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名义上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但其实际上的贸易逆差要小得多。主题是因为:一是大量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内部发生的交易难以准确反映美国贸易状况;二是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扩大了贸易逆差;三是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的出现改变了贸易差额的内涵,通过缩小美国的出口数据扩大了贸易逆差。由此出发,我们认为,贸易逆差影响经济增长的是经济福利,美国名义上的巨额贸易逆差增加了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正确看待贸易差额,避免走入经济发展误区。
关键词:美国经济 贸易逆差 名义逆差 实际逆差 经济福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关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实际数据及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争议。本文试图从贸易差额对经济福利的影响视角,从多个层面探讨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真实内涵。
一、 美国持续扩大的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
从1971年开始,美国结束了83年的外贸顺差局面,除1973、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由此进入长期巨额的逆差时期。1980年以来,按官方公布的数据,平均每年有10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逆差。1981-1987年和1991-2000年为两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两个阶段分别增长了543%和498%。1987-1991年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这并未影响扩大的总趋势,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呈现出扩大态势,1999年贸易逆差高达3389亿美元,较上年增幅53.7%,占GDP的3.6%,较1990年增长了3倍,创造了历史新纪录;2000年贸易逆差369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表1)。2001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负增长,在连续11次调低利率之后,美国经济复苏,美国贸易逆差也开始扩大,商品与服务逆差预计2003年将超过4500亿美元。
表1 美国贸易逆差一览表(按国际收支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1971-1996年数据转引自赵涛:《“美元利益”支撑美国经济高增长》,《理论前沿》2000年5期,15-16页。1997年以后数据引自:IMF,《世界经济展望》,2000年9月,其中2000-2003年数据系笔者根据《中国证券报》有关资料整理,*为修正后的预测数。
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亦与贸易逆差同步出现。1999年,其经常赤字达3400亿美元,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4446亿美元,占GDP的4.6%,2001年美国经常帐赤字为4174亿美元,虽然比上有所下降,但经济学家预计,经济复苏将使美国经常赤字扩大至4500-5000亿美元[1]。与巨额贸易逆差与经常赤字伴随出现的是,美国经济增长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1991年4月-2000年10月,美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保持112个月,经历了有史以来经济增长最长的时期(参见表2),从1992-2000年,年均GDP增长率将达3.7%。2000年10月以来,美国经济出现调整,但200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6.1%,一度显示了其强劲的恢复势头[2],而失业率由1996年的5.5%降至1999年的4.1%。通胀率则甚至于实现了“零通胀”,1991年3月-1995年平均为2.98%, 1996年为2.6%,1997年为3.2%,1998年下降到1.6%,1999年为1.9%[3]。
表2 1990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及GDP增长率、通胀率与失业率一览表 单位:10亿美元 %
资料来源:1)美国经济项目赤字来源于IMF,《世界经济展望》,1999年9月,1999年数据摘自《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4期第36页。*通胀率已扣除能源价格上涨因素;** 美国商务部2002年7月31日的报告大大调低了200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先估计的1.2%调到0.3%。
根据凯恩斯(J.M.Keynes)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顺差越大,对本国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大,解决失业和危机问题的作用越大,逆差越大,伴随出现的往往是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为迎合来自左翼势力的批评,几乎将所有经济问题都归咎于国外市场不开放和贸易逆差。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90年代的经济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伴随出现,显然有违传统贸易理论。由此出发,对美国贸易名义逆差与实际逆差的争议也就大量出现了。
二、 对美国的实际贸易逆差大有争议
我们通常所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仅是一国进出口额的简单数量对比,只能反映名义顺(逆)差的大小,而一国从对外贸易中所获得的真正的优惠是通过实际顺(逆)差来反映的。实际顺(逆)差是指一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中,其出口品附加值和进口品附加值的对比。如出口品的附加值大于进口品的附加值,为实际顺差,反之,则为实际逆差。可见实际顺差即获得了较多的附加值,或称福利的增加,相反,实际的逆差即福利的减少。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不论是从贸易差额对福利的影响,还是从实际的数据来看,均有较大的争议。
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经济学家对美国贸易逆差状况表示怀疑,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朱利叶斯对美国1986年贸易状况的统计,如果在美国的贸易收支统计中加上其海外子公司在当地的净销售额,同时减去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转移支付以避免重复计算,那么该年美国将从1400多亿美元的逆差变为570亿美元的顺差。以此类推,考虑到美国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则今天的美国可能就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逆差国,而是少数几个顺差国之一。
