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相对论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经济学诞生前的经济学被人称为古典经济学。之后,有人说古典经济学裂变为马克思经济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了与将要产生的相对论经济学加以区别,笔者把马克思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统称为经典经济学。大家知道,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历来是对立的,两者怎么能统称为经典经济学呢?这是由于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在对立中得到了高度统一。对立表现在对资本问题来源的对立,统一表现在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资本如何实现增殖。
一、什么是经典经济学、相对论经济学?有什么本质特征?
请允许笔者把马克思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称为是“经典经济学”,尽管两者始终都处于对峙状态。笔者以为,是否对峙与能否被称为经典并不矛盾,可以认为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对峙可以理解为是观点的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两者在研究对象上的一致性。相对论经济学则不同,由于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它不仅是对两者的高度综合,更是对两者的再次统一。
(一)什么是经典经济学?有什么本质特征?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问题,由于在教科书已经有比较详尽的阐述,这里也就不再追述了。可是,作为经典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完全有对其本质重新阐述的必要。当然,这绝不是在照猫画虎,也不是在为了抬高谁和降低谁的价值,因为两者具有同等高的学术价值。
1、什么是经典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经典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商品产生的那一天。可以说自打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经济学产生的客观性、必然性、适用性。或许当时的生产仅仅是为满足生活需要,交换从很大程度上有偶然性。比如“以物易物”的交换而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等价”的,但这种交换势必是不等值的,因为使用价值的交换需要由价值来补偿。于是,交换的结果必然会产生“原始意义上的盈亏”,而盈利正是资本原型。
盈亏是交换的必然产物。或许当时的人们对因交换而产生的盈亏并没有今天这么敏感,或许都认为自己是“划算”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如果其中一方是“划算”的,那么其中的另一方必定是“不划算”的,原因是凝结在产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含量不会相等。然而,这种不等发生在个别产品交换中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被人接受的,可是,一旦数量、范围被扩大那就不成了。
于是,原始意义上的经济管理学或者说现代经济管理学的萌芽便产生了出来。中国古代的“结绳记事”我看就与这种原始意义上的经济管理有关,而珠算的发明、使用就愈发具有经济管理学意义。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后期,伴随手工作坊的出现和交换行为进一步扩展,尤其是海上、陆地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那么再使用上述那种经济管理模式显然就有点不合适宜的味道了。
特别是到了15世纪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如果再套用那种原始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来对具有资本意义上的生产方式进行管理,不要说资本所有者,连一些被雇佣的劳动者恐怕也不会答应。其中美国的泰勒便是一位古典式的经济管理学家。而到了17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到科学管理的新时代,英国数学家和机械学家巴贝奇和19 世纪中叶的美国管理学家普尔就可以算得上是科学管理的先行者。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可谓经济学、管理学上的集大成者,尽管其研究并不是出于管理学的目的,但它对商品生产过程的描述和对资本产生奥秘的揭示,从客观上为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尤其是他的具有“模型”意义上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和以后出现的“投入产出理论”。尽管两者是针锋相对的,却从客观上为经典经济学的产生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
2、经典经济学的本质?为何在揭示资本增殖?
我们应当敢于承认,马克思经济学仅仅是经济学海洋中的一朵浪花。不过,这个浪花的魅力却是无法被否定的,可以认为是前无古人的理论奇葩,表现在它以雄辩的事实揭示出资本产生和增殖的奥秘。其代表作当然是《资本论》,其代表人物除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外,还有其追随者们。如果要问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精华是什么?笔者以为不外乎是“剩余价值学说”或“扩大再生产理论”。
把资本当作“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先不论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是否认为“剩余价值学说”和“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是否是真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到目前为止,一切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或者说都是为了使企业获取剩余价值而服务的。当然,从管理学的角度上去看,也可以把剩余价值当作是利润。
人们可以不承认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但人们却不能否认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获取的利益是什么?当然是剩余价值了。其实,只要谈经济、资本就不能不谈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获取是由经济活动带来的。可以说,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积累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任何一门经济学、管理学都必须要研究的内容。这一点恐怕谁都无须掩饰。
我们还应当敢于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学是比马克思经济学的历史更加悠久的一门经济学,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著作可谓数不胜数和举不胜举,在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如果要问其理论精华是什么?那就是“投入产出理论”。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看来,资本这种东西所以能实现增殖,原因就在于资本所有者先期进行了资本投入,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增殖是资本投入的结果。
什么是经典经济学?笔者以为就是如何创造剩余价值或如何实现资本增殖的科学。如果认为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可以认为经典经济学是专门揭示资本增殖的科学;如果认为资本是投入的产出,可以认为经典经济学是阐述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科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也是否定不了的,那就是,经典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资本增殖,于是,如何实现资本增殖自然成为经典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二)什么是相对论经济学?有什么本质特征?
