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我国财政管理已进入以支出管理为重点的新阶段。进行财政支出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起“规范、安全、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财政支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活动,其重要问题是解决支出的效率问题。而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种种效率不高问题。一些部门和单位往往注重财政资金的取得,却忽视其使用效果,从而导致财政资金分配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结果造成支出结构和规模不合理,重复建设、损失浪费严重,致使有限的财力不能切实发挥作用。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政府理财观念的转变
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重收轻支的现象,政府官员也往往追求财政收入的增加,将其作为提高政绩的一个重要筹码,而往往忽视和轻视支出的效益,忽视支出分配的公平性,有的地方政府没有遵循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将公共财政收入运用于某些不需要的公共支出或者用于过量的形象过程,这造成了公共财政收入的浪费,挤占了其他公共产品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公共财政支出分配效益和公平的最大利用。
今后,应该改变目前重收轻支的观念,重收与重支并举,重收就是加强对公共收入的征收和管理,将发展经济增加公共收入作为政府财政的一个目标;重支就是重视支出的合理分配和资金的有效使用,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也作为政府财政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转换政府角色,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按照公共财政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又包括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社会产品,应该而且只能由政府财政资金提供,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应该由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社会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斥性,从理论上说可以由政府财政提供,也可以由私人市场提供。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宏观绩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政府涉足于一些私人产品范围,部分财政资金用于提供本应由市场提供的私人产品,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政府职能范围的不规范严重制约了财政支出绩效水平的提高。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必须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规范政府行为,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政府财政资金用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而将私人产品的提供交给市场,但是对于一些战略性和部分具有带动效应的产品的提供,财政资金应该予以支持。考虑到我国公共产品需求旺盛而财政资金却相对不足的困境,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采用多种融资方式,除了财政资金支持外,可以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投资经营,政府进行监督,这样可以增加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规范地方财政支出行为
财政支出绩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不规范,其中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职责不明确。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公共支出范围的划分是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政府间财政收入以及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水平和效率、以及地区间财政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宏观经济稳定,还关系到公共支出管理是否有效的问题。如果政府间公共支出划分合理、公平,将有助于各级政府理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而能更好的管理公共支出,提高公共支出的效果。
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才在严重的不对称,地方政府事权明显大于财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划分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政支出效益的低下。今后,应该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受益原则、行动原则和效率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职责,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今后应该规范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行为,避免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过度竞争,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公共产品需求的差异性合理安排财政资金,而不是盲目的攀比。
四、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我国的财政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应该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一套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尤其要重视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审,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审,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对建设项目进行财务、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全方位评价。
五、加强对财政支出的设计
目前,我国许多部门的财政支出缺乏设计,财政支出安排与发展战略不匹配、不衔接。既表现在部门预算与部门发展战略方面,也表现在财政预算与国家发展战略方面;既表现在时间跨度上,也表现在预算程序上。目前一些部门虽然也制定了本部门若干年的工作规划,但一年一编的部门预算缺乏前瞻性,不能充分反映预算安排与发展规划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预算与规划成为“两张皮”。预算安排缺少方向,发展规划缺乏规范,本来是用来办事的钱,结果却养了一堆机构和人员。
各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支出的设计,真正将部门发展战略和财政支出安排有机结合起来,对财政资金的安排要与本部门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各部门应该有跨时期的部门财政支出设计安排,要有科学的决策作保障,有完善的考评制度作监控,在支出设计安排下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对于资金需要量较大的,要分清轻重缓急,做好跨年度的衔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计划性、高效性、规范性。
六、强化财政支出的奖励、引导功能
随着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如何发挥支付过程中的政策传导功能已成为提高支出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在专项支出的安排上。现在的专项支出主要是根据被转移对象的困难程度来考虑,其性质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差不多,具有较强的弥补财力的色彩,看不出主观努力程度和发展战略方面的内容。可考虑在考核中加入对被转移对象主观努力效果的评价,使专项支出具有一定的激励因素,以引导其对资金使用效果的注重,并建立相应的规范机制规范政府的转移支付。
七、继续推进预算管理改革
我国目前已经实行了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和部门预算,但是财政支出的随意性依然存在,而且编制预算并没有突出支出的使用效益,并没有从支出绩效角度来编制预算,从而造成了财政资金浪费现象依然严重,而且缺乏法律制度,预算约束软化,支出管理漏洞较多。
1、继续推进零基预算,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推行绩效预算。
2、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编制预算不仅要编制总量预算还要相应编制具体的支出项目预算,包括具体的支出项目、支出金额及项目期限。
3、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从本质上讲预算是关于所有财政收支的计划,但目前在我国存在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浪费和管理的困难以及腐败的滋生。
4、加快预算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使预算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强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化支出管理。
5、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对预算资金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
6、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责任机制,制定财政支出责任法案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政府支出绩效管理体系,并制定了财政支出责任法案,责任到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地下的一个原因是支出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责任意识差,对财政资金的使用重视不够。
财政支出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社会成员所缴纳的税收,作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者身份的政府部门要对纳税人负责,向纳税人提供成本低而效益高的社会公共产品。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靠财政分配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任何一方面或一个环节忽视财政支出效益,都会造成财政支出整体效益的降低。因此必须建立财政支出效益的责任机制,使财政支出分配的各个方面,都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承担完全的责任。财政支出效益责任制度是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效益责任的考核和奖惩制度体系。
研究并制定财政支出责任法案,将支出责任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提高政府部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李炜,《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人民日报》,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