中国学者杨帆(2001)认为,美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跨国公司最多,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约60%在当地销售,20%返销美国。按原产地规则统计,美国外贸逆差确实在扩大,但如加上跨国公司海外收益,美国从未出现过大量外贸逆差。陈宝森(2001)亦认为美国贸易逆差远没有公布的数据这么巨大。
美国是高消费国家,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在75%以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需要大量进口自然资源[4]、原材料、消费品和其它制造业产品,如每年消费了世界市场26%的原油,23%的原煤,25%的铁矿石和26%的精铝。由于“国际剪刀差”[5]的存在,这一部分进口增加了美国的福利。J.Morisset(1997)估计,原材料出口国每年损失的外汇收益达1000亿美元之巨。克鲁格曼(Krugman,1994)谴责政治家过于关注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他指出国家福利与贸易余额(他认为贸易余额是国际竞争力的同义词)几乎没什么关系。麦金农等(1999)也认为如此。我国学者左柏云(1999)认为,由于亚洲货币贬值,美国97、98年两年间从亚洲进口商品中得到的好处有1937亿美元,相当于其1998年GDP的2.6%。
在美国国内,通常认为,每出现1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就相当于损失2000个就业机会。按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1998年对中国逆差达570亿美元,相当于损失就业机会114万个。但实际情况却是,伴随着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1995-2000年,美国的失业率不断下降。
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得廉价商品的国际市场,巨额贸易逆差,减轻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刘建江,2002),同时,通过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保持较低失业率做出了贡献(刘建江,2001)。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曾发表一份报告,称目前美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是历史上最高的。报告认为,美国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超过其它主要发达国家,包括比日本和德国分别高出27%和41%,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广泛地参与了国际贸易。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认为,当其它国家和美国一起降低关税时,美国获得的利益最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也承认,美国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中“获得的收益最大”。
在美国进口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美国出口亦大幅度增长。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8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48年关贸总协定正式生效时增加了31.5倍,而这一期间美国的出口增加了61倍以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统计则显示,从1990-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的20%功于出口的增加[6]。
可见,不管是从贸易逆差的实际数据,还是从贸易差额对经济的影响来看,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正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质疑。
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美国贸易逆差的真实性下降
1.大量在跨国公司内部发生的贸易差额无法真实反映美国贸易地位与贸易状况。
从事美国进出口贸易的既有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也有外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已达6.3万家,共有子公司70万家,1999年的销售额高达14万亿美元,几乎是世界出口总额的2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按照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商品贸易构成,在美国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产品转移占了美国总进出口额的1/3。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不断膨胀,10年前,美实行全球经营的企业仅占全美企业总数的20%,而当前这一比重已超过60%。美1997年《商业周刊》曾统计,在45家年营业额在30亿美元以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其营业额中来自国外的部分都在40%以上,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等著名大公司,半数以上的利润来自国外。在美《商业周刊》以市场价值指标推出的“全球1000”家公司中,1988-1999年,美公司所占比重由三分天下到占总数的近一半,由345家上升到494家;日本公司则由三分天下下降到占总数的13%。其中,在前100家公司中,美国公司1999年达62家,在顶尖的前10名中,美国公司占8家。根据美国2001年6月《商业周刊》公布的世界最大100家公司的排名,世界股票价值最大的前7名和第10名公司都是美国公司。
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形成了全球化的经营网络,如IBM的计算机70%以上的零部件在日本和新加坡生产,美国轿车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应,半导体行业80%以上的组装工作在国外完成,波音飞机28%的零部件到国外加工生产。在这种背景下,以原产地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无法完全反映资本和货物的流动与分配,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利益的得失,更无法真实反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当然,也有外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据美国“国际投资组织”统计,国外跨国公司美国子公司1997年用于厂房和设备的投资达1008亿美元,创造的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3%,出口占美国商品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但相对于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额度相比,这一数字要小得多。
