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经济场论》第一章·第1节(1)



第1节

经济规律产生于场的发现

    准确地判断经济事物的运动趋势是每一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企业家的梦想。可是,长期以来由于一些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企业家否定包括资本在内的经济事物的物质性,所以错过了发现、认识、判断经济事物运动趋势的机会。假如我们能够搞清楚“经济规律是怎样产生的”的问题,那我们就能准确判断经济事物的运动趋势了,因为经济规律正是经济事物的运动趋势;当然,经济事物的运动趋势也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了。那么,经济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以为,一切规律都产生于场。

一、什么是经济、经济存在?有什么本质特征?

    在哲学上,“存在”是个重要范畴,人们一般把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物质称为“存在”。然而,笔者以为,存在不仅仅是个物质范畴,更应该是个意识范畴,还应当是个包括物质运动原理在内的方法论问题,因为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与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又没有必然联系,就是说正确的认识是客观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同样是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但一定是客观的。

(一)什么是经济?有什么本质特征?

对于什么是经济,未必人人都能搞清楚,因为它是一个始终都在争论而且始终也没有争论清楚的问题。有人说经济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虽然笔者不反对这个意见,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有点含糊,因为它没有把经济的本质特征讲出来了。世界上的关系有多种多样,当然不能把所有关系都当作经济。

1、什么是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有了自己的发祥史,与人类的自我反省精神和“夹着尾巴做人”是分不开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类总怕一不小心作错了事情,尽管当时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也没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和相对比较平稳、祥和的原始共产主义时期。总结原始共产主义所以久远的原因,除了生产力不发达,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富的极度贫乏。

物资短缺对于原始人并不是件坏事,如果人类一开始便相互猜疑、不信任甚至争斗不止的话,真不敢想象人类是否还能够从与山火、猛兽、洪水的搏斗中直立起来,更不要说成统治地球的人。物资短缺对于人类固然不能说是一件好事,可大自然压根就为原始人类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真不知人与低等级动物会有什么区别。一个不用参加劳动、不需制造工具、不能独立思考的动物还能演化成人吗?

笔者以为,经济应该是各种利益的代名词。我们知道,资本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可是,经济这个事物却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就已经有了,因为广义的经济应该是各种利益和获取利益的过程。当然,这种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也应该包括经济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利益是对客观物质使用价值的比较,于是,对物质使用价值比较后所进行的取舍便具有了利益。

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就是一种比较,比较后的选择就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益就是比较,利益就是取舍。那么,什么是经济呢?经济就是这种比较、取舍之后而形成的一种必然结果。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经济所体现的应该是节约。可是,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仅凭节约是不成的,因为揭示物质的使用价值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意义要比节约的意义更大。

于是,产品生产的意义便彰显出来,因为生产能够为了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然而,生产也存在着怎样生产和如何生产的问题,同样存在着选择与被选择的问题,而随着选择与被选择的强化,作为一种事物、物质的替代品便由此而产生,其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建立,社会关系的确立和商品、货币、市场、资本的出现都为经济物质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进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经济的本质?为何是资源配置?

笔者以为,经济的本质是对各种资源的选择,而各种资源的选择又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进行。当然,方式的采用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最终都要落实到物质上,因为物质决定着精神。首先是对生存环境选择,关于这一点,就连一般动物都能作到,因为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或者说关系到生活质量的好坏。其次是对各种资源存在状态的选择,因为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决定生产方式。

资本说到底是由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各种资源转化而来的,各种资源也就自然具有了被选择的意义,因为选择了资源也就等于选择了生产方式。比如生活在深山里的人类是以打猎为生的,而生活在海边的人类则会选择以捕鱼为生。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又会主动放弃狩猎与捕鱼,并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化大分工。这一切的一切,几乎与人类对资源的选择有关。

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从自然经济到产品经济、从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其实都是在作对资源的选择,而在这个时候,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等也都成为了一种资源。资源是什么?资源是已经找到用途的物质、事物,而对资源的选择也就自然具有了利益的选择和经济的意义。于是,再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对资源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在相当的一个历史时期是处于被动选择资源的过程中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资源才有什么样的资源选择方式。可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了起来,直至发展到将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当成是一种资源,也当作是可以选择的对象。这是由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供人类选择的事物、物质更加广泛。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选择?当然是由于利益在驱使,说得好听一点,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一部分人在剥削另一部分人。于是,经济这个东西就伴随着剥削与反剥削枪炮声和怒吼声发展了起来,而资本正是这种剥削与反剥削的必然产物。当然,这也不是说在资本的里面除了剥削以外什么东西也没有了,因为剥削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资本则仅仅是一种经济物质。

   (二)什么是经济存在?为何体现为质能守恒?

