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根据一知半解的经济学知识,认为如果讲节俭,就会带来需求不足,从而引起经济衰退。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并不正确。相反,如果消费过度,非但没有使经济得到实质性的兴旺,反而很容易使经济陷于衰退。为什么?三个理由。1、 过度消费会暂时性地刺激供给,从而使供给超常增长。但一旦人们将手中的钱用光,或者背负沉重债务,则需求就会减弱下来。于是受过度消费刺激起来的超常供给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就会象一条条死鱼一样,被"挂"了起来,从而形成所谓生产过剩的危机,在价格上就表现为通货紧缩。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经济周期现象,今天的中国经济,也正陷于需求过度所引起的投机过度,而使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开始使中国经济陷于通货紧缩的危险之中。2、 过度消费使商品价格上涨,从而使许多较贫穷的人被边缘化,从而使贫富分化问题更加严重。比如现在许多人都在抱怨医疗费用太高,但富人们却支付得起这些费用,这样,富人的行为会将高昂的医疗费用变成了"合理的"事情,医院没有必要将医院价格降下来,没有必要迎合穷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因此,从"行业分工"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就会看到过度消费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与反面意义。相反,假如富人们没有以他们的大量金钱去冲击消费市场,从而抑制了消费市场的价格上涨趋势,则一般人也就可以以自己有限的财力更多地得到消费的机会。3、 过度消费会透支我们的自然资源,使资源沽竭得更快。此时,经济生产需要面临成本高昂的生产原料问题,从而引起成本性的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必然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抑制作用。
我们应该主张的是正常消费,有切实效用的消费,具有长远意义的消费,主张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大的效用(当你感到可有可无时你就不应购买消费)。而不应单纯追求短途利益、短途繁荣而给经济带来长期的衰退。---黄焕金】
节俭悖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勋爵(1883~1946),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一生对西方经济学做出了极大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节俭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凯恩斯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然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节约意味着减少支出,迫使厂商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 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和产量、就业增加。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德宾(E.F.M.Durbin)甚至将"储蓄"说成"一个特别危险的自我毁灭过程"。凯恩斯则鞭挞了节俭的储蓄者,1931年1月他在广播中断言,节俭将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还告诉大家,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人一度陷入悲痛与绝望中,对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失去信心,不敢轻易投资和消费,个人储蓄增多,以防不可预测的因素。这种保守消费心态的蔓延一时间就使美国经济真正跌入低谷。后来美国一些知名企业家联合起来投资股票市场,并呼吁大家松开钱袋子,加大消费和投资,拯救美国经济。
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出口受到一定影响,而我国经济发展更要仰仗内需和投资拉动。如果我们花钱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大,因为额外的需求将拉动生产和就业。
比较起"储蓄是恶习"的说法,勤俭节约一直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被颂扬。然而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里,出现了一群独特的"都市新贫族",他们薪水丰厚,却几乎没有存款,一发薪就立即花到服饰、化妆品、餐馆酒吧、旅游等方面,一旦花完就开始过着数日子等发薪的贫穷生活,他们年轻、浪漫,有着体面的工作,秉着"钱就是用来花的"心态,周期性经历着从有钱到赤贫的过程。这样盲目地消费、支出而不留储蓄,一旦碰上需要用钱的时候,马上就会断粮而陷入困境,因为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可能把他们的问题全包下来。中国现在大多数家庭还没有真正迈入小康,一部分人还在贫困边缘挣扎,如果没有平时一分一厘的节省,又怎能拿出钱来支付孩子高额的上学费用,又怎能在有病时买得起昂贵的药品?
事实上,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迫切需要积累资金(资本),应该提倡节俭,鼓励储蓄,通过降低利率而增加厂商对资金的需求,总支出不一定会下降。要解决"节俭悖论",关键在于不要让储蓄的资金闲置起来,而是要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因此重要的是银行应增加有效贷款,把钱用到刀刃上。(唐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