任何一门新科学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势必与一些新现象的出现、解释有关。当某种现象出现后用传统学说无法解释时,将预示着一门新科学即将诞生。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先有实践而后有认识。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世上就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的理论,相对论经济学就试图在这方面有所尝试。
1、什么是相对论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自然也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其中对一些非传统经济现象的解释便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因素。不管马克思经济学家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是否承认商品生产、销售、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可它却是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至少,我们应该承认,企业商品生产、销售、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资本的贬值或是亏损吧?可是,生产过剩却已使资本增殖面临尴尬。
可是,令资本所有者无奈的是,在投资过剩或者说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条件下,这个约定俗成的或者说无可厚非的事实却正在遭到否定,那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投入产出”已经不再成正比,有时反倒成反比了。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便是,一些资本相当雄厚的和曾经无比辉煌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宣布破产、倒闭。尤其在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爆发的那些日子里,企业的倒闭、破产更是件家常便饭。
当然,笔者并不排除其中有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原因,因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在危机中倒闭、破产,而且倒闭、破产事情的发生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但是,却存在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在投资过剩、生产过剩的条件下,通过商品生产、销售和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实现资本的增殖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而且有越来越难的势头。尤其是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企业,可谓难上加难。
大家知道,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而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提供服务可以说历来都是一条非常有效之途径。为什么在投入过剩、生产过剩的今天这一通道突然就被堵塞了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尽管这对矛盾很早就有,可是人们必须承认现在越发得突出了起来,甚至发展到难以抑制的程度。其结果是资本增殖本质得不到充分必要的体现,出现了弱化趋势。
尤其是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爆发后,出现了一些原本就不从事商品生产的人获利的现象。比如索罗斯和麦肯斯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令传统经济学家匪夷所思的是那些并未扩大而相对缩小了生产规模的企业同样也可以获得扩大了资本增殖空间——企业购并事件的发生就从客观上证明这一点。更令传统经济学家匪夷所思的是中国将计划经济体制改制为市场经济后,经济建设似乎忽然插上了翅膀!
有一件事让人感奋,那就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便是欧洲“统一货币制度”的实行。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它完全不符合经济传统,也不是资本这个“庞然大物”所能左右的。昨天,儿子忽然对我说:“爸爸,我觉得资本主义社会最多不超过一百年。”问他为什么?他竟然说:“在今后一百年里,统治这个世界的肯定不再是资本!”
2、相对论经济学的本质?为何体现相对论原理?
谁说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之间找不到共同点?我看揭示资本增殖的属性就是两者的共同点。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共同点看作是经典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其实它也是所有经济学的共同本质。也就是说,一切可以被称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其本质都是为了揭示资本的增殖。如此也就说明,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其实,对于所有具有增殖特性的事物来说,增殖也是它们的共同本质。
笔者以为,万事万物都拥有使自己增殖的共同本质,比如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和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体现的就是增殖,而这种使物质能够得到增殖的结果就是物质质量的增加。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物质运动的本质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实现增殖,也就更不要说一切生物都具有使自己增殖的本质了。于是,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完全没有为物质质量、生物物种、资本增殖而感到奇怪的必要。
诚然,要想增殖都需要努力,也需要有一定的途径,资本增殖当然也不例外。为此,为实现资本增殖,从事商品生产、销售、服务活动就成为一种途径,虽然不是唯一的,但一定与之有联系。获取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销售、服务活动的成果,当然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局面,那就是企业亏损的产生,于是,剩余价值或者说企业经济效益也就发生了裂变,裂变为剩余价值和“反剩余价值”两部分。
当然,笔者也不反对把剩余价值当作利润看待,因为从运动、发展、转化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利润就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当然,笔者也不反对把利润也当作投入的产物来看待,因为没有投入也就没有利润、剩余价值。当然,笔者也不反对将利润当作资本看待,因为资本的前身就是利润、剩余价值。于是,剩余价值、利润、资本之间便形成一种本质、内在、直接、天然的或者说是必然的联系。
至于说剩余价值、盈利、资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称谓,笔者以为,是由于人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换句话说,把剩余价值看成是资本,无非是站在投入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把资本当作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人们从资本来源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把剩余价值、资本当作利润,自然是站在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切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目的或者说创立经济学、管理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揭示资本产生、发展、转化的本质。
如此,相对论经济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就是同样的经济事物、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中可能会产生出不同的经济价值来,表现为相对论力学的同时性、相对性原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