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是逆变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产生的社会经济意义?
如果没有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企业亏损的不断发生,也就没有逆变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创立,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企业亏损的不断发生锻造了这一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创立。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始终落后于这种存在的本身,但这不等于说人类就不能提前预知一些自然、社会、经济事物,而理论的意义在于能指导、服务于社会。
(一)什么是逆变经济学?有什么本质特征?
很显然,逆变经济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地说,如果笔者不能创立它,迟早也会有别人创立。前不久笔者在书店里见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负熵=利润》。我虽然没有阅读,但如果没有搞错,这本书应该是一本与“逆变经济学”或是与“逆变管理学”有关的理论。
1、什么是逆变经济学?产生的思想基础?
笔者以为,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可以说片面性对于人类来说简直就是无法避免的。如果要问为什么?这是由于,不管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人们都不可能取得一个绝对的“中立”地位。就算能够取得,也会因为其自身就是一个携带了性物的物体,因此产生性倾向也就是件在所难免的事。“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其核心精神就是要人们去努力追求不偏不倚。
由于人们无法做到不偏不倚,所以“中庸之道”也就变成了一种千古佳话和儒家学者崇尚的一个精神境界了。我们知道,经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其研究对象经济事物的运动状态,而它又是由人的意识支配(回到人本经济学),所以它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也就在所难免。当然,这不是说人们就不能克服这种片面性,而是说克服归克服,产生归产生,克服往往代替不了产生,否则就不存在克服。
那么,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笔者想说明的是,在经济活动中,不管人们多么努力都无法避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不断地修正错误反倒是一件非常正常和必要的工作了。大家知道,经营管理失误就是一件谁也无法避免的事,而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各种危机的产生和企业亏损的发生。为此,为了避免在经济上犯更大更多的错误,我们势必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逆变经济理论。
逆变经济学、管理学、管理法就是为了避免人们在经济上犯更大更多的错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体系。在笔者看来,不管干什么工作仅凭想象力是不行的,最好是有一套方法来加以制约,而逆变经济学、管理学、管理法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当然,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有客观依据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首先搞清楚是非,而逆变经济学说得就是经济意义上的是非曲直。
那么,什么是逆变经济学?笔者以为,它是站在“非”的立场上来研究和探讨经济是非的一种学问,也就是说由于事先就拥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非”——前提,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将一切的“非”都排除掉的话,那么我们获得的也就必然是那个“是”了。比如我们知道生产过剩是反经济因素或者说是个反经济过程,因此如何避免、消除生产过剩现象的发生,也就自然成为逆变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逆变经济学的本质?为何是前置式管理?
我们都知道经济过剩是反经济过程,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经济过剩的产生呢?显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办到的事情。那么,我们能否将生产过剩扼死在摇篮里?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否则我们也就没有建立逆变经济学的必要了。当然,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生产过剩的产生不事哪一个人、哪一个企业和哪一个国家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今天。
那么,逆变经济学学者又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呢?难道一个所谓的理论就能把这么一个深层次上的问题解决吗?当然,这就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内为什么会产生某种理论的原因,这也是笔者为什么会说“经济理论绝不是只是为了解释经济现象的,更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的”的一个原因。那么逆变经济学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笔者以为,解决生产过剩的最好办法是对资源进行“前置式管理”。
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所谓经济其实就是个不断地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财富的过程。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经济的重点放在对各种资源的管理上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不等于实现了经济管理的提前化了吗?当然,这里讲的资源不仅仅是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当然也应该包括意识资源在内。也就是说,对资源的管理应当优于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因为经济是由资源决定的。
什么叫“资源”?岂不是“资本之源泉”之意义?既然“资源是资本的源泉”,当然也就自然是“经济之源泉”了。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有些人们为什么就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搞不明白?或许有人会说,就算我们把对经济的管理提前到了对资源的管理,那又怎么能把生产过剩的问题给遏止住?无非你就是在纸上跟大家说说而已。如果要实际操作,恐怕不是某个人、某个企业、某级政府能办到的。
然而,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它本来就是某个人、某个企业、某级政府的事情,或者说它本来就与某个人、某个企业、某级政府有直接关系的,表现在它能够直接牵涉到某个人、某个企业、某级政府的既得利益。谁能说产品过剩与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没有利益关系?谁能说生产过剩与某级政府和某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利益关系?由于具体方法将在下面的文字中予以表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逆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产生的社会经济意义?