由于统计环节上的困难和统计资料的滞后,要得到这些指标的精确数字是不容易的。这里所反映的只是象美国这样的跨国公司遍及全球的国家,其贸易差额与贸易地位的一个分析视角。
2.传统统计方法难以反映贸易差额的准确性,从数据上扩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
遵循上面的分析思路出发,按照传统的以原产地为标准的贸易统计,一国外贸顺差可能源自于外国在本国的子公司的大量出口,外贸逆差也可能源自本国在外国子公司的返销。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外大量投资建立子公司,如耐克公司在中国子公司生产的运动鞋90%以上返销美国市场,所赚外汇流回美国,而在美外贸统计中,却视为中方对美出口,由此造成的贸易差额记为美中贸易逆差。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装配贸易,一旦出口到美国,也被计为美方进口。如果排除这一部分,美国逆差额亦将大幅度减少。即便如此,如果从利润角度考虑返销问题,情况进一步变化了。因为美国把大量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加工,然后返销到美国,加工国只收取了一些微薄的加工费,而美国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则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另一方面,从统计上来看,陈宝森(2001)认为,美国贸易逆差计算的水分亦不容忽视。据统计,单是1994-1998年以来,美国跨国公司所属的海外子公司创造了1.5万亿美元的生产销售,但并未包括在美国的出口统计数字中[7]。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由于美国的出口统计不精确,每年有10%的出口商品没有向商务部报告。由于出口的低估,加上商务部对进口的审计做得较好,致使政府统计的外贸逆差过高。如果把所有的出口都计算在内,1998年美国的外贸逆差较政府统计的数据要少630亿美元。
3.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的出现改变了贸易差额的内涵,缩小了美国的出口数据。
首先来看电子商务,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70亿美元,并将以倍增速度发展,到2010年将占世界贸易的1/3。作为知识经济的领头人——美国占有绝对份额。
其次来看网络贸易。所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因特网、万维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此外,还有实物产品交易,一般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则在具体地点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迅速,1997年网上交易额达15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130多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170亿美元,超过1/3。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将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8]。以Microsoft公司为例,其向全界销售了近千亿美元软件产品,它不是以传统货物商品出口方式,在美国生产光盘,贴上标签之后再在世界各地销售,而是在销售地生产,将销售收入送回国内或在互联网上发售产品,以电子方式收取货款。而传统的国际收支则不计入美国出口贸易额,显然难以全面反映出来。
此外,美国对服务贸易的低估,以及走私,毒品,军火交易等非法交易活动,也使官方的统计数据难免失真。
以中美贸易为例:1997年中方统计顺差163.97亿美元,美方统计逆差493亿美元,相差329.07亿美元;1998年美中贸易美方统计逆差近570亿美元,中方统计顺差仅210亿美元,相差近360亿。有学者对此进行重新估算之后认为,1998年美中贸易美方赤字仅369亿美元,如果把劳务贸易估算在内,则美方赤字仅350亿美元(冯国钊等,1999),美高估220亿美元。
四、结论与启示
由于统计上的困难及资料收集的问题,难以准确预计美国贸易差额的多少,也难以得出美国贸易是盈余还是赤字的结论,但不管从实际贸易差额的数据来看,还是从贸易差额对福利的影响来看,美国的贸易逆差远没有所公布的那么巨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没这么严重。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经济福利而不是名义顺(逆)差。
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只有产生利润,才能形成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推动社会总资本的增值,才会有乘数扩大国家市场的容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美国无疑是逆差大国,但从利润与经济福利角度分析,结果可能是另一种景象。因为其一,美出口的多为高科技及垄断性产品,利润丰厚;二是美跨国公司采取本土化战略,通过内部贸易、转移价格,在东道国获取巨额利润,而让东道国承担巨额顺差的恶名;三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缺乏销售网络,被美国销售方赚取利润;其四,东道国所谓的“加工与装配贸易”,附加值水平低,从利润方面考虑,绝大部分归美国所有。美国贸易逆差中跨国公司母公司从子公司的进口部分,其所获得的资本回报并不完全由东道国所获得;其五,贸易顺差国花费高昂代价获取的美元又以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重新回流到美国,相当于其他国家给予美国的贴息贷款。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出口品,多为原材料、燃料、初级加工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偏低,虽然数量上为本国赢得了顺差,但因产品附加值太低,全球性的出口竞争甚至使他们陷入“出口贫困增长”的境地。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对这些出口国而言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外流,是一种福利的损失。对美国而言,虽然在数量上是本国逆差,实际是一种资源的流入,再由于美元的独特地位,美国用自己的美元换到了商品,获得了巨额的“铸币税”,是一种福利的增加。
所以美国名义上的逆差,实质上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有限。相反,很多名义上的顺差之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附加值太低,从福利水平来衡量,国际贸易可能是实际上的逆差。
