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乐章
核变经济模式的形成
从自然经济到产品经济,从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从商品经济到资本经济;从资本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市场经济到结构经济,人类的经济制度正在趋于完善。然而,需要明白的是,以上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纵向的方面,而它的特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到20世纪以后,这种向纵向发展的经济模式正在被向横向发展的经济模式所取代,表现为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联盟的形成和具有核心地位的经济联盟的形成,于是,人类进入了一个核心、核变经济新时代。
一、什么是核心经济、裂变经济?有什么本质特征?
如果问21世纪的世界经济都发生可那些变化,笔者以为,除了“投入与产出”和“高产出管理”的经济理论的不灵,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的产生,这就是,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联盟、经济联盟的形成。市场联盟是以区域为特征、以国家为单位组织起来的,如东盟、欧盟等;经济联盟是以产业为特征、以资本集团为单位的经济体。于是,在此基础上,不同区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多个经济核心。
(一)什么是核心经济?有什么本质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核心结构,经济事物也不例外。核心结构是指有凝聚力的结构,核心经济结构是指具有凝聚力的经济结构。当一个经济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程度时,自然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核心。当然,笔者也不反对把它理解为是核心经济组织。于是,核心经济体制便这样形成了。
1、什么是核心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企业、地区、国家、区域,甚至包括整个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经济核心,这是由于,组成经济结构的物质存在本质差异、性别差异和存在着质量差异、能量差异,差异的积累形成核心经济结构。当具有差异的经济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经济核心。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经济是在核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广义的经济核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某一地区和某一个时代。
比如在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在某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已经拥有了具有核心地位和意义的商品交易市场和经济的中心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会自然地形成一定的经济核心。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核心正是形成现代经济意义上的经济核心的雏形,或者说它们已经具有现代经济意义上的核心意义了。城市的出现,从客观上说明了这一点。
尽管,我们还不能把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经济中心与下面笔者所要讲的核心结构、经济核心的问题相提并论,但它们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的核心意义、作用是不能忘却的。那么,这里讲的核心经济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它是指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某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都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展开的经济模式。比如在珠江、长江三角区,或者说珠江、长江经济带具有中南经济核心的地位。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理念扩大到亚洲、欧洲和世界。我们知道,当人类进入20世纪中、后期的时候,世界上就曾出现过许多以区域、行业为单位、跨行政区划的市场联盟和行业经济组织。比如以区域为单位的有东盟、欧盟等;以产业为单位的有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世界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在此,我们甚至可以把,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麦肯斯“对冲基金”也纳入其中。
如果考虑到影响力和在世界经济结构里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把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也视为一种核心,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对该地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核影响力。比如美国经济对美洲、欧洲、世界经济都具有核影响力;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日元的贬值也曾经使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具有负面影响,而人民币的坚挺和汇率的稳定对稳定亚洲、世界经济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等。
2、核心经济的本质?为何是经济核变?
上述,我们探讨了核心经济结构的形成,知道了核心经济是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那么,核心经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本质就是,一切经济事物的运动都在围绕着某一经济结构的核心而展开。于是,便有这样一个问题产生了出来,那就是,人们为什么非要这么做,不这么做,为何不行,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是啊,人们为什么非要这么做,不做不行,而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了解物理学、天文学意义上的一种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那就是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而从存在与运动状态上看,两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第一,从本质上说,经济结构也是由物质构成,或者说是由于经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的不同而形成(当然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场)。第二,经济物质也有本质、性别和质量、能量差异和差异的积累、负积累。
