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人孤独 饮尽这杯“商”情孤独



总觉得没有真正的朋友,甚至看到有可能成为知心朋友的人,自己也不敢彻底放下戒备心态去深交。这总要留下的一手,最终也留给了范理无尽空虚与孤独

冬,凌晨两点过,成都西郊,会所外偶尔有几辆出租车开过。范理在送走最后一位生意伙伴后,发现自己离开灯火辉煌的会所一步,就直接站到了沉寂的深夜里。摸出手机,查找电话簿,想找一位老友出来聊天,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却觉得每个人都不合适。朋友,在此刻也许成了一个奢华的词汇,比会所还要奢华。

这里还有其他夜归人的欢声笑语、觥筹交错。但不会有一位对自己无所求、无所图,只愿意单纯地见面聊天玩乐的所谓知心朋友。是的,盆地萧瑟的冬夜而已,成都今夜其实并不太冷,但范理不愿尝试他是否能成功地约出一位真实意义上的朋友——算了,何必让人家为难呢?

这么多年,范理其实已经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情景,无数个这样的夜晚,但今夜,他竟有些不能适应了。或许是自己老了,更需要人间真情的温暖。斜靠在会所尚有余温的沙发上,望着一窗之隔的冬夜微雨,想到白天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范理意识到,他的感伤心情必须迅速掩埋,以免误事。

aihuau.com

表面的光鲜并不能代表真正幸福与充实,我们其实仍旧渴望心灵的慰藉和回归。范理淡淡地说,“道理谁都懂,但是眼前的这杯苦酒,还得自己先一个人孤独地喝下去”。

对外,

坚硬的现实让我长满坚硬的“心茧”

范理:要从商,这个命得先认了才行

1990年,倔强地放弃了让人艳羡的会计师工作,范理有备而来,一头扎进扰扰商海。此前,在他脑海里,已经无数次地浮现过商场的权谋与阴险,而他,也苦心劳神地设想了无数个应对方案;终令范理意外的是,以前设计的种种“应急预案”在现实中根本是“纸上谈兵”,现实的明争暗斗完全超越了想象的界限。于是,今天坐在记者面前的范理,开场白就是一句若不经心的感慨:“商人,商人,一听这个名字就注定伴随着伤害!要从商,这个命得先认了才行。”

第一单“国际倒爷”生意,就让范理对人情、对生意有了质的认识。他东拼西借,从国内一家濒临倒闭的橡胶厂买进了20万元的乳胶,准备转手到英国的一家橡胶厂——因为此前英国的朋友一再保证:只要国内的手续办妥了,英国方面的手续和付款包在我身上,绝对没问题!在朋友的信誓旦旦下,范理的乳胶到了英国。而英国的橡胶厂将乳胶送去检查后,却发现范理所售的乳胶质量不合格,根据已订合同,范理不仅拿不到钱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接着,又在这位朋友的“反复斡旋”下,英国公司似乎好不容易才撤销了起诉。但是,范理20万元的货品也就如泥牛入海。事后,另有朋友告诉范理真相:其实他销往英国的乳胶并没有什么问题,正是那位英国的朋友从中捣鬼,才出现了那样的结果,目的就是“黑吃”掉这20万元的乳胶!震惊和气愤的范理却无技可施。而且更为头痛的是,还钱日期一天天逼近,债主一次次地登门。

就在绝望中,机会却敲响了他的门。鬼使神差似的得到一个“内部消息”后,范理几乎没花什么钱,就从东莞一个即将关闭的工厂里搞到了5000只手表。随后,长了个心眼的他还专程托人搞到了官方的质量合格检验报告。带着报告和手表,范理满怀希望地将手表销到了越南。这一次,范理不仅还清了上一笔生意欠下的巨款,还净赚了20万元。这一次,范理终于尝到了投机的甜头。范理说,其实说到底,那个检验报告来路很不正当,“但就这几张纸太重要了!”。

“两次最初的经验,一败一成,让我从一个理论上的专家慢慢蜕变成一个懂得实际操作的商人。而万变不离其宗,在一次次的生意中,我慢慢地学会了自我保护;还有,也许叫适当的欺骗吧。”范理说。觉得意犹未尽的他,随后补充了一句,“进攻有时正是为了防守,适当的欺骗也未尝不是为了更主动地保护自己”。

“这样做了很多次后,心里会不会总有道坎,那就是随时都在提防人,乃至常常算计人?”记者问。

“这就是所谓‘职业病’,正如你们记者随时都想知道幕后消息一样。据我所知,有的商界人甚至走火入魔到‘要不人害我,要不我害人’的极端上去了。”他说,“现实本来如此,做生意的哪位心理压力不大呢?说自己没压力的,那是嘴上的修养功夫好。修炼到那个层次上的,他难道还会像我今天这样,对外人敞开心扉吗?”

