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脱胎过来的今天中国社会,计划经济的残余仍然存在着,并时不时出来作怪社会。今天社会上所形成并且不断加强的各种行政性垄断,就是这种残余势力的反映。这种垄断,使广大民众不能作出自己的自由选择,侵犯了他们的基本权利。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给予民众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的经济体制,正因为此,市场经济才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获得民众心服口服的一致支持。当然,只有那些吃惯了行政垄断好处的既得利益集团中人,才感到市场经济对他们的威胁,从而诅咒它。但是,这种人所获得的好处是建立在大多数人利益受到剥夺的基础上的,是在大多数人的致穷之下使他们致富。中国近年来贫富分化的加剧,就是一个最好的反映。中国的改革,绝不能让计划经济的残余残留下去,否则,改革将无法成功,社会将会倒退到更畸形扭曲的状态中去。――黄焕金】
中国社会正承受行政垄断之苦
时间:2005年09月03日11:06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张承耀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903/n240336242.shtml 在当今经济飞速增长的中国,人们在享受了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一些现象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其中意见比较集中的是关于"国有企业集中"态势的争论。国有企业的个数在集中,国有企业的效益在集中,消费者的投诉也在向少数行业集中……人们在问:国企发展的方向完全正确吗?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需求方的选择,即保证用户或消费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我们的身边,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的穿的不用说,手机不是有各国的品牌吗?汽车不也是有了众多的品牌可供选择了吗?自由选择的极端代表是对《超级女声》的投票,任何人都有被投票权和投票权,所以才吸引了那么多的人参与。
需求方的选择促进了供给方的竞争,企业必须表现出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所谓竞争力主要包括技术、规模、品牌等方面内容,技术保证功能与质量,规模保证成本与价格,品牌征服消费者。在这些之上就是对供应链以及信息、资金、物流、人才等其他短缺要素整合的能力。
竞争力的极致是垄断力,即限制对手进入的能力。任何企业都致力于获得这种垄断地位。垄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垄断,即通过市场竞争,自然而然地向少数企业集中,由于规模、技术等门槛,使得少数企业得到优势地位,从而获得垄断效益。另一种是行政垄断,即以政府的行政力量获得的垄断。
中国社会目前正在承受着种种行政垄断之苦,比如:
股票上市资格是短缺的、需要审批的,于是乎一开始主要给了国有企业;有的总厂制国有企业一夜之间就分割成了一个集团公司和一个股份公司。"一股独大"折磨了十几年,现在要解决股权分置,把国有股的收益权分给小股东就是正确的?收益权与支配权同一价格吗?真是荒谬之极。
土地是政府垄断的、稀缺的资源,政府推出经济适用房,实际上是确定了价格的双轨制,使得这些商品房的居住价值让位于投资价值。其结果,一些开发商发了财,一些有钱的人赚了钱,而真正需要住进去的人却饱受排号的煎熬。
小汽车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是一些马路却是不能随便上的。这就是在中国特有的"限小"的问题。如果说要保证启动速度,可以查一查其技术指标(本来城市道路也不可能都成为了F1赛道);如果说环保,也有专门的标准管着;如果考虑节约能源,应该限制大排量的,等等。说穿了,就是一些车限制了另一些车,一些人限制了另一些人。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不允许有多种出租车可供选择?
为什么有线电视一次性涨价50%?
为什么中国移动永远要收每月50元租费?而且长期双向收费?
为什么有人感到政府采购把"小腐败"变成了"大腐败"?
为什么广东矿难的矿井不允许普通老百姓参股?
等等,等等。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计划经济靠指令,无选择地、强制性消费。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既定目标,但是,对于其内涵却各有各的理解。实际上,从官员计划经济"滑向"行政垄断经济也是自然的过程。于是,在这样一个"大旗"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怪胎":看上去道貌岸然的君子,却干着拦路抢劫的事情。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没有打垮中国,如今美国的沃尔玛也不能打垮中国。君不自侮,谁能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