓,每分钟摩动约80~100次左右。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胸腹和胁肋部最为常用。
(3)功效: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瘀。
(4)主治:咳嗽,胸闷,院腹胀痛,外伤肿痛等。
(5)举例说明:
胸胁痛:指摩膻中,胁肋。
消化不良:掌摩中脘。
月经不调:掌摩少腹。
【技能训练】
本法分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⑴指摩法定位练习:先以单手示、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在米袋上作定位环形抚摩。再以双手同步作定位指摩法练习。
⑵掌摩法定位练习:以单手掌面着力,在米袋上作定位环形抚摩。双手交替练习。
⑶摩法移动练习:以上定位练习基本熟练后,以指摩法或掌摩法,由米袋的一端向另一端,作缓慢环形抚摩移动,使运动线路呈螺旋形。先作单手移动练习,再作双手交替或同步移动练习。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是据人体的各部位形态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⑴面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单手或双手作指摩法(也可用中、无名指指面着力),摩额部(印堂、阳白、太阳等)、面颊部,作定位或移动练习。
⑵胸胁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指摩法,摩中府、膻中、期门、大包等;术者用掌摩法,摩胸、胁肋部,作定位或移动练习。该部位也可配合一指禅推法,作推摩法练习。
⑶腹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
①摩腹:术者用掌摩法,以脐为中心,沿结肠的体表投影,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
②摩中脘:术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摩中脘及其周围。
③摩神阙、气海、关元:术者以指摩或掌摩法,摩神阙、气海、关元及其周围。
④腰骶部练习: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掌摩法,摩腰骶部,着力稍重。
⑸膏摩法练习:受术者取相应体位和部位。术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配合使用推拿介质操作。
(三)挤压类手法
1、按压类手法:按压类手法是指以指、掌、肘或肢体其它部位对患者体表表面垂直用力的一类手法。包括按法、压法、点法、掐法、押法、掩法、扪法。其中各种手法又可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种变法,如指按法、掌按法等。
按法
定义:以手指、掌的不同部位或肘尖,着力于体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加压的手法叫按法。
按法与压法在操作上极相似,压法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分别较按法长和大。 一、手法操作 1、指按法以拇指指腹或食、中、无名指指腹,按压体表的施术部位的方法,叫指按法。指力不足,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按压,叫指腹按压,又称压法。如以指端按压,则称指端按法。食指屈曲,以指背按压,则称为屈指按法。 2、掌按法术者腕背屈,以掌根、全掌或鱼际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掌按法。按压后要。稍停留片刻,再重复按压谓之“按而留之”,使按压既平稳又有节奏。按压时可双掌重叠,身体前倾,借助体重增加力度。 3、肘按法以肘尖代替指和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肘按法。 二、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手法要领:
①按压后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复按压。
②为增加按压力量,在施术时可将双肘关节伸直,身体略前倾,借助部分体重向下按压
三、作用 疏松肌筋,温中散寒,理筋正复,调和气血。部位操作
一、按百会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腹长按百会穴。后以拇指腹从前顶经百会穴推到后顶,再从一侧络却经过百会到对侧进行推法。反复操作数次。 3、 要领 (1)长按时拇指应与皮肤保持垂直。 (2)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头脑微热,子宫有收缩感。术后头脑清爽,增益精神。 4、作用健脑宁神,回阳固脱,理气消滞,补虚益气。 5、注意体弱者可用卧位施术。 二、头对按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 (1)术甜两手四指置两狈榆额头维同高处,向枕后推摩叫后顶穴止。反复数次。 (2)术者以两掌心置两侧颗部,着力对按1~2分钟。 (3)术者再以两掌心对置两耳孔,着力对合按1~2分钟。 3、要领 (1)推摩时用力均匀一致而有节律。 (2)对按时两侧用力相等。 (3)术时头部有紧压感,对按耳孔有"嗡嗡"声响。术后头、耳轻松舒适。 4、作用祛风止痛,健脑宁神。 三、按巨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两手食指分别长按于巨处。 (2)术者再以拇指自迎香穴自内向外经巨到颧穴止,反复摩动。 3、要领 (1)长按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2)术时酸胀。 (3)术后局部温热,呼吸通畅。 4、作用通鼻窍,散风热。 5、注意面有炎症者慎用。 四、按缺盆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手四指自耳下翳风穴起沿胸锁乳突肌方向摩动1~2分钟。 (2)术者再以两拇指腹置锁骨上方缺盆穴处长按,反复操作。 3、要领 (1)摩动宜轻柔而有力,以局部微红为度。 (2)按压穴位应逐渐加力,使上肢有麻胀放射感。 (3)术后上肢轻松。 4、作用泄热宽胸,通经活络。 5、注意 (1)勿挫伤臂丛神经。 (2)高血压病慎用。 五、按天突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 (1)术者以拇、食两指分置两侧人迎穴,向下经水突到气舍止,反复摩动数次。 (2)术者再以食指顶端置天突穴处,向外下方点按3~5分钟。 3、要领 (1)摩动时用力宜轻宜缓。 (2)按压时局部酸胀,并沿气管向下放散。 4、作用通调气道,清热平喘。 5、注意勿伤胸骨。 六、按中府云门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两手四指并置一侧胸大肌胸骨缘,沿助间隙向外梳摩至中府、云门穴。反复数次。 (2)再以两手四指置中府、云门穴,着力长按3~5分钟。 3、要领 (1)梳摩均匀、缓和而有力,以皮肤微红为度。 (2)按压由轻到重,忌蛮力。上肢有麻胀感为度。 (3)施术后上肢温热、有力,感觉轻松。 4、作用理肺降逆,通络宣肺。 5、注意梳摩勿伤皮肤,按压勿压伤肋骨。 七、按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季肋下缘,自上向下逐步点按幽门、阴都至盲俞穴止。反复操作。 3、要领 (1)点按穴位处时,用力要以能耐受为度。 (2)按时有沉重胀及微酸感。 (3)术后上腹舒适,全腹温热。 4、作用健脾和胃,顺气降逆。 5、注意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施术,以免胃气上逆。 八、按腹中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腹置于上脘穴处,沿腹正中线向下点按,经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曲骨穴止,反复进行点按。 3、要领 (1)上腹不适,点按三脘为主;下腹、下肢疾患,点按水分、气海、关元穴为主;生殖器疾患,点按曲骨为主。 (2)点按上腹穴位时有酸胀感;点按水分及下腹穴位时有酸胀及温热放散到下肢的感觉。 4、作用健运脾胃,温肾壮阳 九、按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脐旁之盲俞,自上向下逐步点按。经四海、大赫到横骨,反复按压。 3、要领 (1)下腹点按应较上腹点按用力小。 (2)点按时宜着力,但应缓慢下移。 (3)术时有酸胀、沉重感;术后局部温热,下腹舒适。 4、作用温补肾阳,固本培元。 5、注意术前排尿。 十、按天枢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食指指腹,分置两侧天枢穴,着力长按1~2分钟。 3、要领 (1)两指用力要均匀一致。 (2)长按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腹部紧压感,下腹及下肢有温热及放射性温热感。 (4)术后腹部温暖舒适。 4、作用理气健脾,涩肠止痛。 5、注意便秘者忌用。 十一、按气冲法 1、 体位仰卧位。 2、操作以两拇指腹置两侧气冲穴处,长按1~2分钟。 3、要领 (1)长按由轻到重再轻。 (2)每次以两下肢有发热感时止。 (3)术时两下肢有放射性温热。 (4)术后小腹及下肢温热轻松。 4、作用行气活血,温通筋脉。 十二、按脊中法 1、体位俯卧位,头微抬。 2、操作以拇指端置于风府穴进行点按,并向下逐个棘突间隙点按3~5次,到阳关穴止。 3.要领 (1)点按背部用力大于腰部,指端应与皮肤保持垂直。 (2)颈椎棘突间点按要迎随呼吸。 (3)术时有沉重及微热感。 (4)术后头脑清爽,腰部舒适。 4、作用疏散风邪,调补肾气。 十三、按肩胛内缘法 1、体位侧卧位,头后仰,微挺胸,上肢后伸。 2、操作一手扶肩,一手以拇指指腹置于肩胛脊柱缘上方的肩中俞穴处,着力点按。逐步下移,经魄户、膏盲到肩胛下角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点按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2)点按时亦可让受术者咳嗽,咳嗽时点按。 (3)点按后配合局部抚摩或空拳轻揉。 (4)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心胸舒畅,增益精神。 4、作用通宣肺气,回阳救逆。 十四叠掌按腰法 1、 体位 俯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掌重叠,置于腰部,以正中线命门穴为中心,做有节律的按压3~5分钟。 