总觉得没有真正的朋友,甚至看到有可能成为知心朋友的人,自己也不敢彻底放下戒备心态去深交。这总要留下的一手,最终也留给了范理无尽空虚与孤独。

点评:

在商场上有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任何一位优秀的商人都懂这个道理,并将其运用得淋漓尽致。但是人并非已经“进化”为彻底的“经济动物”了,至少现在还不是,还需要真朋友这种精神与心灵的鸡汤。越是感到身心疲惫的人,越需要对朋友倾诉,需要朋友理解。然而,真正的朋友不是在名利场上靠推杯换盏就能交来的,那需要把心打开,将另一颗心迎进去。这种心的付出看似简单,但是,对于长期浸淫在商战洪波中,“防人防成了习惯”的企业家来说,这无疑于自己动手解除“防弹背心”。容易吗?

——如果没有利益的争夺,人对朋友的心将是平静单纯的,防范和顾虑变得多余,朋友间完全凭借着一种感觉和个性的吸引走到一起。这种理想状态的失去,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恰好应了一句老话“越长大越需要朋友,反而朋友越少”。

对内,

挣扎求变中挣扎着“独孤求大”

尹显建:为了做大,我变得‘左右不是人’了

相比以商贸为主体经营模式的朋友范理,商圈中的尹显建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企业家、办工厂的一把好手。范理的孤独感来自于商圈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而尹显建的孤独感的诱因却直接来自于他的企业内部。

1982年,出身内地农村的木匠尹显建开始自己做家具卖。像当时涌现的很多个体户一样,他踏入市场的脚步非常平实,就是领着妻子、父母,晚上一起做家具,第二天就驮着家具上街吆喝。久而久之,小生意越来越好,不满足于家庭小作坊的尹显建立即请来自己的妹妹、妹夫、堂兄、堂弟等帮忙,小作坊随着市场的需求变成了大作坊,家具的式样和品种越来越多。“我虽然文化不高,但从小就有志向比别人做得更大更好。大鱼才能吃掉小鱼,小鱼迟早要被淘汰”—— 尹显建认为这就是他走向成功的简单信念。

1985年,准备充分的尹显建要大干一场,双虎家私厂应运而生。成立后的工厂中,尹显建的亲戚大都身居要职,掌管着财务和生产大权。“对于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企业来说,家族式的管理在其早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大家人的齐心协力使家具厂效益越来越好,规模也一再地扩大,他们的这个功劳我绝对不会忘记”,尹显建说。

到了1995年,市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一帆风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新,管理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识比同批涌现的许多“土老板“高出一头的尹显建,在敏锐地感受到危机后,立即去沿海做了一番详尽的考察。回来后的尹显建又思索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决定要大调整,以赶上先进地区同行的脚步,以抢占先机。“当务之急就是要引入专业人才,也就是职业经理人。因为我深知,不要说自己的家族成员在管理上已经越来越拖企业发展的后腿,就连我自己也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准了问题的尹显建要下手了。

然而,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决定,连锁反应般地引发了整个家族强烈的不满。为了给引进的人才空出位置,他先找自己身居高管的堂兄和妹夫谈心,含蓄地表达自己要他们从管理上“让贤”的想法。但是堂兄和妹夫并不能理解他的想法,反而一口咬定是尹显建自己有私心才出招赶他们走。面对这样的问题,尹显建百口难辩,但是企业的发展却是关键,一刻也不能耽搁。他还是引入了第一批职业经理人。“宁要外人来卡自己人的脖子,整个家族都认为这真是无情无义!”尹显建面对记者苦笑不已。堂兄负气不说,而妹妹更是每天在母亲面前哭诉,说尹显建不顾兄妹情义,当初妹夫一心一意帮助他成就事业,企业壮大了就被驱逐出去了。“结果我一回到家,家人既不理解我,也不理睬我,家族内部随时有冷嘲热讽不时传来”,尹显建苦恼不已,“这些倒还可以咬牙挺住。可是,在企业里,引入的经理人也很不满,他们不断地找我诉苦,因为以往的家族管理模式已经在企业里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内部亲情关系盘根错节,以致于职业经理人的想法无法有效实施,处处受阻。”

“为了做大企业,我变得‘左右不是人’了。”尽管尹显建为了以后的发展,愿意承受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孤独,但作为一个家族眼中的叛逆者,有时候他真想回到当年那种简单快乐的“小木匠”生活中去。

武侠小说上有个“独孤求败”,尹显建今天是“独孤求大”。不大则败,要大,必先孤独,似乎成了很多像尹显建这样在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老总的宿命。

点评:

《财富》杂志曾警告企业家们:“最后的禁忌,不是性,不是酗酒,不是毒品,而是职业压力。”