2.美名义贸易逆差的扩大,将增加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由于决策者关注的是名义上的逆差,因此,巨额逆差可能成为影响未来美国对外战略的不确定因素,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时抬头就是典型的体现。自1993年国会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来,由于反对自由贸易的国会议员和其他人士的阻挠,大多数重大的贸易协议都无法在国会获得通过,其中包括授予总统“贸易促进权”的提议。美国的一些利益集团指责美国签署的NAFTA是出卖美国劳动者的利益,指责美国与墨西哥的贸易协定使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失业。美国至今仍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出口设置种种障碍,对钢铁等行业也依然实行贸易保护。
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逆差并不能说明美国开放了市场,而其他国家实行了保护主义。不过,决策者却非常关注双边贸易逆差的数字,认为这种扩大的贸易逆差一方面通过影响市场信心影响美元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使美国不得不以背负巨额外债为代价,来支撑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顺差国往往遭到报复。另一方面,决策者往往认为贸易逆差是一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标志,将倾向于采取削减逆差的措施,甚至放弃强势美元政策。由于近期美国经济又出现下滑势头,且股市步入熊市,全球油价上升,专家认为美国经济的前景不明朗,加之国内受股市负财富效应的托累,美国政府极有可能在贸易政策上出现重大转变,进一步挑起贸易争端,并且将可能点燃国际贸易磨擦的导火线,2002年美国频频挑起的贸易争端反映了这一发展态势。这将影响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3.发展中国家应正确看待贸易差额,避免走入经济发展的误区。
由以上分析可见,名义贸易差额对经济的影响有限,关键是贸易结构与福利的大小。对此,顺差国家应充分重视。以我国为例,长期以来,总是满足于所谓的“双顺差”,外汇储备量也因此而不断增长,却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斯蒂格利茨陷阱”--我国花费高昂的代价促进出口以获取外汇,却以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低价再流入美国,目前拥有的美国债券700多亿美元。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使我国企业及地方政府满足于低水平的出口,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极为不利,福利的流出加大;二是外汇储备风险越来越大(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530亿美元);三是我国外贸乃至经济发展对美依赖性加强,长久以往,美国经济衰退,或者某些意外事件的出现,将使美国对我的制约性加强。
从历史经验来看,日本1971-1985年中,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经济衰退。麦金农等(1999)认为,正是美日两国紧张的贸易关系导致美国向日本施压,造成日本经济1985年之后陷入了令人头疼的通货紧缩,造成两次大规模的经济衰退。90年代后期,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盈余迅速增加,一些美国官员已经把中国大规模的贸易盈余与“不公平”的贸易做法联系在一起。如果势态继续发展,我们可能一如多年之前的日本一样,在美国的高压下,出现“人民币升值”综合症。
有鉴于此,在对待贸易差额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一定要改变观念,不要盲目追求贸易顺差,应努力改变过去粗放式经营的状态,改变低价格、低附加值出口的状况(这一做法往往遭受反倾销投诉),集中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此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同时,在注重发展外需的同时,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扩大内需。
注释:
[1] 殷小茵:焦点分析:强势美元背后的隐忧(N),华鼎财经, 2002-3-18。
其中,摩根士丹利的预计是,到2003年,美国的经常赤字将占GDP的6%,大约6600亿美元。
[2] 当然,2002年2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势头下滑,仅增长1.1%,而且股市一度跌至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示出美国经济的调整态势。
[3] 关于美国经济中贸易逆差对低通胀的作用,参见拙作:美国经济中低通胀的原因及其启示(J),长沙电力学院学院,2002(3):52-57。
[4] 如1998年,受进口数量增加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燃料类产品逆差几乎占总逆差的一半。
[5] 是指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异。
[6] 参见:报告显示美国从国际贸易体系中获得巨大利益(N).新华网,2001-11-07.
[7] 转引自:杨光铮.由贸易逆差看美国国际竞争力.经济学消息报,1999-04-16.
[8] 参考:肖光恩.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1(8):46-50.
参考文献:
刘建江.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产业结构调整、低失业率互动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1(4): 72-75.
杨帆.美国经济大调整(J).投资与证券,2001(11):4-10.
陈宝森:当代美国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左伯云.美国在新兴工业国家金融危机中的得与失(J).亚太经济,1999(6):22-24.
刘建江. 美国经济中低通胀的原因及其启示(J),长沙电力学院学院,2002(3):52-57。
[美]罗纳德.麦金农,[日]大野健一.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M).王信、曹莉译.沪.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
[美]冯国钊、刘遵义.对美中贸易平衡的新估算(J).国际经济评论,1999(5-6):10-20.
刘建江.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全球化视角(N). “新时代亚洲经济合作: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国际研讨会(北京大学),2002-05-27-29.
刘建江、刘怀德. 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案例(J).世界经济,2000(6):22-30.
刘建江.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风险(J).商业研究,2001(6):130-133.
Jacques Morisset,“Unfair Trade:Empirical Evidence in World Commodity Markets over the Past 25 Years”,April,1997.
Krugman,1994.“Competitiveness:A Dangerous Obsession,”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此文完成于2002年初,此处未作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