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我们还依稀的记得去岁末的考试狂潮,英语四六级考试刚刚过去,紧接着就是各种期末,然后又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每年都是如此,而且还有各种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各个档次学校的毕业考试、水平测试等等。由此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考试狂潮”,笔者也是从各种考试中走出来的,而且现在还在紧着考试,就是被“考试”这种现象迷糊着,因此在这里和大家一同反思以下我们的考试。据网上消息,去年英语四六级考试期间,广州、深圳等地的“枪手”北上武汉等地为别人代考,高速公路上奔跑着大量的枪手专车以致于塞车。这种作弊的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了点,但作弊的程度却不容忽视。前一次四级考试时,北京的靠体泄露,成千上万的考生“受益”。有的学校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过关,竟然放低要求,出现种种怪事。泄题、买卖答案、代考、抄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绩差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过关。作弊,从道义上讲,是一种偷盗行为。这种偷盗行为的促成,既有行为者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作为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是过千关,斩万将,读到这份上已经不容易,都希望拿到最后的学位证书,找一份工作。有的过得了考试关,有的自然过不了。过不了的自然就放松自己的道德准绳,牺牲它为代价想非正常的方法过关。这是行为者本身的错误和责任。而社会这个大环境,却也充当着促成作弊的不自觉角色,它将本来用以衡量被测试者能力的考试这种手段、途径,给目的化了,考试仅仅为了考试。就拿考研来说,每年考生花在考试上的钱,零零总总可以达到几个亿。资料投资、培训投资、交通和信息投资……大把大把的钱都花在这上面。如果再加上其他大中小学生在考试上的投资,不下几十个亿,这么大的一笔投入、这么多的“消费”,可以促成国民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按理说,考试可以够得上是一大产业。考试,就是这种测试的“途径”,纯粹的手段,也构成了赚钱的手段,手段成了手段,以产业的形式,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考试成为产业,手段成为目的。围绕考试运作而大发其财的商人,表面上似乎是为社会经济的增长买力,而这种社会行为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损失,包括物力、人力资源的损失,其中,人的浪费和消耗滋味严重。考生,停留在做到题目的曾层面上,得牺牲发展特长与兴趣进而训练创新思维,消耗了人的素质提高的时间,最终导致人的生命的浪费,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蜕化的表现。
![目的与手段 考试不可产业化 手段不可目的化](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5328813300.jpeg)
考试,古往今来,中国与外国,都存在着这么一个事实。他本身并不存在好恶,无所谓对错,而到了我们中国当前这个时代,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成了一种赚钱的产业,这种产业,是以牺牲“为”代价,进而换取一部分经营考试的人的富裕。不管是从节约社会财富、推动文明进步的角度讲,还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成为目的的手段、作为产业的考试,都是不应该的。我们都知道,考试是一种衡量和选拔人才的手段,对于每一个人它都是一次公平的竞争机会。但随着社会财富的分布不均(如有人买得起资料而有人买不起、教学设备与学习资源的城乡地区分布不平衡)和有人对考试这种手段当作目的的利用,考试已经成了一种带有邪恶色彩的社会存在,成了我们人的发展的羁绊,成了我们人类文明的累赘。这都是把考试当作产业来经营、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的恶果。所以,我们应当反思,应当合理的考试,合理的运用考试,切不可将其产业化、目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