3、要领 (1)按压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进行。 (2)按压要用巧劲儿,以能耐受为度。力要贯足,不可用暴力。 (3)术时有紧压和牵扯感。术后感觉腰部舒适。 4、作用补肾气,强腰脊。 十五、按环跳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下肢屈曲,环跳穴向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上,食指置臂部两侧。以两拇指徐徐加力进行长按3~5分钟。 3、要领 (1)嘱其臀部肌肉放松。术者两指用力要均匀,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为加重力度,可用时尖代替两拇指,进行长按。 (2)术时有酸、麻胀感及电流样热感,传经承扶、委中到足跟;术后下肢温热,感觉有力。 (3)勿用蛮力,逐渐加压。 4、作用祛风散寒,强健腰腿。 十六、按股前法 1、体位仰卧位,膝下放垫。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置股前髀关穴处余指分置两侧,以两拇指进行长按,经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下巨墟,自上向下逐步长按到解溪穴止。 3、要领 (1)按股前时,长按每个穴位均应得"气"。 (2)穴位之间应配合轻推。 (3)术后下肢温热有力。 4、作用通经活络,健脾和胃。 十七、按小腿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手拇指置阴陵泉穴处,食指置小腿外侧,沿胫骨内缘,自上向下经地机、漏谷、三阴交穴到交信穴止,反复按压。 3、要领 (1)按压时两拇指应逐步下移,且贴近骨膜,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术后小腿温热有力。 4、作用调和气血,通气缓痛。 十八、内、外关按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腹置受术者腕掌部的大陵穴处,食指置腕背阳池穴处,自上向下合揉到中指端,反复操作数次。再以拇指置内关穴,食指置外关穴,着力合按3~5分钟。 3、要领 (1)合揉手法要轻柔,合按后可配合指揉。 (2)合揉时局部有温热轻松感。合按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胸及上腹部有舒适感。 4、作用和胃理气,安神镇痛。 十九、按神门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置于肘窝正中的曲泽穴,自上向下推摩,经内关到劳宫穴止,反复操作数次。再以一手拇指置内关穴,另手拇指置神门穴,反复按揉数次。 3、要领 (1)推摩手法宜轻缓,按揉用力以能耐受为度,神门穴可配合指掐。 (2)术时有酸、麻、胀感;术后心胸舒畅有安静感。 4、作用镇静安神,宁心通络。【技能训练】
按法操作训练简单,容易掌握,可在米袋上或自身进行练习,也可在不同的环境就地取才练习。但按法主要的是人体练习,可用拇指在自身膝眼,合谷穴位以及坐位在自身股四头肌练习,也可医生互相坐位或卧位练习。
压法
用拇指面、掌面或肘部尺骨鹰嘴突为力点,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称为压法,在临床上有指压法、掌压法、肘压法之分,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
压法的力量较按法要重,目前临床上压法常限于肘压法,现介绍如下。
(1)手法要领:
①术者肘关节屈曲,以肘尖部(即尺骨鹰嘴突见图84)为力点,压在体表治疗部位。
②压力要平稳缓和,不可突发暴力。
③肘压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原则。
(2)适用部位:仅适用于腰臀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
(3)功效: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4)主治:腰背部顽固性痹痛,腰肌强痛。
(5)举例说明:
腰肌强痛:肘压法施于两侧腰肌。
点法
定义:以指端、肘尖或屈曲指关节突起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按而压之,戳而点之,称点法。
一、手法操作 1、拇指端点法术者以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桡侧面,用拇指端点压施术部位。向下点压时拇指指腹紧贴食指中节桡侧,以免因用力而扭伤拇指间关节。 2、屈拇指点法术者拇指屈曲,拇指端抵住屈曲食指中节的外侧缘,用拇指指间关节突起部的桡侧。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点按。 3、屈食指点法术者屈曲食指,与其他手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分点压施术部位,术时可用拇指末节内侧缘紧压食指指中部,以增加力度。 4、肘尖点法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点按。此法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和肥胖者。肘尖点法为强力点法。 二、手法要领 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点法是由按法衍化而来,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着力深透的特点,术中切忌暴力施术。 三、作用 通经活络,消积破结,调和阴阳,消肿止痛,点血开筋,补泻经气,解除痉挛,祛散风寒。部位操作
一、点按胸骨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体侧。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自璇玑穴逐步向下点按到中庭穴处。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术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2)用力宜均匀缓慢而有力。 (3)术时有一紧一松感及压迫感;术后心胸开阔,呼吸畅快,增益精神。 4、作用宽胸利隔,和胃止吐。 二、双龙点肩法 1、体位坐位,术者站其体侧。 2、操作术者两手拇指伸直,微屈四指,用拇指端置于肩前窝的抬肩穴,肩后窝的俞穴,同时着力,相对点按。 3、要领 (1)点按前应放松肩部肌肉。 (2)点按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用力要以能耐受为度。 (3)取穴要准确。 (4)术时局部有酸、胀。微痛感;术后肩部微热,感觉轻松。 4、作用祛风邪,活气血,通经止痛,解除粘连。 三、双龙点肾法 1、 体位俯卧位,术者站其体侧。 2、操作术者两拇指伸直以指端置于两侧肾俞穴,食指扶定体两侧。两拇指同时着力对点,以连续点按三次为直。 3、要领 (1)操作时双手同时着力,戳点对合,由浅入深,不可乱点。 (2)点按方向是向内略向上斜,相对点按。 4、作用调补肾气,强腰壮肾,明目聪耳,壮阳健骨。 四、跪点双窝法 1、体位受术者双膝跪于床上,两手扶床。术者站其体侧下方。 2、操作术者两手拇指神直,以拇指指腹置于两侧委中穴处,着力点按。 3、要领两指用力要均匀一致,以能耐受为度。点按委中时有酸、麻、胀感及放射感。拇指用力方向向上时,放射感向上传。拇指用力向下时,放射感传到足跟。 4、作用疏筋活络,疏利腰膝。点法的技能训练基本与按法相同,主要是在沙袋上练习,也可在自身或医者互相练习。平时也应配合少林内功,易筋经,或器械练习以增加臂力、指力。
掐法
掐法 ,推拿手法名。又称爪法。用指甲按压穴位。用力较重而刺激面积较小,为开窍解痉的强刺激手法。常用于晕厥、惊风等证。《幼科推拿秘书》:“掐者,用大指甲,将病处掐之。”《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舒也。”
押法
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体痛候》。用指腹压在局部不动,比压法要轻。
掩法
掩法推拿手法名。用手掌遮盖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千金要方》卷五上:“治小儿夜啼……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
扪法
扪法,出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据此,《针经指南》将出针后用于扪闭针孔称为“扪”:“凡补时,用手扪闭其穴是也”。
[操作方法]
出针时,以左手持消毒干棉球紧闭其针孔上,用手指加压。
[临床应用]扪法是开阖补泻中闭气补虚之手法。另外,尚用于出针后针孔出血,扪压以止血。
[注意事项]
扪时用力适度,注意手指消毒。如属实热证候,一般不用扪法。
2、 挤捏类手法:挤捏类手法是指以手指、掌对称挤压肢体肌肤两侧的一类手法。包括捏法、拿法、抓法、挤法、拧法、扭法、扯法、挪法、捻法、弹筋法等。
捏法
捏法
定义:以拇指与食指对合着力于施术部位,反复交替捏拿的手法,称捏法。 手法操作 1、体位坐位或者卧位。 2、操作术者的拇指与四指的指腹对合力交替、反复、持续、均匀地捏拿皮肉肌筋。使局部在指的不断对合转动下捏起,再以手的自然转动,使皮肉肌筋自指腹间滑脱出来,如此反复交替进行,循序移动。 3、要领术中要用力均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灵活自如,按其经络。穴位捏而拿之,不可呆滞,注意保护皮肤。移动应顺着肌肉外形轮廓循序进行。 4、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5、手法应用 (1)捏颈肌法 1)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手并置于风池穴处,拇指在颈肌外侧,余指在颈肌内侧,将一侧颈肌微向上拿起,自上向下捏拿到肩中俞。反复数次,左右分别进行。 3)要领捏拿移动宜缓慢,用力均匀,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肌肉有拉扯感及酸、胀感。术后头脑清爽,颈项灵活。 4)作用调和气血,解痉止痛。 (2)捏脊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拇指挠侧面置尾胀部皮肤,食、中指前按与拇指相对用力捏起皮肤,随捏随提,双手分别捻动向前推移到大椎穴处,进行捏拿推捻提放按揉脊柱及两侧肌肤,连续操作5~6遍。另一种手法是拇指在前,食指屈曲在后进行上述捏拿推捻提放按揉等手法动作。 3)要领以指面挤捏肌肤,不能用指端,否则易疼痛。捏拿肌肤用力要均匀适当。捏拿多则不易前推,少则易滑脱且疼痛。重则欠灵活,轻则不得气。每捏拿三次提拿一次。操作时,腕部放松,动作要协调灵活、连贯。 4)作用消积导滞,健脾和胃,调正阴阳,通经活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 (3)捏上臂法 1)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置上臂外侧,余四指置臂内侧青灵穴处着力捏压,反复操作1~2分钟。再以拇指置上臂外侧,其余四指置极泉穴下方,自上向下沿肱骨内缘逐步下移经青灵到少海穴止进行捏压2~3分钟。 3)要领 ①捏压下移时应缓慢而有力。 ②沿经穴位捏压时应有麻木和温热感。术后上肢轻松而有力。 4)作用疏调经脉,理气宽胸。2拿法
