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10月1日,中秋与国庆重合,可谓“重庆”,然而,涪陵制药厂(太极集团前身)非但发不出月饼,连企业都快倒闭了。当每个职工只能拿到一个多一点的麻饼时,白礼西这个大学毕业才两年的副厂长开始和职工一起哭泣。20世纪80年代中期,连续三年亏损,工人们困窘到靠淘洗中药材挣加工费糊口的地步。工厂最困难的时候,白礼西没有离开,而是去武汉学习制作汽水,然后带着工人们上街叫卖一种名为“乌梅山楂水”的自制汽水为职工发放工资。 企业史大师小艾尔弗雷德?杜邦?钱德勒根据对美国大型企业的考察提出这样的观点:“当市场不稳定的时候,企业会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联合;当市场较稳定时,如果市场的效率提高,企业会倾向于剥离非核心业务。”当下中国医药市场可谓乱象丛生,大江奔流,泥沙俱下。在自主研发能力缺失(与国外制药企业相比较)的前提下,只能在经营有效性上进行残酷的竞争。这个市场相当的不稳定。从生存的角度来说,生产中药起家的太极集团的扩张便无可厚非,白礼西先后吃掉大型国企西南制药从而进入西药领域,接着将百年老店“桐君阁”(药品物流和零售企业)收归帐下,完成了白礼西在医药行业从制造到终端销售的纵向一体化。“最重要的是我们所收购的资源都集中在医药行业内,其可控性很强。”白礼西认为,经过整合后,太极集团形成了国内最为完善的医药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可以保证太极集团在中国制药企业技术上处于劣势的大环境下生存下去。对于困扰中国制药企业的最终问题—人才问题,白礼西显然做得比其他企业出色。做央视广告标王、上市、并购,白礼西的一系列举措完成了太极集团迈向世界级制药企业的基本物质积累,而最终能否走向世界,靠的还是人才的力量。而人才无非分为三种—营销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白礼西的“全员营销”闻名全国,在大多县级以上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有些触角已涉及乡村),拥有营销员工三千多人。太极的销售能力连在中国的不少跨国药企都很眼热,一度传出与太极合作的意向。“全员营销”之所以能够执行下去,得益于白礼西对人才的重视,“我选用人才有个原则,就是从不论资排辈。”白礼西说。营销人员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考取后学费由太极集团报销。他开放性的人才观可能来自于自身二十多岁担任厂长的经历。企业内部的发展瓶颈,白礼西认为是管理人才的缺乏,他坦承首先要解决管理问题。太极集团最近停止扩张,外界分析认为是太极集团资金链出了问题,这恐怕没有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对于白礼西来说,扩张的目的—纵向一体化已经达到,接下来应该是通过管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白礼西的话说:“要彻底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白礼西甚至还硬性规定: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必须读完国家普通高校的MBA课程。为此,白礼西创造了“轮岗制”,企业用人实行两套“班子”。其中一套班子在岗“征战”,另一套班子待岗“休养”—做调研、到大学深造或者出国考察,三五年后再“轮岗”。太极集团的员工,无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一个提升能力和职位的“盼头”。研发人才对于制药这个高科技行业可谓至关重要,研发能力低下的中国制药业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至今,无非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失位。德国制药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资金被冻结,厂房成为瓦砾,战后却奇迹般重生,仍旧是行业的领跑者。其中原因,无非是德国在医药研发人才上的优势。可以说,制药业和电影业一样,是靠知识产权吃饭的行业。而白礼西在加大中药(中国在西药上无历史积淀和人才优势)人才培养和研发力度的同时,积极寻求与西方握有知识产权的小型制药企业合作,整合各自优势,可谓有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