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摘  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自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提出“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后,学术界围绕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结构出发,结合当代实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并对其当代的实际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价值分配   剥削

 

  

我们所说的劳动价值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系统学说。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大代表人物——配第、斯密和李加图先后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成份的优秀成果。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完整体系。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习和讨论,形成了一套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基本认识。

  然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100多年来,一直受到多方面的争议。其中包括价值是不是由劳动创造的、研究价值决定的意义何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这种争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随着西方边际学派用价格论取代价值论之后,价值决定不再是西方经济学所探讨的主题,人们广泛认为价值决定问题不再有探讨的意义;又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电子化、甚至电脑化的出现,使得生产中需要投入的活劳动要素相对减少,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包括机器、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的在内的资本要素、即物化劳动要素却急剧增多,很多产品似乎不需要人的活劳动参与就能生产出来。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又该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呢?

一、正确认识价值的源泉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劳动理论是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的两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的性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决定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劳动的形式(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决定了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劳动转化为价值的必要性;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决定了价值量创造的多少;劳动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价值的本质属性。因此,理解劳动是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前提。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根本命题。虽然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但是只有劳动才构成价值的源泉。这一点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的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的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又是马克思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那里继承来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优秀遗产,是人们对社会财富之源泉苦心探讨的结果。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现代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范围扩大和发展程度提高,使当代劳动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也发生了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具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由以体力劳动为主逐渐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技术劳动在经济增长中逐渐起主导作用,管理劳动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在全社会劳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等。

当代劳动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型劳动的种类多、比重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调节范围的扩大,使很多服务型劳动从原来的物质生产部门中分离独立出来并实现了产业化,同时,现代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需要又导致了很多新兴服务业的产生和形成,这两个方面使现代服务业部门不断扩张,仅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并要求各成员国之间相互开放的服务贸易部门就达到150多种之多,  而细分化的各种各样的服务型劳动就更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需求结构的变化使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从事服务业的劳动比重大幅度上升。

  第二,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商品价值的创造已经由马克思时代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这是有道理的。生产过程中科技型劳动的比重和作用上升而一般性劳动的比重和作用下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不断地加强着这种趋势。科技型劳动包括科学研究、发明和应用过程的劳动,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服务的劳动包括企业内部的科技劳动和为社会服务的科技劳动。随着现代生产过程中科技水平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的上升,不仅科技人员劳动的比重和作用在迅速增长,而且一般生产者的劳动中的科技劳动含量也在不断增加。  科技型劳动既比一般性劳动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价值,又带动或促进了同一生产过程的相关劳动提高生产率,从而使这些劳动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创造了较多的价值量。

  第三,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和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以信用为中心、以金融和信息技术为工具的现代经济运行过程的日益复杂化,大大地拓宽了管理型劳动的内容和范围,增强了管理型劳动的重要性。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当代的管理型劳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社会总劳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不断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管理型劳动不仅参与了社会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而且与科技型劳动一样,也能够带动其管理下的相关劳动提高生产率或工作效率,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量。

  第四,劳动社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大大提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中的劳动,主要是指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有关的劳动,而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和自我服务的劳动排除在外。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很多个人事务和家庭事务的劳动社会化,形成了社会性产业;这些劳动转变为有偿性服务,成为一种商业化行为;同时,作为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劳动,又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产生了竞争和价格机制,实现了劳动的市场化配置。发达国家中家政服务、代理服务和中介服务的高度发展,就是个人和家庭劳动社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将出现这种趋势。

  个人和家庭劳动的社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使这些劳动成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扩大了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的社会劳动的范围。

  第五,从事精神产品生产和社会发展事业的劳动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社会文化进步,使社会需求结构中的物质需求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为适应和满足这些需求的增长,当代社会劳动中从事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其他社会发展事业的劳动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劳动中有一部分直接是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需的,还有一部分则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协调运转和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三、对价值分配的认识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现阶段的合理性

目前提出生产要素可以参与收益分配,既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也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简单引申。因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依据的,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是以要素价值论为依据的。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并不都是一致的,分配方式或分配制度的选择与确定,不是由价值理论决定的。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的原理,是从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总结出来的共同规律,不会随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失效。尽管从古希腊的奴隶制到资本主义制度,历史经历了几千年,技术、生产力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关系都发生过极大的变化,但分配关系总是由所有制决定的基本规律,在这些不同的社会里仍然是真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依据的。不能借口时代的变迁,否定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对分配的基本决定作用。一些学者进而强调指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即劳动力所有者凭借劳动力所有权参与分配,获得工资;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参与分配,获得利润;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获得地租;等等,而不是因为各种要素都创造价值。那种把由分配形成的收入颠倒为价值的真正源泉、把收入的形成等同于价值的决定的观点,混淆了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与创造价值的要素。