定义: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合,呈钳形,持续而有节律地提拿施术部位的肌筋的方法,叫拿法。是保健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
一、手法操作 1、两指拿法术者以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动作。此法常用于头颈、肩及四肢。 2、三指拿法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合,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叫三指拿法。此法用于颈项、肩背、腰及四肢。 3、五指拿法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叫五指拿法。 4、掌拿法术者以掌心紧贴施术部位,进行缓慢拿揉动作的手法,叫掌拿法。 二、手法要领 拇指与食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 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三、作用 通经活络,散寒祛邪,顺气活血,调节胃肠,分离粘连,缓解痉挛,止痛开窍,开导闭塞,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一、拿肩井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肩后,拇指掌侧分别置于两侧肩井穴处,着力向上提拿数次。 3、要领 (1)手法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2)拿提后可配合轻微指揉法。 (3)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单侧手法时术后上肢、肩、背、颈项有舒适轻松感。双侧施术后,头脑清爽,增益精神。 4、作用通经活络,豁痰开窍。 二、拿腋下法 1、体位坐位,两手插腰。 2、操作术者以两手置腋下,拇指置渊腋穴处,四指分别置于两侧背部隔俞穴,拿提腋下肌肉,自上向下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拿提腋下肌肉宜缓慢而轻柔。 (2)受术者肌肉要放松,自由呼吸。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心胸舒畅,增益精神。 4、作用宽胸利隔,宁心止痛。 三、拿承扶法 1、体位直立,腰前弯。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置于承扶穴,食指置股外侧,拿定肌肉后,向上提拿。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受术者应尽力弯腰,两下肢用力伸直。 (2)拿提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术后下肢温热,腰腿轻松。 4、作用调整经脉,化瘀定痛。 四、提拿足三阳法 1、体位卧位。 2、操作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股外侧近端,以对合力着力于大腿外侧循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之经筋,顺序拿提到外踝、足背,往返3~5次。 3、要领 (1)双手拇指与余指要尽力张开,以增加提拿范围。 (2)术中切忌抓提,以防皮肤损伤。 4、作用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五、提拿足三阴法 1、体立 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着力于下肢内侧足三阴经之经筋。从腹股沟循三阴经,从上向下顺序提拿到足内踝,往返3~5次。 3、要领 (1)双手尽力张开,以增加提拿范围。 (2)术中避免抓拿,以防皮肤损伤。 (3)提拿足三阳、足三阴主要是配合全身按摩时应用。 4、作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肝理脾,温阳补肾。 六、拿昆仑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四指置三阴交处,拇指置相对的小腿外侧,自三阴交钳形揉捏到水泉穴,反复操作数次。再以拇指食指相对置于跟健两侧之内,外昆仑穴处,拿提数次。 3、要领 (1)术时足踝背屈90度的角度。 (2)提拿用力,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力量。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腰部轻松。 4、作用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七、肩周拿提法 1、体位坐位,受术侧上肢放于术者膝上。术者站其体侧以同侧足蹬于座位上。 2、操作术者以拇指和食指对合,置于肩关节前后进行拿提。向上到肩俞、肩峰高度,向下到脑会。反复拿提整个三角肌部位。再自腋部始,沿三角肌前、后缘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复提拿数次。 3、要领 (1)拿提时应固定肩关节,肩部肌肉要放松。 (2)拿提应缓慢而有力,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有沉重和牵拉感。术后局部有微热及轻松感。 4、作用通经活络,活血止痛。 八、腹肌拿提法 1、体位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腹部两侧章门穴处,自外向内将腹肌挤起。后两手交叉叩拢二拇指置腹肌一侧,食指置另一侧,自两侧关门穴的高度向下逐步移动,顺序拿提到归来穴高度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受术者腹肌要放松。每次提拿时均需先挤拢腹肌后再提拿。 (2)术时有腹肌拉扯感及微胀感。术后腹部有温热。舒适、轻爽感。 4、作用调中和胃,补肾纳气。 九、拿揉腰肌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与余指对合置于两侧腰背肌部位。着力于两侧俞穴进行拿揉。对合着力一紧一松,一拿一揉。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动作要连贯而不间断,用力保持对称。 (2)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抓、掐、拧、抠等手法。 4、作用通经活络,活血散瘀,消除疲劳,增加肌力。 十、拿股内侧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与四指分别置于阴廉五里穴的前后,将股内侧肌捏紧并向上反复拿提数次。自上向下逐步移动到整个大腿内侧。再以一手拇指按揉三阴交1~2分钟。另一手扶踝部。 3、要领 (1)拿提应有节律,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牵拉感。术后下肢内侧温热,轻松。【技能训练】
拿法的训练可在沙袋上进行,并可先进行抓沙袋,拿坛子,以及少林内功的顺手推舟,远掌合瓦,两手托天等功法的训练,以增强手部拿捏的力量。另外可按照一指禅推法的训练方法,练习腕关节的灵活性。随后可在人体上进行练习。拿肩井、拿背筋、拿腋前壁、拿肱二头肌、拿腓肠肌等。
多取坐位。练习时,一手握住上肢远端,另一手作推拿手法,由远至近,当推拿到肢体近端时迅速抽回,再从远至近地反复练习。
3、抓法 推拿手法名。出《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将五指分开满把拿捏,常用于头部和肌肉丰满处,有通调气血作用。
4、挤法 推拿手法名。又名挟按法。用单手或双手,在治疗部位对称用力向当中挤压。多用于治疗腱鞘囊肿等软组织损伤的疾患。
5、拧法 推拿手法名。用屈曲的食指和中指,张开如钳形,蘸水后,挟住治疗部位的肌肤。一挟一放,直到被拧的部位出现红紫色斑痕为度。适应病证同扯法,但本法刺激量较强。
6、扭法 推拿手法名。用手指挟住肌肤,反复扭转,使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多用于肩颈部和腰背部,有排除风邪的作用。本法与揪法相似。
7、扯法 推拿手法名。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捏住皮肤一提一放,至皮肤上出现充血性红斑为度。《保赤推拿法》:“扯者,于儿皮轻轻频摄之而频弃之也。”常用于眉心(印堂)、颈项、腹背等处。有祛风散寒、退热止痛等作用。感冒、中暑的头胀、胸闷和晕车、晕船等症有一定的效果。8、挪法
9、捻法
用拇指的罗纹面与食指的罗纹面或挠侧缘相对捏住所需治疗部位,稍用力作对称的如捻线状的快速捻动,称为捻法。
(1)手法要领:
①捻动时要轻快柔和,灵活连贯,每分钟约200次左右。
②用力要对称、均匀,不可呆滞。
(2)适用部位:四肢远端诸指、趾小关节。
(3)功效:行气活血,消湿祛瘀,滑利关节。
(4)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指、趾间关节损伤。
(5)举例说明:
类风湿手:对病变的指间关节作左右位或前后位的捻动。并可再配合抹法和关节被动屈伸法等。
9、扣法: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10、拨法
拨法
定义:以指端或指腹部,深按于施术部位,按压到一定深度后,待有酸胀感时,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或经络成垂直方向的拨动(如弹拨琴弦状)的手法,叫拨法。