有这样一种大家无法否认的现象,那就是同样的资本在不同的地区、国家能创造出不同的经济效益。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与某些地区、国家所具有的核心经济地位有关,而这个核心经济地位的形成又与具有核心地位的地区、国家的经济质量、能量的大小与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这是一个综合性因素,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是个比较的范畴,因此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予以检验。
一旦被检验,人们会趋之若鹜地向该经济中心靠拢,这一点正是具有核心结构的经济事物所具有的魅力之所在。其实,事物的这种存在与运动状态在自然界中是十分普遍的。比如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转、原子中的电子围绕着分子的核心运转、分子围绕着细胞核运转、卫星围绕着行星的运转、行星围绕着恒星运转、恒星围绕着恒星的中心运转、星云围绕着宇宙的中心运转等可以说都具有这种性质。
反之,如果经过实践检验达不到预期的投资效果,那么人们就会改变固有的投资规模与方向,如果都这么做了,那么这个经济核心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比如文化古迹)。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可以说屡见不鲜。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核心或者说核心经济是个可变的事物,或者说是个可以迁移的物质场。
以上说明,具有核心地位的经济集团、市场集团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区域、世界经济的影响不仅是巨大的,而且能起到制衡的作用。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影响就非常大,而欧盟经济联盟的形成和统一货币制度的实行对稳定欧洲和世界经济亦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当然,像日本、中国、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的经济变革也同样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尽管它们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什么是裂变经济?有什么本质特征?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笔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这种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不是已经发生,如果不能把它与天体、细胞、原子的裂变联系起来认识,笔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把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当作经济裂变来看待。可是,当把它们联系起来认识时,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竟然如此惊人地相似
1、什么是裂变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不可讳言,盲目生产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不能使企业、国家的资本得到增殖,甚至还会出现越生产越亏损、越贬值的被动局面。难道企业为社会生产商品错了吗?是的,不但错了,且错得很严重,以至于已经成为企业亏损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根源!生产过剩、资本过剩为何成为引起企业亏损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根源?因为过剩可以使固有经济结构出现质能供求关系的失衡。
我们应该承认,客观物质都是由质量、能量构成的,经济事物、物质当然也不例外。就是说,如果出现质能的不守恒,那质能的供求关系就会被打破。从物理学、生物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能量过剩。试想,如果细胞、原子从周边汲取的营养、能量或者说进入到细胞、原子结构中的营养、能量超过了自身的需求以后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当然是向外释放或裂变了。
人类社会经过长期而漫长的经济质量、能量的聚集以后,生产力势必会得到迅速提高,一直可以提高到产品、生产、资本过剩的程度。当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科学、技术、文化事业进步的表现。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它是个经济实力、能量聚集的过程,更是经济结构、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可是,如果出现了经济、资本质量、能量过剩,结果就造成经济结构事物的不稳定。
当然,不稳定的经济结构的存在只是一个方面,而某一经济结构要想发生裂变尚需要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的存在,那就是必须有结构以外的质量、能量物质的突然介入,结果就必然是由于固有结构事物不能吸纳那么多的经济质量、能量而发生裂变。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的突然介入造成的,而裂变的结果使东南亚各国数十年来积累下来的财富迅速转移。
2、裂变经济的本质?为何体现一分为多?
经济结构的形成、存在、发展是需要能量来维持的,但是,如果出现了能量过剩,那么,结构事物同样会出现不稳定状态,而如果再有质量、能量物质的突然介入,那么固有结构就会解构。所谓解构,就是结构事物被分解,形成新的物质形式。如果固有事物是个有核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就有可能发生核裂变。比如细胞、原子的裂变就属于这种范畴。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核结构都能发生裂变。
由于经济是物质,也有形成核经济结构的可能,所以发生经济裂变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当然也是有前提的,一是它必须是个能量饱和的经济结构,二是它必须是个核经济结构,三是必须要有外部的、强大的经济质量物质、能量物质的突然介入。这个过程与核物理学家用中子轰击原子的过程十分相似。从表面上看经济裂变的发生是偶然的,其实也是必然的。因此,笔者称之为“裂变经济”范畴。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当然属于裂变经济的范畴了,其过程与细胞、原子的核裂变状态可以说是基本相同。总的来说,物质运动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裂变,一种是聚变。但是,不管是裂变还是聚变,它们都离不开能量的聚集与耗散这良种方式。当然首先是能量物质的聚集,因为它是形成物质结构与核结构的过程;其次是能量的耗散,它是能量饱和的物质结构分解为两个以上的新结构的过程。
一个结构分解为两个以上的结构必须是个核结构,否则一般意义上的结构事物的分解便不具有这种性质——固有结构事物的消失或组成一个新结构。关于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分裂为两个以上的结构和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是固有结构的消失或重新组成新的结构的问题笔者已经在“裂变经济学”中有过详尽的阐述,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明白的读者,可到“裂变经济学”的章节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