四、对剥削问题的认识

对于什么是剥削、我国现阶段是否存在剥削的问题,理论界存在很大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不存在剥削。有的认为包括资本在内的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参与价值创造,因此,民营企业家和私营企业主应被看作是价值的创造者,在资本收入中就有资本创造价值的回报,不属于剥削。有的认为只要是等价交换就不存在剥削,因为雇佣关系双方都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各得其所,谈不上谁剥削谁。有的学者说,雇佣工人以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只要劳动力的工资相当于劳动力价值,就不能说受到剥削;私营企业主以资本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取得平均利润,就不能说是剥削。

笔者认为,所谓剥削,就是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讲的资本主义剥削,不是指资本家压低工资、在劳动力价值以下购买劳动力商品,而是指通过等价交换,按价值购买劳动力,劳动力使用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形成剩余价值,以资本价值增值的形式出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将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或以其他手段压榨雇佣工人,是超越正常范围的剥削。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为此,在一般情况下,理论和宣传工作不宜张扬私营企业的剩余价值剥削问题。只要是合法经营,就应得到合理回报。但是,不公开强调和宣传“剥削论”,不等于可以宣传私营企业没有剩余价值剥削。

五、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几点启示

    (1)要把握好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精神和思想。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因为它强调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人对社会的真正贡献是其劳动。虽然创造财富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是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创造物——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关系和人本身。之所以要坚持或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基本思想,除了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外,其重要意义还在于:一切物化劳动虽然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但它只是过去的劳动,真正有意义并能够创造价值的是人的活劳动。人类不应该仅仅躺在过去的劳动及物化劳动身上,而应该不断地支付自身的或劳动。否则,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人类只有不断地进行劳动创造,才能繁荣和发展。

(2)从当代劳动发展的新特点出发,应在更大范围内承认劳动群体和劳动者队伍的扩大。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对社会上新形成的各种社会群体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正确评价;克服过去那种对劳动和劳动者范围的片面认识,即把劳动和劳动者的范围仅仅局限在从事工农业物质生产、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部分。因此,应把从事科技、管理、服务、精神文化等领域的活动,都纳入劳动的范畴;把在这些领域工作的人,都纳入劳动者的范畴。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其道理就在于此;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其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也在于此。

(3)重视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内涵是创造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劳动创造性提高和智能化程度增强的结果。 从这一基点出发,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决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把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作为经济发展最深厚的基础,不断开发我国人力资源重点巨大智力潜能,不断提过全体劳动者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

(4)要重视现代管理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突显是现代经济中的重要现象。当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过程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管理劳动已经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而是更复杂、更高级的智力劳动。因此,从体制和政策上来说,一是要培育企业家市场,使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并在市场中优胜劣汰;二是建立健全对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尽快解决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经营管理人员激励不足问题;三是在建立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同时,建立与完善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系统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5)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下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经济形式的出现对于扩大城乡就业、繁荣经济、增加出口、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在私营经济中提倡:劳资协商、劳资合作和劳资互利;既尊重保护私营企业主的正当权益,又要尊重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和劳动收入支配权;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鼓励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让劳动者适当分享部分利润。

    (6)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虽已初步建立,但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价值规律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针对我国经济体制中当前存在点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条件:一是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以形成规范的治理结构为关键环节的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健全市场体系,有步骤地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三是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四是在分配领域里,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完善分配调节机制,逐步理顺分配关系。五是按照市场运行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与管理经济的方式,着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政策工具,将宏观调控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以适应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涵义探解》,《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7期

2、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深化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问题》,《经济日报》,2002年5月13日

3、  邓先宏、傅军胜、毛立言:《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劳动价值理论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9月版

4、  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版

5、  左大培:《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6、  谢伯端:《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兼评当前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理论前提的误区》,《理论前沿》,2002 年第14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1820.html

更多阅读

药厂QA对批生产记录的认识 药厂现场qa工作总结

根据药品GMP规定,每批产品均应当有相应的批生产记录,可以追溯该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情况。药厂QA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审核批生产记录,审核记录的时候,该记录应该和批准的工艺规程一致,这里熟悉每一步的工艺流程也是一项重要的

浅学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浅学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基础之后,创立了系统的、严谨的、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也

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曾兴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老师;  我们干着同一个职业——教师;  我们热爱同一个事业——教育。  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一首永远谱写不完的诗篇。只要有人类

声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为网友野心与梦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