一、手法操作 1、拇指拨法术者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分开扶持体表固定,屈伸拇指掌指关节,向左右拨动施术部位的肌肉或肌腱等。此为轻手法。以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拳,食指桡侧抵于拇指掌面,用腕或肘部摆动屈伸,带动拇指拨动肌肉肌键部位。此法为重手法。 2、单指拨法以食指微屈曲,拇指与中指抵于食指端关节处加强力量,进行指拨穴位。或以中指伸直,拇指食指捏住中指未节,加强中指拨动力量,进行指拨穴位。 3、多指拨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同时拨动施术部位。此法多用于腹部。 4、弹拨法术者多以食指指端着力,拇指、中指捏住食指2~3节间,着力将食指插入肌筋间隙或起止点,由轻到重,由慢而快,轻巧、灵活的弹拨,如弹琴弦。 5、肘拨法对于肌肉发达、丰富者,术者指拨力度不够时,可以肘尖置于施术部位,来回左右拨动。此法多用于腰、臂及大腿部。 二、手法要领 拨时手指要按住施术部位筋或腱进行拨动,不能与皮肤产生摩擦,要实而不浮,透达深处,用力由轻到重,均匀和缓。一定要拨动2~3次。 三、作用 解痉止痛,疏理肌筋,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炎镇痛,解除粘连。【技能训练】
弹拨法的技能训练实际上亦主要是指力的训练,可利用抓沙袋,抓坛子及指撑俯卧撑等方法,然后在自身方便的部位和穴位进行练习,以至熟练掌握。
(四)内摩擦手法
揉法
部位操作
一、揉太阳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两侧太阳穴,轻而和缓地揉动1~3分钟。后以一手扶头部,另一手拇指腹自头维穴向外下方经过太阳穴摩动到耳门,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指揉时宜轻缓、柔和,摩动可稍用些力量。 (2)术时有酸胀及放射感到前额;术后头脑清爽。 4、作用 疏风散热,清头明目。 二、揉风池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一手扶前额,另一手拇、食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处,指揉1~3分钟。再以拇指掌侧自脑空穴向下摩动,经过风池到肩井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术时头宜直立,不可偏斜。 (2)指揉方向,向前并微向上方。 (3)术时局部有酸、胀、温热感;术后颈部、肩部舒适,头脑清爽。 4、作用疏风清热,清头开窍。 5、注意体弱者可俯卧位。 三、膻中揉摩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中指或食指贴于膻中穴上,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揉30次。后以大鱼际同样各揉30次。 3、 要领 (1)迎随呼吸而起伏。 (2)用力要均匀,缓慢而有力。 4、作用宽胸解闷,行气活血。 四、揉大椎、阳关法 1、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揉大椎穴1~3分钟,再指揉阳关穴1~3分钟。再以掌心于大椎、阳关穴处进行团摩1~3分钟。 3、要领 (1)揉大椎穴用力重于揉阳关穴。 (2)团摩用力缓慢而有力,以皮肤微汗为度。 (3)指揉时局部有酸、胀感。团摩时有温热感。术后腰背肌及腹部舒适。 4、作用疏风散寒,温补脾肾。 五、背部拳揉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手握拳,以拳面四指的本节部分着力于背部左、右肩中俞穴处,进行拳揉1~2分钟。再两侧大抒穴的高度,沿脊柱两侧经过脾俞、胃俞、肾俞到大肠俞,反复拳揉约1~2分钟。 3、要领 (1)体壮者用实拳,体质虚弱或久病后宜用空拳揉。 (2)术时宜着力,但移动宜缓慢,揉动以皮肤微红为度。 (3)肩、背、颈、项强痛者,拳揉肩中俞用力宜加重。胃肠有病宜重揉脾俞、胃俞。腰痛者宜重揉肾俞、大肠俞。 (4)术时局部有沉重、舒适感;术后皮肤发热,胸、腹、腰部舒适。 4、作用振奋脾阳,化湿消滞。 5、注意年老体弱者慎用。 六、揉臀部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手握拳,以臀部秩边穴为中心,拳揉1~3分钟。再沿骶髂关节上缘向下经臀部拳揉到承扶穴处,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体弱者用空拳,体壮者用实拳拳揉。 (2)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术后感到腰背轻松,温热。 4、作用强健腰膝,宁心安神。 七、股内侧揉捏法 1、 体位仰卧位。 2、 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股内侧上方阴廉、五里穴处。自上向下进行揉捏,经过阴包到阴陵泉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自上向下揉捏时手法应缓慢而有力。 (2)沿经穴位阴廉、五里、阴包、血海等处应配合按法。 (3)术时下肢酸、胀,有放射性温热感;术后胸腹舒适,头脑清爽。 4、作用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八、小腿内侧揉捏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阴陵泉穴处,拇指置阳陵泉,自上向下进行揉捏,经地机、漏谷、三阴交到踝下照海穴后,再以四指摩动到隐白穴止。并将拇趾屈曲按压,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揉捏移动要缓慢。 (2)揉捏经过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穴位处,配合按法。 (3)术时下肢酸、胀,有放射性温热感;术后下肢轻快、胸腹舒适,头脑清爽。 4、作用清化湿热,通利三焦。 九、股后揉捏法 1、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手四指置股上方内侧,拇指置股外侧,做钳形揉捏。自上向下逐步移动,由承扶经委中,承山到昆仑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揉捏时大。小鱼际应着皮肤,拇指与四指掌侧应着力作缓慢而有节律的移动。 (2)移动时揉捏手势随下肢解剖形态而改变着力点。 (3)大腿部用力应重于小腿部。 (4)术时局部微酸、胀,感觉舒适,术后感觉下肢温热、轻松、有力。 4、作用强健腰膝,活血通经。 十、揉血海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下肢屈,曲血海穴向上,置于床上。 2、操作术者一手握拳置于血海穴上,做旋转揉动,反复操作数次。再以一手全掌置箕门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抚摩经血海到阴陵泉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拳揉动作应有节律,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2)抚摩应缓慢而轻快。 (3)术时有紧张和酸、胀感;术后下肢温热、轻松,下腹部舒适。 4、作用调和气血,法瘀止痛。 十一、揉足三里法 1、体位仰卧或直坐。 2、操作术者以食指屈曲,以指背揉按足三里穴2~3分钟。再以四指自阳陵泉穴处,自上向下抚摩到悬钟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按揉时用力不可过大,以能耐受为度。 (2)抚摩宜轻缓。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并向下放射;术后下肢温热、,轻松,腹部舒适。 4、作用调和气血,补脾和胃。 5、注意下肢肌肉萎缩者慎用。 十二、揉三阴交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下肢三阴交穴向上屈曲膝关节,平放床上。 2、操作术者以一手四指置照海穴,经然谷到隐白穴进行抚摩,并以拇指端点按大足趾顶部。再以一手四指置三阴交穴处进行长按,拇指置悬钟穴处进行长按2~5分钟。 3、要领 (1)按揉三阴交穴位用力应重于按揉悬钟穴。 (2)长按以能耐受为度。长按后可配合进行抚摩法。 4、作用活血法瘀,通经止痛。 十三、揉悬钟法 1、体位仰卧位或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屈曲食指背按揉悬钟穴2~3分钟。再以拇指置小腿外侧条口穴,食指置承山穴,着力相对长按2~5分钟。 3、要领 (1)按揉用力以能耐受为度。 (2)颈部不适时,以按揉悬钟穴为主;下肢不适时以对按条口、承山为主。 (3)术时局部酸、胀感;术后下肢有温热及轻松感。 4、作用调和经脉,舒肝理气。 5、注意皮肤干燥,肌肉瘦弱者慎用。 十四、双手揉球法 1、体位坐位,上肢自然下垂。 2、操作术者双手掌指略屈曲。两手掌心对置于肩关节的前后,做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相对旋转揉动,如球在手中揉动。然后紧揉三角肌部位,最后以两手大鱼际对置肩窝前后施力挤合而结束手法。 3、要领 (1)着力要均匀,持续。以局部温热,皮肤微红为宜。 (2)术时双手动作要协调,不可摩擦皮肤。 4、作用活血通络,温经散寒,滑利关节,消除肿胀。 十五、揉劳宫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大陵穴处,自上向下经过劳宫推摩到中指第一节指骨处,反复进行数次。再以拇指置掌心的内劳宫,食指置掌背的外劳宫,做顺时针和逆时针合揉2~3分钟。 3、要领 (1)揉动时内劳宫用力重于外劳宫,用力要均匀而有节律。 (2)有恶寒发热者,宜蘸酒揉。 (3)术时有微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 4、作用镇静安神,疏通心络。(五)撑法 一类具体弓形结构分析特点的代表着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
1、指前撑法
2、指后撑法
3、曲棍棒提旋撑法
二、功夫类手法 双方向运动类手法
(一) 往复
1、擦法 (平推法-----内功推拿)
【技能训练】
本法也分为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米袋练习,术者取端坐或站立位,米袋置于桌上。
⑴指擦法练习:术者以示、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先以单手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指擦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屈伸,往返距离宜短。双手交替练习。