是的,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每个人都有压力,而企业老板内心承受的压力常常重于泰山,企业越大往往压力也越大,而且他们还要永远扮出一副坚不可摧的模样,让自己尽心,给员工信心,使合作者放心,更要对手“钉心”。

在“家业”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成功的企业家一般都毅然选择了“业”。脑袋里只有一个强烈的概念,怎么能以最快的时间挣到更多的钱,怎么能把钱再变成会滚动的雪球,怎么能把产品变成世人皆知的品牌,如何让股票尽快上市,等等。一个比一个高的目标,使战线大大地延伸了下去,一次又一次地加足马力冲刺拼命……直到一头躺倒时,才猛然发现自己的确太累了,累得再也起不来了。

超越极限,时髦词语。其实能超越的并非极限,只是超越了过去而已。超越的快乐在其中,而尚未超越的痛苦也在其中。

叩问,

情感缺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专家:老板们的这种‘亚健康’心态,还将继续下去,在转型时期体现得更加明显

近年来,各个富豪榜的出现彻底加重了社会对于富豪的窥探心理。对于企业家的事业财富,人们津津乐道;对于企业家的举止传闻,人们评头论足。这正好在企业家们特殊的神经或者脊梁上多加了一个看似温柔的包袱——表面上轻如一地鸡毛,堆积起来却能让人活活窒息。

一个富有的老板,表面上听到了更多的恭维和奉承,看到的也常常是各式各样的迷人笑脸;然而,他虽说猜不全那“笑容”后面的真实到底有多少,在他们的经验里已经被无数次被欺骗的经历洗礼过,这使得他必须谨慎判断别人对自己的真诚程度。“换个角度看,企业家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眼中恐怕也是如此的不可靠。特别是在我们的商业文明尚未完全健康的大环境下,‘富人的钱都不干净’、‘ 第一桶金黑色论’已经成了社会话语,‘仇富’者也坚持‘无商不奸’这一农耕文明的传统观点时,大大小小老板们的这种‘亚健康’心态,还将继续下去,在这个转型时期就体现得更加明显”,社会心理专家,研究员王若腾如是说。

不可否认,拜金主义盛行,财富愈来愈成为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尤其是企业家被肯定或否定的标准。很多老板白手起家,吃大苦,挺大难,经历了多年的拼搏历练,还加上机遇的眷顾垂青,才最终拥有了让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财富数字。但是,当他们功成名就后,身体健康和心理症结却常常成了他们最大的困扰。本刊曾经报道过的香港著名女富豪龚如心,不也间接地被“过劳死”击倒了吗?何况有道是生病好医,心药难寻,也许你可以用金钱来换取最好的医疗保健,但打开心结之门的钥匙,并非就能靠最好的心理医师来提供——人性的特殊程度,正好让它不受制于等价交换这一商业法则。缺失的那种情感,还能翩然回归吗?

 情到深处人孤独 饮尽这杯“商”情孤独
“我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习惯很多人不理解——何必‘贪’到连身心健康都不要?还有什么比命的价值更宝贵,比生的权利更值钱的呢?谁都明白‘人不过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没人能带走一分钱’的道理”,记者的另一位采访对象一连提出了多个“为什么”——看得出,或许有时候连这位企业家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这正好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困惑乃至迷茫,实际也反映出在中国畸变中的后现代商业文明与传统观念的深层矛盾。

“如果按照‘人都是为自己活’的逻辑,应该说财富越多的人越不幸,他们越富有,死的时候越悲哀,因为他们无法带走一分”,一位企业家说得更加直白。

记者无意去比较西方成熟的商业文明与此的优劣异同,只想描述出这种普遍现象:在中国的富人们似乎是功成名就,财源滚滚的时候,他们反倒感觉内心的空乏和孤独;而且,不安全感在这一阶层普遍加深,特有的孤独感正是表征之一。

如果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很多种可能的话,诸如政策、市场竞争、资金链、家庭等,但就这种“毒草”他们自始至终都要背负,而且还不停地咀嚼:一种变色的,越来越浓黑的孤独。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很清楚,自己绝对要避免被他人或自己所摧毁,那要么激流勇退,自甘没落,要么就只有继续迎着各种目光一路前行,一如既往地“做大做强”。用范理的话来说,叫“一旦忙起来,就暂时不操心这些别人眼中‘高处不胜寒’的矫情事了”。 为了自己,他们开始打拼;为了壮大,他们日渐操劳;为了责任,他们只有坚守。范理说:“这么一说起来,好像自己也有种崇高的感觉。”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面对这样的适应了环境的成功者,虽不免有些苍凉和伤感,但是,祝福他们在路上多份好心情,多个真信念,也许更能走好,更能避开那种变色的孤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229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情到深处人孤独 饮尽这杯“商”情孤独》为网友指尖流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