凡是能称“学”的东西都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逆变经济学当然也不例外。那么,逆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逆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存在并散落于经济社会的各种“亏损资源”。什么叫“亏损资源”?为什么要在“资源”的前面加上“亏损”二字?加上“亏损”二字的意义何在?
1、对逆变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提纯
毫无疑问,把对经济管理提前到对资源管理的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意识,但这还不能说它就是逆变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因为逆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那么,逆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正如上述,它就是“亏损资源”。那么,什么又是“亏损资源”?笔者以为,它是“已经发现有用但未被利用”的那些存在并散落于自然界、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各种物质、非物质。
其中,“已经发现有用”是第一个标准,“未被利用”是第二个标准。换句话说,如果有一个条件达不到,那它就达不到“亏损资源”的标准。或许又有人会说,你上面描述的不就是资源的定义?又怎么变成了“亏损资源”的定义?这是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有的资源都具有“亏损资源”的意义,因为一旦它们被人类所利用,那它就不再是资源而具有资本性质了,因为它们已参与资本增殖。
当然,只要没有参与资本增殖的我们就不能把它称为资本,因为它们的存在并不计入经济的、企业的成本。如此也就说明,是否计入成本是区别资本与资源的客观依据。当然,这也不是说,已经计入成本的东西就不再具有资源的意义,因为固有的资本物质一旦失去被利用的价值,尽管它还在企业的、国家的账面上,但它的资本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这难道不是现行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弊端之所在?
如此也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亏损资源”不仅包括未被利用的原始意义上的那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意识资源,更包括由于人们的失误而形成的非原始意义上的“资源资本”,即由原来的资本转化而来的各种资源。比如过剩的产品、过剩的生产能力、过剩的资本(不能充分利用的资本的货币形式)、过剩的劳动力和已经发明但尚未形成生产能力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程序。
总之,只要是发现有用而未被利用的都属于逆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当然,研究对象并不等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而任何一门学说都不仅仅是为了解释现象,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逆变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它给人们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华,那就是怎么样来对这些“亏损资源”实施逆变,并使其成为“盈利资源”和“盈利物资”。
2、逆变经济学产生的社会学、经济学意义?
试问,又什么比让“亏损资源”或者说“亏损物质”直接转化为“盈利资源”或者说“盈利物质”更“划算”的呢?这就是逆变经济学、管理学、管理法产生的社会学、经济学意义。那么,什么叫做让“亏损资源”或者说“亏损物质”直接转化为“盈利资源”或者说“盈利物质”?谁又有本事来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你不是在做梦吧?当然,至少此时的作者还没有进入梦乡,要不怎么能打出文字来?
笔者以为,一种东西究竟应该属于“亏损资源”还时应该属于“盈利资源”的关键或者说区别就在于它“是否放错了地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样质量的物体由于放在了不同的位置所以才会有是与非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摆放一下它们的位置,那么是与非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转变。比如同样的一支部队,起义前后的性质完全不同;再比如同样的刀子可以杀人也可以治病救人。
在经济学上,这种例子就更多了。比如织造机械,可以织毛料,可以织棉布;可是,如果我们更换一下角度,它还可以织建筑上用的玻璃纤维布,甚至还可以用它来织比较精细的金属丝网。以上说明什么?说明那些停产、半停产的纺织企业的设备并不一定都是落后的和必须要淘汰的,为什么非要逼迫企业当废铁卖掉呢?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它们的用途呢?这就是逆变经济理论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它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防范各种危机和企业亏损的发生。那么,这又做何种解释?笔者以为,这与逆变经济学、管理学、管理法所使用的材料有关。这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由于逆变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亏损资源”和如何将“亏损资源”逆变为“盈利资源”,所以它对“亏损资源”实施逆变的过程中势必会减少“亏损资源”的数量,而它们正是经济危机所用的材料。
试想,如果没有放射性物质的存在与提纯,又怎么可能有裂变经济物质的生产?又怎么会被索罗斯、麦肯斯等人利用?换句话说,如果过剩产品、过剩生产、过剩资本少得可怜或者说纯度不够,即便他们有引发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这个心,也没有这个条件和环境啊!再换句话说,人为永远也替代不了物为,想象力永远也代替不了执行力;如果条件不具备,谁也别想在经济场、价值场上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