⑵大鱼际擦法练习:先将米袋挤折成圆弧面形状,术者掌指关节微屈,大小鱼际自然内收成虚掌,以大鱼际和掌根部位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练习。
⑶小鱼际擦法练习:术者四指并拢,腕部挺直,立掌,以掌部尺侧小鱼际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或同步练习。
⑷掌根擦法练习:术者四指并拢,以全手掌面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或同步练习。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根据部位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⑴擦鼻、耳部: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双手中指指面,分别放于鼻部两侧,作上下方向指擦法,以鼻部发红、发热为度;术者以双手示、中指指面分别置于耳前,双手无名指于耳后,在耳前、后,作上下方向指擦法,以耳部透热为度。
⑵擦上肢:受术者坐位。术者以大鱼际擦法,擦手掌、腕部、前臂、上臂和肩部,以透热为度。
⑶擦肩背、腰骶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上背部、背腰部、腰骶部;术者以小鱼际擦法或掌擦法,在背部督脉和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作上下方向的擦法,着重在肩背(大椎、至阳、风门、肺俞、心俞等)、背腰部(脊中、命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志室等);术者以小鱼际擦法,向上下或左右方向,擦腰骶部(腰阳关、大肠俞、膀胱俞、秩边、八髎 等)。均以热感深透为度。
⑷擦下肢:受术者仰卧或俯卧位。术者以大鱼际擦法或掌擦法,擦下肢的前面(髀关、伏兔、足三里等)、外侧(风市、膝阳关等)、后面(殷门、委中、承山等)、足部(涌泉),以透热为度。
⑸擦胸部、腹部:受术者坐位。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上胸部,由锁骨下缘移至季肋处,女性仅作由天突至膻中的指擦法;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腹部。均以透热为度。
⑹擦胁肋:受术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以双手分别在两侧胁肋处,作与肋间隙方向相同的斜向掌擦法,以透热为度。
2、搓法
(二)摆动类手法 (左右)
教学内容:
1、软组织类手法的含义。
2、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1、 一指禅推类手法:一指禅推类手法是指以拇指的指端或指间关节附着于患者体表上,然后预前臂持续旋前旋后运动,使拇指下压力发生轻重交替的节律性变化的一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和屈指推法。
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刺激量中等,接触面积小,故适用于全身各部。
【动作要领】
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练习时,手握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端自然着力,不可用蛮力下压,拇指要盖住拳眼。在拇指端或拇指罗纹面能吸定的基础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作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所谓紧推慢移。
【临床应用】
本法接触面积较小,但深透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临床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对头痛、胃痛、腹痛及关节筋骨痠痛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疗,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的功能。
【预备姿势】
“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是一指禅推拿施术时预备姿势。沉肩:肩带肌肉放松,呈自然下垂,肩关节略向前外方伸出约15°~30°左右,使腋窝有容纳一拳大小的空间。 垂肘:肘关节屈曲90°~110°左右在肩部悬吊与着力指支撑的条件下顺势下沉,使肘尖指向下,且肘略低于腕,前臂则在旋前位掌面朝下放平;悬腕:腕关节屈曲向下悬垂,使桡骨下端与第一掌骨在腕关节的夹角在90°~110°之间;掌虚:食、中、无名、小指呈自然屈曲状,手握空拳。指实:拇指伸直盖住拳眼,以指端或罗纹面着力,稳定地支持在治疗部位上,使拇指的纵轴与治疗部位垂直。
【技能训练】
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第一阶段——米袋练习
将米袋平放在桌上,使其中轴线与桌边相垂直,学员站位取丁字步,右手操作时,右脚在前;左手操作时,左脚在前。上身略向前倾,并稍侧身,自身的额状面与米袋中轴线约呈45°。
1.定点操作练习:先将一手小鱼际肌肌腹的中点按放在米袋中轴线中段的下端,此时,术手第五掌骨尺侧的长轴与米袋中轴线的相交角在35-45°之间,然后,按照本法动作结构与操作要领的要求反复练习,直至熟练为止。
手法在初练时,一手持续3分钟,双手反复交替练习,以后可逐渐加大训练量,最后可达到每手持续操作15分钟。
2.走线操作练习:在定点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本阶段的练习,术者一手按上法按放在米袋中轴线下端,然后沿此线一边滚一边慢慢地向下方移动,返回到米袋的下端,如此,在米袋的两端反复往返滚走练习,双手交替。
第二阶段——人体练习
1.人体定点、单手练习:可选择肩井、脾胃俞、肾俞、大肠俞、环中、殷门、承山、伏兔、足三里等穴点作单手定点练习。
2.单手走线练习:可选择在人体经络外行线的某段路线或相关经穴的联线上做本练习。如:
(1)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侧后方,取站位,用右手沿其左侧巨骨、肩井、曲垣、大杼、风门直至膈俞一线,作单手单向滚法练习,左手联系市,应在其右侧的上述路线上进行。
(2)受术者俯卧,术者位于其左侧,用右手沿其左侧肝俞至大肠俞一线,由上向下边滚边走。然后,再由下而上从大肠俞边滚边走,回到肝俞,如此反复往返练习。
在此路线上,也可自上向下时,用右手操作,返回时换用左手,做左右手交替走线练习。
缠法
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提高到每分钟220~250次,称缠法。用大拇指指端或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减小接触面,同时减小摆动幅度,降低对体表的压力,以提高一指禅推法的频率,使频率达到每分钟规定的次数。本法只有在熟练掌握一指禅推法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缠法有较强的消散作用,临床常用于实热症及痈疖等外科病症的治疗。
2、 滚动类手法:滚动类手法是指以掌背、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附着于患者体表上,然后以腕关节屈伸运重或与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使接触部位在体表上来回滚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攘法、滚法。
滚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第一阶段——米袋练习
学员正坐,将米袋平放在桌上,使其纵轴线与自身的额状面相垂直。
1.先在米袋上做双手同步定点练习。
2.再做双手前后交叉定点练习。
通过此二步练习主要培养学员定点操作即在治疗穴点上吸定的能力。
3.定点操作基本稳定——即操作时拇指着力点在治疗面上基本吸定后,再做双手同步走线练习,与前后交叉走线练习,双手从米袋的一端慢慢推向另一端,边推边走,紧推慢移,以培养学员沿线操作的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人体练习
1.人体单穴、单手定点练习:可选推百会、推肩井、推心俞、推肾俞、推承山、推足三里等,做单手定点练习。
2.沿人体经络外行线,做单手走线练习:可选择在人体经络外行线的某段路线上做单手走线练习,如:
(1)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侧后方,取站位,用右手沿风府至大椎一线做走线练习。
(2)体位同上,术者用右手沿大杼到膈俞一线做单手走线练习。
(3)受术者俯卧位,术者取坐位,用右手沿肝俞到肾俞一线做走线练习。
(三)振动类手法 (上下)
振动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是指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使患者肢体产生振动感应。包括振法、颤法、抖法。
1、振法 用指端或手掌紧压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续震颤的一种手法。图26。操作时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续用劲发力,使力量集中于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动力,使按摩部位随之而发生震颤。操作时要着力实而频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渗透的感觉。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较累,可 以使用电振器做治疗。但最好个做头、面部的电动按摩器治疗。通常每个穴位可做1分钟左右。振法可单手操作,也可用双手重叠操作。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可分为指振法、掌振法、电振法三种。
振法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放松肌肉,调节神经,解痉止痛,消除疲劳等。
1操作
(1)掌振法:以掌置于治疗部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掌振法作用于腹部称为振腹;作用于腰部称为颤腰.
