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林毅夫将贫富分化的原因单纯归结为"穷人太穷",言下之意显然是说:贫富分化问题中,富人的致富手法与机会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只在于处于底层的人们的收入没有得到增长,劳动力优势没有得到更大发挥。
但实际上,从中国近年来贫富分化迅速恶化的情况来看,情况并非完全这样,因为富人的致富手法与机会并非完全没有问题。联系到富人的致富与今天官员腐败问题的突出,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重大问题:今天中国的贫富分化问题更多是因为官商勾结所形成的不公正局面造成的。
"官"为"商"提供垄断市场的机会,"商"则为"官"提供黑色经济利益。这种情况我们已经在一系列煤矿灾难所普遍存在的"官商勾结"现象中看到了。
另外,林毅夫所提供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论也很粗糙,因为在他看来,似乎什么劳动力都可以成为比较优势中的因素,而没有看到,只有那些经过"提炼"的劳动力才可以成为劳动力比较优势中的因素。
通过真正有效的教育,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提高起来,才会形成一种劳动力比较优势,而不象林毅夫所想象的那样,通过"重点发展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而将单纯的体力劳动看作"比较优势"。
如果按林毅夫的观点,中国不是要发展技术型的经济,而是要发展低层次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岂不与世界经济越拉越远了。
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经济,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让这些劳动力可以适应现代科技下的经济活动,让他们在现代科技下成为比较优势。我们需要的不是林毅夫的"体力劳动优势论",而是"科技素质优势论"。因此,重任与长远战略在于教育,在于对广大穷人的旨在提高其素质的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的基础。
林毅夫提穷人经济学 称贫富差距关键是穷人太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 07:35 北京晨报经济学家林毅夫(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经济学家首次解读"十一五"规划以"新农村运动"闻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昨天撰文阐释"十一五"规划。在这篇名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十一五"规划》的文章中,林毅夫以"穷人经济学"理论,分析"十一五"规划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价值。
在"十一五"规划审议通过后,林毅夫是第一位撰文解读的学者。
林毅夫重提"穷人经济学"
此次的"十一五"规划对于贫富分化有重要论述。对此,林毅夫说:"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
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中到"穷人致富"上。林毅夫对此的看法和他的老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一脉相承。舒尔茨的观点曾因为被温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引用而在国内广为人知。
如何让穷人变富?林毅夫认为,国家必须让他们收入增加的速度快于富人,而"穷人所能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这就需要重点发展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同时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劳动力是中国的"比较优势"
事实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在先前的几个五年计划中就已提及,但是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缺少一套相应的体制保证,尤其是"价格机制"这样一个市场法宝。
在林毅夫看来,我国从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是渐进的,其间,仍然存在资源的价格扭曲,尤其是资金和土地价格还被人为压低。在这种体制下,富人还可以用低价融到资金,经济靠投资拉动增长迅速,但效率不高,也没有带来足够的就业。
林毅夫说,丰富的劳动力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本来就是"比较优势"。他展示了依靠这一优势发展的理想图景:依靠劳动力的优势,"我国的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会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得到最快速的发展。只具有劳动力的穷人,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能得到充分就业"。
同时,林毅夫也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差距会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缩小;大量不适宜有经济活动的边远山区和草原的农、牧民也会转移出来,降低环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