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权威机构有关经济问题的两个提法的经济学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有以下两段话: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连续多年存在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度高于GDP增长的状况,使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持续攀升,预计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将超过55%,2006年将可能进一步接近60%,这是一个必须立即引起我产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的问题……要发挥财政政策促进总体消费的作用。应该考虑将财政政策由以前较多地侧重促进投资功能转变为更多地侧重促进消费功能方面来,实现财政政策功能导向的再次转变。"(上海《社会科学报》2005/11/10)

上述这段话从经济学上说有什么问题?1、投资增长高于GDP增长;2、资金的投资功能大于其消费功能。这是这段话所反映的两个方面的情况,但同时,这两种提法也反映了这段话所具有的经济学问题。

到底什么是GDP,GDP无非就是"产值",即投资所产总产品在相应市场上所具有的总价格。比如投资100万元,获得了10万件商品,于是这10万件商品的"产值"等于或大于100万元(略去投资的剩余价值增加部分),因为其价格的最低限度就是100万元,它在市场上所要出售的最低总价格就是100万元。如此,"投资增长高于GDP增长"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有一些投资成本未能实现到总价格中,实现到产值中去,从而使其白白浪费掉了吗?从经济学来说,生产成本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的最低限度,需求的大小只能影响价格高于成本的那一段,而不能影响价格等于成本后的情况(因为价格低于成本,供给就被取消了)。但是实际上,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却因什么原因而未能决定此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反而由市场现有价格来决定。由于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投资量的成本要求,所以有一部分投资就未能变为产值,即GDP了。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产品一般化,相同行业中各个企业的产品结构趋同化程度较重,从而使市场供给竞争剧烈,价格被挤压得越来越低,甚至不得不拿"陈年老本"来打价格战,来在价格战中维持自己的生存。

如此,便形成了"投资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局面。既然有这种局面,也应该有相反的局面,即"GDP增长高于投资增长"的局面。那是因为各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从而使相应产品能够获得较高市场价格,从而使投资所获得的产值高于投资本身。对于中国经济目前的畸形现象来说,最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了。

"资金的投资功能大于其消费功能",因此需要"考虑将财政政策由以前较多地侧重促进投资功能转变为更多地侧重促进消费功能"。这从经济学来说是有问题的提法,因为它把投资功能与消费功能形而上学地分离开来了。实际上,经过全系列环节,所有的投资都会化为人的收入,化为人的消费性收入。为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全系列环节":假设一个人将一笔钱用于购买汽车,于是汽车厂就必须投资设备、人员与原料等,而这些设备与原料所具有的价格实际上也是由其下各个环节中的劳动力成本所构成的。比如汽车所用的钢材需要涉及到钢铁厂,而钢铁厂生产需要用到铁矿石与煤碳,这些矿石与煤碳的价格就是相应采矿厂场中的设备加上劳动力,而这些采矿设备所具有的价格也不过是凝结在上面的一系列人类劳动的耗费。因此,这个人的这笔钱最终完全化为社会上各个角落中的人的收入,这些收入用来作维持其劳动功能的消费。

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它指出所有的产品只以人类劳动的耗费做为其价值(价格)的决定因素。它认为所有的产品都只是"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其价值是物化价值。如此,所谓"资金的投资功能"实际上必定在一系列生产活动中化为社会上各个方面的人的收入,并且这些收入只是拿来消费。比如在采矿场中劳动的工人的消费成本构成了煤碳与铁矿石的价格(当然,采矿所需要的设备也是以此道理理解其价值构成的),而钢铁厂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也是这些采矿场中所需要的人工费,再加上钢铁厂工人的劳动成本的叠加(当然还包括钢铁厂所用设备所同样凝结着的劳动成本)。

因此"资金的投资功能大于其消费功能"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从经济学上说,投资功能与消费功能相等,投资完全化为了消费。问题在于,在投资化为人们的收入后,许多人将收入贮藏起来了,没有进行直接消费。为什么不进行直接消费,一个是因为某些人预后收入不佳,而不太敢将收入化为消费(弗里德曼曾说明了:一个具有可以预见的稳定收入的人,其消费程度也是稳定的,不会"恶意"收缩消费支出),另外一个是因为某些人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为目前市场上所具有的商品对于他们来说其边际效用不高,不能打起其消费的兴趣。

由此看来,投资是人们获得收入的基本方式,并不存在所谓"投资功能转变为消费功能"的道理,想通过减少投资并用这些投资直接转化不纯消费资金,这是不对的,是对市场经济规律性的"人为计划经济手段"的干预行为。假设你不投资而直接将钱用于消费,那么,又有哪些人可以不用通过劳动(出售劳动力)而获得消费收入呢?是否将资金直接平均地发给所有的公民?或者只发给"体制内"的人?前者难以做到,后者却很容易做到,并且是最经常做的事情(当需要扩大内需之时,就使人想到给公务员长工资,但从来没有听说给社会上所有国民长工资,因为没有人给他们发钱)。

所以,"投资功能转变为消费功能"包含着某种特权思想,因为它不需要通过投资,即不需要通过出售劳动力而获得收入,它具有一种"白得收入"的无形性质,而能够白得收入的,只能是具有特权的人,而不是全体国民。

 经济学 权威机构有关经济问题的两个提法的经济学问题
要想将"资金的消费功能等于或大于其投资功能",就必须提高投资效率与效益,比如将投资所生产出的产品成本价格压缩到最低程度,同时将产品的品种品质做得尽可能好。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吸引人们对其消费兴趣,提高它们对于人们的边际效用程度。象中国目前的情况,其成本价格的最低化是通过压低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来实现的,于是一般劳动者的消费能力就减弱了(就被以"利润"形式转移到其他人,比如国内外老板的收入上使他们获得超额收入)。另一方面,中国产品在品种品质上仍然相当薄弱,这样,对这些产品没有什么消费兴趣的有钱人,转而将自己的钱花在国外进口的高档商品上。最终出现了今天"中国特色"的"资金的投资功能大于其消费功能"现象与问题。

今天,扩大内需又再被提了出来,我们希望这种扩大内需不再是畸形的行政性,不再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2005/11/1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1884.html

更多阅读

爱咪课堂 第四课:有关猫砂的一些问题

【爱咪课堂】第四课:有关猫砂的一些问题前言:我们小时候听说的猫厕所,都是些煤灰啦什么的,脏脏的。但现在不同辣,有了猫沙。可以很方便的让主人处理猫猫的排泄问题。因为猫猫不象狗每天可以出去溜着时解决,家里要为它准备一个猫沙盆。

李剑芒:回答张维为演讲中的两个问题

司马南的推荐,网友的催促,使得我看了本来不太想浪费时间看的视频《张维为:中国信心》。演讲风度,言语安排都是上乘的水平。但演讲的语言逻辑就一塌糊涂了。我挑出他的很多错误论述中的两点论述,在此进行反驳。第一个论述,中国经济发展速

声明:《经济学 权威机构有关经济问题的两个提法的经济学问题》为网友的帅气秒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