(2)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知于穴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本法主要用于百会,中脘,关元等穴.
2动作要领
(1)施用振法时,着力部位应紧贴皮肤.
(2)频率要快,每分钟大约200-300次
3作用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腹部,腰部和穴位.
作用于腹部时,有通行腹气,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多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肠梗阻,还可用于预防术后肠粘连.
颤腰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振法作用于穴位时,采用指振法,有条理气机的作用.
临床用振法应使震动由浅层到深层.
4作用层次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振腹作用层次在胃肠;颤腰作用层次在腰椎;指振法作用层次在穴位的深处.
5特点
应用本法时有轻松舒适的感觉.
6注意事项
(1)施用本法时,医生的手不应离开治疗部位.
(2)应以意领气,运气至手,发出振颤,并将振颤传达至治疗部位的深层.振颤的频率以每分钟300次以上为宜.
【技能训练】
振法的 人体练习
按本法动作结构的要求反复练习上肢与下肢的各式抖法动作。练习的要领一是抖动的方向要掌握好;二是本法起势时抖动幅度要稍大、频率要稍慢,待受术肢体放松后,再渐渐地幅度由大到小,频率由缓到快,形成抖法独有的技术特征。人体练习,是据人体的各部位形态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2、颤法 推拿手法名。又称颤法、颤摩法。用指端或手掌按压在治疗部位上作连续不断的有节律的颤动。使治疗部位发生幅度很小而速度较快的振动。常用于治疗胸腹胀痛,消化不良等症。
3、抖法
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称为抖法。本法适用于四肢部,以上肢部为常用,常作为治疗肩、肘关节功能障碍和腰腿痛的结束手法。抖法分为两种:
① 上肢抖法:病人坐位,上肢放松。医者站其前外侧,上身略微前倾,用双手握住病人的手腕部(手不能握得太紧),慢慢将其向前外侧方向抬起,停止在70°~80°这一角度,然后稍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使肘、肩关节有舒松感。操作时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② 下肢抖法;病人仰卧,下肢放松,医者站其足侧,双手握住病人的一侧踝部,抬起约30厘米,然后作上下连续抖动,使大腿及髋部有舒松感。下肢抖动的幅度要比上肢大些,而频率应慢些。
(四)活动关节类手法 (离合)
对每个关节只能在其所属轴、面类型允许的维度与方向上做被动运动;可做多轴向运动;关节运动方向除限定在其运动轴方向,但其被动运动的自由度大于1的规律;关节的垂直轴可作为运动轴,但对于无此运动轴的关节可称其为纵轴,沿此轴拔伸使关节间隙拉开;由于关节间隙的存在,在关节相另的两个骨环节的近关节处,施以与其长轴相垂直的剪切力,可使两个相另关节面做被动运动的水平方向的微幅滑移
活动关节类手法:活动关节类手法是指由医生控制的患者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根据施术关节的不同,各法在具体应用中,有许多变法。如肩关节摇法有括肘摇、握腕摇、大幅度摇等。
1、摇法
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摇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称为摇法。本法是被动活动关节的一类手法,常用来治疗各部关节酸痛或运动功能障碍等症。本法操作时摇转幅度要由小到大,动作必须缓和,用力要稳,摇转幅度的大小应根据病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要因势利导,适可而止,任何粗暴动作或违反正常生理活动功能的摇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① 摇颈:病人坐位,颈项放松。医者站于侧,一手托住下颌,一只手扶住其头顶部,双手以相反方向缓慢地使头摇转,左右各数次。本法常用于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等症。
② 摇肩关节:托肘摇,病人坐位,肩部放松,屈肘,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以肩关节为轴,作缓慢的摇动。握拳摇:患者坐位,医者站在其侧,一手扶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与患手相握,作逆时针、顺时针方向缓缓运转,幅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③ 摇腰:病人坐位,腰部放松,医者站在其前,用两腿夹住患者下肢,双手分别扶住两肩,用力向右或左作来回转动。本法适用于腰部疼痛、活动不利等症。
④ 摇髋:病人仰卧,屈膝屈髋。医者站于一侧,一手扶住其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跟部,两手协调,使髋关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本法常用髋部疼痛、髋关节活动不利等症。
⑤ 摇踝关节:病人卧位或坐位,下肢自然伸直。医者坐于其足后侧,用一手托住患足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用力作拔伸牵引,并在拔伸的同时作环转摇动。本法常用髋部疼痛、髋关节活动不利等症。
2、屈伸法 屈伸法:是对有活 动障碍的关节,帮助其伸 展和屈曲波动活动的一种方法、图41。屈伸法也可称展法或伸展法,属于被动运动按摩。此法必须顺其势,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关节挛缩的软组织上,以克服其牵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关节活动范围加大。运动的方向要按各关节正常的运动方向和角度进行。在活动时一定要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并在此幅度范围内连续活动,使其逐渐增加同伸活动的角度。当屈伸到最大角度后要固定1-2分钟,然后再慢慢放松还原。如此反复数次。此法在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体位,应置于能使被运动的关节达到充分活动,并保证被按摩者不会因疼痛的闪躲而发生异外的体位。伸展法适用于人体各个关节。
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等。
3、背法 推拿手法名。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用两肘挽住患者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背起,使其双脚离地,同时以臀部着力抵住病人腰部进行颠动。
4、扳法:术者用双手握住治疗关节两端,沿着关节运动轴的方向,作相反方向的用力。将关节由病理位扳至功能位;或从功能位扳到生理位的手法,谓扳法。
扳法的施术要领为:(1)扳法动作在起势时,先要稳妥、缓和 ,待治疗关节的运动范围达到最大病理位或功能位,即达到“扳机点”时,然后再用力扳动,扳动不要用力太早。(2)在扳动的瞬间双手配合要协调准确,操纵手必须动作果断而快速,且用力刚强而有控制;制动手则要有力准确地按抵住靠近治疗关节的近侧处。以保证扳动的应力直接传递到治疗关节。(3)另外,扳动的幅度不得超越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4)扳动的方向,无论是多运动轴关节或单运动轴关节,在每一次扳动时,只能选择一个运动轴所限定的方向施术。(5)在扳法时。往往受术关节会发生弹响声。这表明扳动的应力传递到位,手法复位成功。但在临床上,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有此反应,只要扳动的方向与幅度正确,就会有效。故不必每次都以出现声响为手法成功的标准。更不能盲目地以扩大扳动幅度来追求弹响声。否则,往往会因过度的牵拉而造成关节、韧带的损伤。
