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经济学”500年祭和“相对论经济学”的诞生
——向我亲爱而伟大的祖国母亲献礼
第一章
相对论经济学的诞生
(摘要)
科学在21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这种颠覆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也体现在社会科学。比如,关于经济科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还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争论就已经成为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否则经济学始终解决不了自身的量化。试想,怎么能对“非物”的经济、资本进行量化?
如果包括资本在内的经济事物是由物质构成,那么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经济统计学自然就变成了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研究对象是否能具体化、物质化。如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医学、病毒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病毒,物理学研究对象是物质运动状态。
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相对论的一些原理完全适用经济学,就好像是为经济学研究专门设计的一样。比如相对论力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质量与能量的关系而经济学研究对象则是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的关系。谁能说劳动不是能量的释放过程?谁能说包括资本在内的经济物质不具有质量、能量关系?
有人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他的质能关系式很难理解,简直就是一部天书,甚至有人说其关系式压根没有现实意义。比如真空下的光速就是不存在的和找不到的,因为绝对意义上的真空没有,更不要说真空状态下的光速。既然如此,怎么会有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即便产生又怎么会有存在的价值?
其实,如果我们能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描述,质能关系式其实并不很难理解,而它讲的无非是物质质量与能量的转化而已。在爱因斯坦看来,我们了解的这个世界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因此物质不是以质量形式存在便是以能量形式存在,不管它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还是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所以,一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就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原因在于质量与能量需要守恒。
如此,便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其实质是在描述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的转化、守恒关系。或许有人说,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发现于18世纪,并非是爱因斯坦。是的,笔者也承认这一点。那么,爱因斯坦又做了什么?爱因斯坦做的是对质能转化成因的描述。
爱因斯坦认为: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物体质量的大小就是它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度量)。显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它等于告诉人们:质量的大小与其重量的大小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在真空状态下,重量会消失而质量却仍然存在,且没有减少的迹象。
于是,在真空状态下,经典力学的“引力质量”或“惯性质量”就站不住脚了,而根据相对论的质能观,一个很小质量的物质可以产生出巨大的质量;相反,一个具有很大质量的物体,其体积可能会很小而密度却可能会特大。而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天体就是根据这一原理预言,并最终发现。
另外,核物理学的创立也是爱因斯坦质能观的产物,所以有人把爱因斯坦称为“原子能之父”。如此,是否可以说,爱因斯坦的质能观也适用经济学?是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一,经济事物是由物质构成;第二,经济物质体现的也是质能关系——价值;第三,价值与作用力成正比而与质量成反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考核一种经济物质的价值在于它作用的大小,同等质量的经济物质的价格越低,其质量也就越高;也就是说,经济物质的质量不再是数量或者说是重量的概念而是个产生价值大小的范畴。比如同一种生产设备、商品,使用的次数越多它的价值也就越高,相反它的价值就越低。
那么,如何来考核一种经济物质的价值呢?唯一的标准就是它的使用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它所释放的能量的多少(奈用程度)。这一点,与爱因斯坦“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的说法惊人地吻合。
于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我们就能得到能量物质的概念,即能量是质量物质的逆变状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定数量的能量物质可以还原为一定数量的质量物质,可以用价值的大小来体现。也就是说,考核一个经济物质的价值,可以依据它的使用价值或通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