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哲学家、政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洛克,其经济思想必然打上其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思想的烙印。在一定意义上,其经济思想不过是其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思想的延伸和拓展。
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罗素将认识论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按照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认识存在于人自身,通过启示、推理、教育而显现出来。培根以来的经验主义则认为,认识来自经验,经验来自感觉。洛克是这一学说的完成者。洛克被称为“英国经验主义之父”。在继承培根和霍布斯经验主义基础上,洛克提出认识产生的“白纸说”或“白板说”。在洛克看来,人的思维本是一张白纸,不存在天赋的理性或知识。人通过感觉而形成经验,通过经验而形成知识,从而填充了白纸。他说:“我们且设想心灵比如说是白纸,没有一切文字、不代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这些东西呢?人的忙碌而广大无际的想象力几乎以无穷的样式在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从何处得来的?它从哪里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和知识?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①
从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是可以推导出经济上的个人主义的,因为认识来自经验,经验来自感觉,而感觉具有主观性,因此需要尊重个人的选择。洛克实际上具有自由主义的理念,但他没有将这一推理进行下去,完成这一推理的是曼德维尔。
政治理念上的自然主义——社会契约论。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直接来源于霍布斯,但洛克做了重大的修正,使之适应于资产阶级政治实践的需要。洛克认为,最初的自然状态并非如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而是一种人人平等自由的状态,人人享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自然状态的缺陷是,在资源有限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缺乏对权利的规范,缺乏对利益冲突的第三方仲裁,人人成为仲裁者,根据个人的判断进行仲裁和执行惩罚。这样造成自然状态的不稳定和不方便。也就是说,自然状态的缺陷仅在于其不方便。当公民们认识到,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会更安全,在存在法律和政府的社会中,公民的个人权利尤其是财产权利,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保障,于是,人们自愿订立契约,让渡裁判权,形成公共权力,将其交给第三方,这样就产生了政府。人类于是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
洛克的社会契约的结果显然不同于霍布斯。霍布斯认为,从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在自然状态下享有的一切权力。利维坦通过契约而得到一切权力。所以,霍布斯理想的政府是一个专制的政府,一个绝对的、无限的政府。洛克则认为,人们为进入文明社会而达成契约,交出的只是自然状态下享有的解释和执行自然法的权力。即契约生效后,个人不再是诉讼的审判者,也不再是惩罚的执行者。人们把司法和执法的权力交给了政府。但是,人们依然保留生存、自由和财产权。在洛克看来,政治权力中的立法权仍然是属于人民的,赋予政府的仅仅司法和执法权。可见,洛克的政府是一个民主的政府,一个相对的、有限的政府。政府的有限性表现在,政府的存在和其权威在于必须保障人的生存、自由和财产权。或者说,在洛克看来,政府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是保障个人独立自主的工具。假如政府不能为这个目标服务,即当人民发现他们的天赋权力生存、自由、财产没有得到最高权威的尊重时,人民就有权废除原来的契约。
心理学上的享乐主义。享乐主义或苦乐主义是现代经济学的心理学基础。“经济人”假设在一定意义上是苦乐主义哲学的一种应用。苦乐主义主张人的行为动机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现代经济学一般把边沁作为苦乐主义的创始人(边沁认为,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是人的基本追求,而个人是自己快乐和痛苦的最好的评判者,由此导向自由主义。并由此得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但是,边沁的苦乐主义观念直接来源于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洛克说“快乐和痛苦,以及产生它们的那些善和恶,都是转动我们情感的链条。……一种事物在我们现在享受它时,如果能产生出愉快底观念来,则它不在时,亦可以引起一种不安来。这种不安之感就是所谓欲望;因此,欲望之大或小就看不安之感或强或弱而定。……不安之感纵不是人类勤劳和行为底唯一刺激,亦可以说是它们底主要刺激。”①在洛克看来,人类的行为目的是追求幸福,而幸福意味着欲望的满足,而欲望的满足在于对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避免。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决定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① 约翰·洛克:《人类理智论》第二卷第一章第二节,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引书馆,1976年版,P140
①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P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