(6)临床在做扳法时,往往先用其它手法在关节周围操作,待痉挛的肌肉放松,挛缩的韧带、筋腱软化以及痛势缓解后,再用本法整治罹病关节 ,这样不但可提高扳法的成功率,而且术者省力,受术者也可以少受痛苦,并避免手法造成的损伤。
5、拔伸法
是牵拉关节的一类手法。操作本法时,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一次突发性的猛力,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牵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如运用不当,不但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现将各部操作的方法介绍一下。
① 颈椎拔伸法:病人正坐,医者坐其侧,用肘部托住患者下颌部,一掌托住患者枕部,逐渐用力向上拔伸。本法适用于颈椎病、颈椎弧度消失等。
② 肩关节拔伸法:病人坐于低凳上,患肢放松,医者站其后侧,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牵拉,用力要稳,动作要缓和。可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等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病人。
③ 指间关节拔伸法:用一手握住病人手腕上部,另一手握住患指端,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拔伸。适用于指间关节屈伸不利、指间关节损伤等症。
三、组合手法
复合手法:复合手法是指两种以上基本手法结合在一起操作的手法。如按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按揉法;捏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捏揉法;推法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为推揉法。
]推拿的复合手法
弹筋法
由捏法与提法复合而成。
l手法要领;术者用拇、食两指,或用拇、食、中三指紧捏
住治疗部位肌肉或肌服,稍用力向上提起,然后突然放开,使该
部肌肉和肌腱迅速弹回原位,如拉放弓弦之状。
2适用部位:颈项、肩背及四肢部。常用于胸锁乳突肌、斜
方饥、背阔肌、胸大肌以及浅表肌键部。
3.功效;舒筋活络,畅通气血。
4.乍治:软组织扭挫伤或劳损,以及风湿痹痛症。
提弹法
为弹筋法和拔络法的综合应用,故又称弹筋拨络法。
1.手法要领:术有用拇、食指将患处肌腱或肌肉提出
迅速放开并用拇指弹拔。
2 适用部位:四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
3.功效;解痉止痛。分解粘连。
4.主治:软组织扭伤或劳损。
提弹法常用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阔
肌、肱二头肌、背伸肌群、腓肠肌和跟腱等部位。有较短的肌肉
用提法,较长的肌肉提弹并举之论。能缓解肌肉痉挛和挛缩,改
善血液和淋巴的循环,促进萎缩肌肉的恢
抄法属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辅助手法之一。
1.手法要领:患者取仰卧位,木者用两手掌面分别放在患者
的两侧肋下缘,逐渐插入其腰部,并用力将腰部托抱起,使其稍
离床面。然后术考以双手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指面为着力
点,分别按揉思者背部两侧足太阳膀胀经第—侧线,即自胃俞穴
始,经三焦俞、肾俞、气海俞至大肠俞止。手法自上而下。由轻
而重.由慢而快,往返操作数遍.操作时还可结合轻轻地左右晃
动患者腰部*
2.功效;消食理气,舒筋通络。
3.主治:肠胃功能紊乱,腹痛,小儿消化不良,妇科盆腔炎
等病症。
此法还可用作治疗腰痛的辅助手法、
擒拿法
擒拿法是专用于治疗咽喉红肿,疼痛,影响进食的一种推拿
手法。又称喉科擒拿法。
1.手法要领:有两种操作方法:
(1)思者取坐位(以右侧为例),术有站于其右侧。先将患者
右上肢侧平举至90左右;然后用右手拇指指面与患者拇指指面
对合,并向前压紧,食、中、无名指紧按住患者虎口(相当于台
谷穴);左手拇指按住患者右侧锁骨肩峰端处(相当干肩骸穴),食、
中、无名指紧捏住腋窝;与此同时,将患者的右上肢用力向后拉
开。患者可感到疼痛缓解,并能够吞咽。此时可将汤汁或半沉质
饮食让患者缓缓吞下。
(2)患者坐位,术者站于一侧。先用双手拇指或单手拇、食
指推揉颈部两侧,自颊车穴住下推至天突穴,往返约3—5分钟;
再转至思者背后揉拿风府、风池、天柱等穴,由上而下至大椎、肩
并;最后两手分别自患者腋下插入,并用力向上擒托,此时思音
要全身放松,听任术者擒托,不可自行上抬。擒托持续1—2分钟
后即可给予汤汁或半流质饮食。
2.功效:消肿利咽。
3. 主治:咽喉肿痛,吞咽不利,
喉科擒拿法能清利咽喉,常用以治疗急性扁桃腺炎。对喉痉
挛、喉水肿和喉部急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喉阻塞也有治疗作用
颠簸法为治疗腹痛的一种特殊椎拿手法。即指本法。
1 手法要领:嘱患者侗卧,腹肌放讼,取膝肘位或膝掌位。
术者将双手置于患者腹部两侧,先揉摩其腹部,使患者适应手法
操作。然后用双手合抱或平行置于思者腹下,将腹部托起,做上
下震荡或左右摇晃,或做提举,再突然停止,如此反复进行,并
逐渐加大幅度。重点在脐部或脐下部位操作。一般连续操作3—5
分钟左右,休息片刻后继续治疗,至少要反复操作三次。
颠簸法的动作要领应掌握:
(1)患者仰卧时肘膝间的距离宜人些,使患者腹部充分暴露,
以方便操作。
(2)手法动作要轻快.用力以达到使扭转的肠系膜放松和刺
激肠恢复蠕动功能为宜。
2.功效:行气通滞散结。
3.主治:肠扭转,肠套叠,蛔虫团引起的肠梗阻。
4.注意事项:颠簸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应用较多,主要适用
于全身情况尚好,血压、脉搏基本正常的早期患者;以及无腹膜
刺激征、无x线禁忌征象或经初步手法治疗有明显好转的患者。
开始操作时患者大多呼痛,通常经过1—2次颠簸后可有轻快感。
手法后患者常疲劳入睡,此时应加强观察,注意变化,以防潜伏
休克。
牵抖法
牵拉并抖动患者肢体,称为牵抖法。此法常用于腰部,称腰
部牵抖法。
1.手法要领:患者俯卧,双手抓住床头,或由助手帮助抓住
患者腋部,用以固定患者身体。术者两手分别握住患者两踝部上
端,用力进行拔伸牵拉,然后放松,做左右摆动,待患者腰肌松
弛时.再突然抖动腰部3—4次,然后再用力牵拉拔伸。
2.功效:舒筋通络,松解粘连,抡宽腰椎关节间隙。
3.主治:急性腰扔伤,腰椎间盘灾出症,以及腰腿痛等症、
四、各部位操作常规(适应症推拿)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推拿手法在人体局部和全身的综合应用。
2、了解各推拿流派的人体操作常规练习。
教学内容:
1、掌握推拿手法在人体局部和全身的综合应用练习。
2、各推拿流派的人体操作常规练习。
教学要点:
1、重点:掌握推拿手法在人体局部和全身的综合应用练习。
2、难点:各推拿流派的人体操作常规练习。。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8学时
【技能训练】
1推拿手法练习
手法要掌握熟练的技巧和持续的力量必须进行认真、刻苦的练习和一定时间的临床实
践。尤其对某些比较复杂难度较高的手法,如一指掸推法、滚法更应经过长期反复的练
习,直至熟练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治疗作用。手法练习的内容,主要是动作技巧和指力、腕
力、臂力的锻炼而重点在于动作技巧的锻练,所以在上临床前分两个阶段进行,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在沙袋上进行基本训练待有一定的基础后才转入人体上操作练习,另外,力的锻
练(柔和劲、持久力和强力)可以通过练功(易筋经、少林内功)、抓坛子。
2 沙袋上练习
布袋一只,长约26cm、宽16cm,内装黄沙或大米(掺入一部分碎海绵更佳,使共具
