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制度理论另辟蹊径,引入交易费用的思想,成功地回答了什么是企业的性质、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究竞是什么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但由于现代企业理论的特殊理论视角,他们没有将劳动分工与企业组织效率联系在一起。因此,现代企业理论没有建立起企业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最早将斯密劳动分工思想动态化的是英国经济学家杨格。1928年,杨格在就任皇家经济学会主席时,发表的一篇题为《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的经典性文献中敏感地意识到:如果把分工从经济学中消除掉,就不能完整地理解经济活动,特别是不能完整地解释经济增长的动态特征。杨格在这篇文章中认为:1)生产率与劳动分工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规模经济是这个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卷入市场的产品和种类增加,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新企业的出现,生产率的提高,市场扩大,收入的增加,人均资本的增加等,都是劳动分工加深的若干侧面。因此,这种劳动分工演进的过程是内生的均衡移动而不是静态的均衡。2)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分工的演进。技术进步是经济组织结构演进的结果。外行与内行的生产率差别不仅是专业化的条件,同样也是分工发展的结果。3)劳动分工的最大特点是迂回生产方式(The Roundabout Production Methool)。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初始生产要素和最终消费之间插入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工具、半成品和知识的专业化生产部门,使分工越来越精细。4)分工中所有的人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也就是说需求和供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如果离开了劳动分工来谈市场供求,就会得出非常片面的观点。
受科斯和杨格上述思想的影响,华裔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杨小凯等人,近年提出了把交易费用与分工演进结合在一起的数学模型(1993)。这个模型试图将劳动分工的“规模收益递增”与“协调分工的成本(交易成本)”纳入经济增的内生变量来研究。他假定在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两种产品:服装和生产服装过程中的管理知识。再假定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会发生冲突。这时对服装的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给自足,自己生产管理知识,然后用这些管理知识作为中间产品来生产最终消费的服装;二是组织劳动分工,一部份人专门生产管理知识,另一部份人专门用管理知识来生产服装。两种方式相较,前者没有交易费用,但由于专业化不能充分利用,因此效益极低。后者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但却需依赖于两类专家之间的交换,而这种交换显然会带来交易成本。一般后一种情况下组织劳动分工的办法也有三种:一是管理专家将自己的管理知识作为咨询出售给生产服装的人,以换取他们需要的服装;二是生产服装的专家开厂,雇佣管理专家的劳动,并令他们在厂内生产管理知识;三是生产管理知识的专家开厂,雇佣能生产服装的人,并令他们在工厂内生产服装。杨小凯等人认为:第一种方式意味着出现两个产品市场,即一个是管理知识市场,另一个是服装市场。分工的双方用产品换产品,所以不存在企业。后两种组织分工的方式,虽然都产生了企业和劳动市场,但它们有不同的产权结构安排。第二种方式让服装生产者当老板,第三种方式让管理专家当老板。如果管理知识的质量和数量不可测量,而生产服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一眼就能看出,那么第三种产权结构的效率比第一、二种都高。[1]所以,企业作为一种巧妙的交易方式,就在于在把一些交易费用极高的活动卷入分工的过程中,却相对可以避免对这类活动进行直接定价和直接交易。杨小凯把他的这套理论称为:“间接定价理论”。在他看来,分工的深化增加了用于协调分工的交易成本。因此分工虽然收益递增,但要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分工的深化需要改变交易机制的效率,从而把制度进步与劳动和管理分工连接了起来。
上面,我们大体对近年来经济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现代企业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必要的疏理。不言而喻,无论是科斯的企业替代市场的思想,还是杨格、杨小凯等人关于分工内生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都是研究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性质及其演变趋势,以及理解企业购并的重要基础性思想资源。但是,由于这些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末能脱离分工是企业出现的必要条件,所以仅就分工与市场的关系来看,它们又有可能形成经济不发达地区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改革的意识障碍。
[1]杨小凯认为:劳动分工有三种,一是基于比较利益的劳动分工;二是基于规模经济的劳动分工;三是基于专业化经济的劳动分工。比较利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于专业化经济分工的发展,而规模经济是相对企业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