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的生物生理原理
每一个人感到饿了就吃饭,感到渴了就饮水,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要搞清楚大脑是怎样指挥让人吃饭、饮水的,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
人体的自主功能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恒定。例如体温的恒定、血压的恒定等等。科学家们发现,人体上除了分布在体表的冷暖、气味等感受器外,在大脑以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也有许多感受器。尤其是在脑部,有许多大脑细胞能感受到脑的内部环境的变化。比如,有的能感受到体温的高低、有的能感受到葡萄糖浓度的变化、有的能感受到PH值(酸碱度)的变化等等。这些脑内感受器虽然广泛分布在大脑的许多区域,但在下丘脑最为集中。
科学家们起先是通过研究大脑对葡萄糖的感知变化发现脑内感受器的。这个问题曾经争论了很长时间,后来终于在大脑中找到了对葡萄糖反应的神经元(细胞),它位于下丘脑的饱食中枢,这种神经元能够被葡萄糖兴奋,故科学家们称它为糖感受器,他们对葡萄糖的感知非常灵敏,只要0.1 皮摩尔(1皮摩尔=10-12摩尔)的葡萄糖就足以能使它们兴奋。事实上,象葡萄糖这类的感受器一样,能感知脑内化学物质发生兴奋或抑制性反应的感受器还很多,例如胰岛素感受器、脑啡肽感受器、脂肪酸感受器等等。其中大脑指挥人摄食的感受器是胰岛素感受器。
胰岛素是由人的胰腺分泌的化学物质。胰腺位于胃的后下方,它被十二指肠环抱,胰腺有外分泌部分和内分泌部分。外分泌部分主要分泌胰液,通过胰管流入十二指肠,参入消化食物;内分泌部分是一组组细胞团,分散在胰腺的各个部分,就象是湖面上的一些小岛子,所以称它们为“胰岛”。胰岛素就是由胰岛分泌出来后进入血液,主管人体糖分的。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胰岛出了毛病,胰岛素减少造成的。
人的大脑中的胰岛素的含量是相当稳定的,大脑中的胰岛素感受器就象是一架高精密度的天平,天平的一端是脑内主管饭量的神经中枢,另一端则是主管摄食的神经中枢。饿时,胰岛素水平下降,使人感到饥饿,于是胰岛素感受器发出吃饭的“指令”;当吃到一定程度时,即胰岛素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胰岛素感受器则发出已经吃饱的“指令”。正是胰岛素感受器指挥一个人的饮食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就象大脑指挥人吃饭的原理一样,科学家们发现,人和动物的饮水的功能与两种化学物质有关——神经肽肾素和血管紧张素有关。在缺水的时候,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的含量则升高,于是大脑中的神经肽肾素感受器就发出饮水的“指令”。当喝进的水进入血液后,血管紧张素的浓度就降低;当降低到血液中不再需要水的浓度时,也就是说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时,大脑中的神经肽肾素感受器就发出停止饮水的“指令”。
大脑正是靠神经肽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这两种物质调节着人体中的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