有弹性)将袋口缝合,外套一干净布袋,便于替换。开始练习时可扎紧些以后逐渐放松。根据各手法的动作要领及难度,重点练习一指禅推法、揉法和摩法。通过练习重点掌握主要手法的动作技巧和灵活度。同时亦可增长指力和腕力。练习姿势可采取坐势和站势。坐势练习用于一指禅推法、揉法和摩洗。除一指禅推法科双手同时进行外,揉法和摩法则着重练习右手。站势练习手法主要是滚法。滚法练习时,要求左右手交替进行,熟练程度等同,才能适应临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基本掌握这些手法的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才能转入人体上操作练习。
3 人体上练习
人体上练习为临床应用打好基础,所以尽可能结合临床治疗一般操作常规进行练习。从实践出发不但要注意单一手法的操作和进行双手协调动作的练习,而且要练习各种手法的配合运用,同时根据人体的形态、结构、关节活动功能等,在施手法时结合肢体的被动运动。下面分别介绍人体各部的操作练习方法。
1、头面部
(1)一指禅推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①自印堂——神庭。一一指禅罗纹或偏峰自印堂穴推向神庭穴,来回三遍。
②自攒竹———阳白——太阳——头维。一指掸偏峰自攒竹穴经阳白穴再至太阳向上至
头维穴,来回三遍,左右同。
③自睛明——沿上眼眶由内向外,成横8字形环转推三圈。一指掸偏峰自左睛明沿上眼
眶向外,随后沿下眼眶向内至目内眦推向右睛明穴,按上眼眶向外,下眼眶向内的顺序呈横8
字形环转推三遍。
④自睛明——迎香——地仓——下关一一颊车一人中——承浆。一指掸偏蜂或螺纹
自睛明推至迎香,随后经地仓向上到下关穴,向下至颊车穴再推向人中穴,环唇推至承浆
穴。左右同。
⑤推百会。一指掸偏峰推百会,要求吸定防止滑移。 ’
(2)拿五经(患者取坐位) 五指拿头顶督脉和两边太阳、少阳经,谓之拿五经,自前发
际经头顶向后至枕部,止于两侧风池穴。
(3)扫散法(患者取坐位) 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指峰自太阳穴经头维、耳后高骨向后
扫至风池穴,左右各3—5遍。
(4)掌抹法(患者取坐位) 用大鱼际外侧端按住前额,随后分向两旁,经阳白、太阳、耳
上至风池穴。
2 项背部
(1)一指掸推法(取坐势)
①自枕骨下经风府至大椎穴。(上下3—6遍)
②两手偏峰吸定两风池穴,以蝴蝶双飞势自风池经天柱至大杼穴(上下3-5遍)
(2)直推桥弓穴(取坐势) 推左侧桥弓穴必须右手操作,四指按在颈项部,以拇指偏
峰自翳风穴单向直推至缺盆穴(10-20次),推右侧桥弓穴时左手操作方法同。
(3)滚法(取坐势) 枕骨下经风府一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在该法操作同时,
配合颈椎关节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或侧屈的被动运动。
(4)拿法(取坐势)
①单手拿双侧风池穴。(5—10次)
②拿两侧肩井穴。(8一l0次)
(5)按法〔取坐势〕 用拇指螺纹部按风池、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
(6)摇法(取坐势) 一手扶住头后枕部,一手托住下颌,颈椎取中立位摇动,左右各作
被动环旋活动三次。
(7)扳法(取坐势颈前屈位)(此法适用于一个棘突的偏歪)。一手拇指抵住侧凸的颈椎棘突,一手抱头作旋转复位法。
3 胸腹部
(1)一指掸推法(取仰卧位)用偏峰或螺纹推胸部膻中,乳根穴及腰部的上、中脘、天
枢、气海穴。
(2)分推法(取仰卧势):用两拇指偏峰自膻中穴分推到两乳头部。
(3)擦法(取坐势) 用全掌自锁骨下横擦逐渐下降至膻中——两乳根—一
(自上而下、左右各3-5遍)。
(4)搓法(取坐势) 用四指指面及掌部夹住两胁部搓动,自上而下3—5追。
(5)摩法(取仰卧势) 。
①用食中环三指摩膻中穴。
②用食中环三指或掌摩腹部的中脘——天枢一一气诲穴。或全掌环转摩腹部(顺逆时针进行练习)。
(6)推摩法(复式手法、取仰卧势) 以一指禅偏峰推中脘——天枢一一气海穴。另三指同摩法随同操作。或用三指摩法摩上述穴位一指禅推法随同操作。
(7)揉法(取仰卧势) 以中指指面揉天突、膻中、中院、神阙穴(各50次-300次)。
(8)按法(取仰卧势):以拇指指尖或螺纹按中脘、气海、附带足三里穴(得气为佳)。
4 肩及上肢部
(1)一指掸推法(取坐势) ·
①自肩髃——肩内陵——臀臑一曲池一手三里。
②自肩井——肩髎——肩贞—一天宗穴。
(2)滚法(取坐势或卧势均可)
①滚肩关节前缘配合肩关节内旋、外旋及外展的被动运动。
滚肩关节外缘、配合肩关节内旋后伸的被动运动。
②滚肩关节后缘、配合肩关节内收及前上举的被动运动。
④滚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配合相应的关书被动运动。
(3)按法(取坐势) 以拇指螺纹按肩内陵、肩髃、肩髎、肩贞、天宗、臂臑。
(4)拿法(取坐势) 拿肩关节、曲池、合谷、极泉、少海等穴。
(5)捻法(取坐势) 指间关节。
(6)摇法(取坐势)
①一手扶肩、一手托住肘臂部摇肩关节,顺逆各3次。
②大幅度摇肩关节顺逆各3-5次。
(7)搓法(取坐势) 两掌托住肩关节环形搓动,随后徐徐向下至手臂,至腕部。
(8)抖法(取坐势) 两手握住腕掌部缓缓抖动,自腕——肘——肩部。
(9)擦法(取坐势) 裸露肩部、胁部、臂部、胸部及指掌部用大鱼际擦法,以透热为度。
5 腰及下肢部
(1)滚法(取俯卧势)
①滚腰背两侧竖脊肌、腰骶部。配合腰椎关节后伸的被动运动。
②自臀部一—大腿后侧——腘窝——排肠肌——跟腱(来回3遍、左右同)。
③换仰卧势;腹股沟——内收肌——股四头肌——膝关节——小腿前外侧——踝关节一一足背部。
(2)按法(取俯卧及仰卧势) 按腰背部俞穴(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上次髎、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丘墟、商丘、足三里穴。
(3)擦法(取坐势)
①横擦肩背逐渐下降至腰骶部(反复3—5次)。
②直擦脊柱及两侧骶棘肌以透热为度。
③膝关节内外侧。(取仰卧势)
④踝关节内外侧。(取仰卧势)
(4)摇法(取仰卧势)
①摇髋关节。
②摇膝关节。
③摇踝关节。
(5)扳法
①腰部斜扳法(取侧卧分左右各一次)。
②腰椎旋转扳法(取坐势)。
③强迫直腿高举法(取仰卧势)。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五、各部位操作常规(不适症推拿)在操作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手法
单一手法
1、推法
各种推法的定义、方法、动作要领。
推拿文献中关于推法补泻方法的介绍;各种推法在人体上的具体应用。
2、揉法
各种揉法的定义、方法、动作要领。
揉法在人体上的应用。
3、按法
按法的定义、方法、动作要领和临床应用。
推拿文献中关于按法的应用。
4、摩法
摩法的定义、方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推拿文献中关于摩法补泻的方法。
5、掐法
掐法的定义、方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6、捏法
各种捏法的方法、动作要领。
7、运法
运法的定义、动作要领。
复式操作法
黄蜂入洞、、水底捞月、打马过天河、按弦搓摩、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教学内容】腧穴
(一)、小儿推拿腧穴的基本知识
小儿推拿腧穴包含的内容;特定穴的特点。
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
(二)、常用腧穴
1、头颈部腧穴:天门、坎宫、山根、耳后高骨、天柱骨的位置、操作、主治和临床应用。
2、胸腹部腧穴:胁、腹、肚角的位置、操作、主治及临床应用。
3、腰背部腧穴:脊柱、七节骨、龟尾的位置、操作、主治及临床应用。
4、上肢部腧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小肠、肾顶、肾纹、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内劳宫、内八卦、小天心、运土入水、运水入土、总筋、大横纹、十宣(十王)、老龙、端正、五指节、二扇门、上马、外劳宫、威灵、精宁、外八卦、一窝风、膊阳池、三关、天河水、六腑的位置、操作、主治及临床应用。
5、下肢部腧穴:百虫、后承山、仆参的位置、操作、主治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