    为什么只有物质才是客观存在的?谁能说物质、意识的运动规律和意识的成果就不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意识的成果可能是错误的,但我们依然不能把它说不是客观存在的呀!也就更不要说意识本身也是一种物质。什么是存在?难道不是包括物质、意识、规律在内的客观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吗?

1、什么是经济存在?都包括哪些存在?

    笔者以为,存在不仅指物质,也指物质、意识的存在与运动规律和人类对规律的认识。主要指三方面:第一,物质(包括反物质)。我们知道,物质都是存在的,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第二,非物质。非物质是指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原理、法则,它们是伴随具象物质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具象物质的消亡而消亡;第三,知识——认识成果。指人类对物质、意识等存在与运动原理、法则、规律的认识。

    可见,“存在”确实是个比物质更为宽泛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也应该包括物质存在与运动原理、规律,还应该包括人类对物质、原理、规律的认识——知识。需要再次说明的是,不管认识是否正确,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什么是经济存在?笔者以为,它是包括经济物质、经济物质存在与运动原理和人们对这些原理、规律的认识。就是说,只要能与经济有联系,都属于经济存在范畴。

    由于物质、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空间、时间)、意识、文化、宗教、制度、法规、价值观念等都对经济能产生影响,所以它们都应当属于经济存在范畴。尽管联系有时间接地产生,是某个人和组织难以左右、控制的,但是,他们和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始终都存在。如此,是否可以说,经济存在就是无所不在?当然也不能这样说,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场的问题,而场又是个有势力范围的东西。

有人曾经问,月球的离心力和地球的引力不可能绝对相等,那么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月球为什么不被地球吸住,而不远离地球而去呢?我的回答是,那是因为月球始终是在地球引力场的范围里运动。也就是说,月球始终都是向着远离地球的方向运动,但又始终无非摆脱地球的引力场,所以地月才有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保持某种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可能(地月距离与月球实际转速均是个变量)。

影响既有物质影响,又有非物质影响。从物质角度上看,资源、资本、商品、产品数量的增加与减少应该属于物质影响(关于资本的物质属性问题将在以下阐述),但我们却不能说人类的意识对经济存在就不产生影响。我们应该承认,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经济基础、生产力有反作用,所以它们也属于经济存在。哪怕这种影响不是正面影响而是负面影响。

2、经济存在的本质?为何体现质能守恒?

笔者以为,经济存在体现的不是别的,正是经济质量与能量的相对守恒。为了说明问题,有时笔者也把它称为“经济量变状态”。如此,是否还有“经济质变状态”?是的,比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石油危机的发生就属于后者,其标志是固有经济结构的解体,简称为“解构”。首先是经济量变,量变一般发生在结构事物的内部;其次是质变,在一般情况下,质变的发生需要有外部质能物质的介入。

量变总是向着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固有结构事物发生数量上的增加,称为“积累”;一个是固有事物发生数量上的减少,称为“负积累”,有时笔者也把后者统称为“衰变”。但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向着哪个方向发展,量变都是在固有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否则便谈不“存在”。也可以把存在理解为“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外形与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特征是没有“其他新物质生成”。

然而,“化学变化”则不同,其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或许有读者会问,作者怎么忽然提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问题?经济学难道是自然科学吗?是的。笔者看来,压根就不应该存在什么“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当然也就不应该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如果又对立完全是由人的因素制造的。

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包括人类意识、经济社会在内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不管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事物都是由质量物质和能量物质构成,所谓“自然”与“社会”无非是人类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了划分。如果站在“外星人”的角度上看“地球人”,它们自然是“自然之物”。第三,社会物质运动必须遵循自然物质运动规律。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经济场论》第一章·第1节(1)

    既然经济社会属于自然物质运动范畴和“物理变化”,那么它就应该是“物质外形的变化”,或者说属于经济“量变”过程。因此,这个过程或者说这种变化就应该能够体现为物理学意义上的“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经济存在当然体现为“质能守恒”关系了,因为只有“质能守恒”的经济事物才能存在。也就是说,要想使一个经济事物存在下去并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到其质能关系守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2245.html

更多阅读

《土地承包法》案例解析第三组 农村土地承包法新解读

《土地承包法》案例解析第三组(14)一起土地承包合同案原告:岳红霞,女,26岁,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银号乡文圪气村农民。 被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银号乡大村委会。法定代表人:尹福,系该村委主任。 被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银号大村委会文圪

声明:《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经济场论》第一章·第1节(1)》为网友暮光沉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