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上的认可度已逐步提高,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已经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即强势集团和弱势集团。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就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的强势集团的约束及其偏好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一种制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均衡机制。
关键字:市场经济 利益均衡机制 边际满意度
我国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程中,决策主体由以前的单一的国家转变成为国家、企业、个人三类决策主体,且各类主体内部也是自成一体分散决策。从而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强制”—的存在,即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相互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那么所形成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形成不同的阶层、社会群体。如果相关法律、社会保障体系等不能够有效的建立并运行,则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形成两大对立的群体: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可以说基本框架已经完成,并且也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目前已有俄罗斯、东盟十国、新西兰、吉尔吉斯、贝宁、多哥、南非、亚美尼亚等多个国家都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盟也表明在不远的将来会接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市场经济的优点及其缺点均将、也正出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这里不论其优点,而只说起缺点:即其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
一、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中国经历了这20多年的转型期后,贫富差距问题日益严重也已经成为现在中国社会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1978年为2.37:1,到1984年缩小为1.6:1,从1985年起又逐渐拉大,到1987年就恢复到1978年的水平。而恰被许多人文学者看好的城乡互动空前的1992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2.61:1;而据国家统计局的消息,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1。也就是说,在中国这20多年里,随着城乡壁垒的不断瓦解,城乡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
“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位《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90年代末为0.458,在此前后,国内外几个研究机构研究的结果与这个结论也大体相似。”中国的这个差距现状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稍微好点外,贫富悬殊要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大。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短短的15年里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如果短期内没有政策来调节的话,还会继续恶化。”
可以说中国社会现在已经出现了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如何继续支持强势群体保持其对经济增长的巨大的贡献。又如何能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充分调动弱势群体的工作、生活积极性,并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这是中国现阶段发展中开始逐步受到重视的问题。现在国家的政策一般均是针对弱势群体现状而提出一些改革的措施,如农业税的减免、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等,本文下边将针对强势群体的心态状况提出一些改良的措施。
二、根据各阶层的收入水平建立下面的模型并进行相关的讨论
(一)建立模型:
首先:设立一个目标效用函数模型:
U=f (P,W) P:社会地位 M:财富数量
约束条件:
1:dU/dP>0 dU/dM>0 即随着社会地位和财富数量的提高,人们的满足程度也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满意度与社会地位和拥有财富数量正相关。
2:M<M1时MU (M)> MU(P)
M>M1时MU (M)<MU(P)
即当人们拥有的财富量未达到一定标准时,人们更偏好财富量的增加,更愿意得到财富而不是社会地位的提高;而当所拥有的财富量达到一定额度以后,就开始追求精神层次上的需求,开始追求个人价值的被认可程度,这时候的人更偏好的是社会地位的提高,甚至愿意损失一部分的经济利益。
(二)本文下边就以上边目标函数为基础划分出两个群体: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然后根据强势群体在这两个变量所处的不同区域分出三类不同程度的强势群体,进一步分析处在不同阶段中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来制衡他们。
1.本文所论述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划分方法:
(1)强势群体:P>P0 或者M>M0的人,
即已经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有一定的财富基础的人。根据约束条件2又可以把这部分强势群体划分为三类群体。即:
第一阶段:M0<M<M1, MU (M)> MU(P)
第二阶段:M1<M<M2 ,MU (M)<MU(P)
第三阶段:M2<M
(2)弱势群体:P<P0且M<M0
即既无社会地位又无一定的财富基础的人。
2.阶段性分析
第一阶段:M0<M<M1, MU (M)> MU(P)
处于这个阶段的强势群体完全以追求利润、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而对社会地位的关注程度不高,甚至愿意损失一定的社会名誉而去获得更多的财富。这部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直接矛盾冲突最大。如现在社会中的一些小型的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包工头等。他们不注重提高工人的工作环境,依靠自己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依靠弱势群体对资本所产生的依附一味的挤压工人等弱势群体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针对这一部分强势群体的心态特点可以采用的制衡措施如制订相关的保护工人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可以供弱势群体表达利益的机构、利益申述的机构并且有专门的检查监督执行机构来保证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第二阶段:M1<M<M2 ,MU (M)<MU(P)
即此阶段的强势群体不再完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转而开始寻求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度。且这一阶段上,社会认知度对强势群体的边际满意度高于经济利益对强势群体的边际满意度。
边际满意度在这里是指增加一单位社会认知度或一单位的经济利益对某主体的满意度的增加量。也就是说处于这个阶段上的强势群体更偏好社会地位,更重视自身价值的体现、自身价值的社会认可度。
也正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强势群体追求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度,所以经济利益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其愿意将自己的财富转移一部分给弱势群体来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可度。处于这一阶段的群体是处于社会中上等阶层的收入水平较高并且文化水平也较高的群体,如一些大中型的私营企业主、政府官员、高级教师等。这部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直接矛盾冲突较小,但为了能够更大程度上的促使这部分强势群体更多的为弱势群体解决问题,做出更多的有益的举动,需要利用媒体来对他们的活动、言论进行宣传、监督。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政府设立一些社会称号来鼓励等。
第三阶段:M2<M
这部分强势群体已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金钱、财富已经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重要,而仅仅是个符号。如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或者大型的企业主等等,这部分强势群体可以说是与弱势群体直接冲突最小的;但是由于其是决策层,掌管或能够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所以虽然他们之间冲突很小但是更应该重视到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力。但由于这部分群体与社会的底层人士距离较远,所以他们可能会因为不完全了解民情尤其是最底层群体的情况而导致国家制定出一些不符合现实基本情况需要的政策;制定出一些不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那么这种行动必然就会加重社会阶层的分化,从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
针对这个群体我们所应该注意的则是除了加大媒体的公共监督、公共宣传机制外,还应该多组织这部分群体多到社会底层去调研、去多了解社会基本情况、深入群众,多方考虑;从而才能做出公正的决策。
以上就是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强势群体的目标追求状况的不同而做出的讨论,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解决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的方式方法;从而来均衡各个主体的不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