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路径的哲学思——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怎样有机结合?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两对重大问题,是世界历史性的难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其辉煌成就,标志着中国在破解这两对重大问题的历程中胜利跨越了一个基础性的阶段;当前深层次体制问题的凸现以及迎接新挑战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发表,表明一个更高历史阶段的开始。社会主义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她在破解由两对重大问题所孵化出来的一个个谜团而向前发展。那么,破解难题的奥秘何在?意义如何?未来怎样?在《决定》发表之际,本文就此作点阐述。

 

一、路径选择的哲学思考

当代中国破解世界历史难题的两把金钥匙,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载着对社会主义两对重大问题的解答,尽管解答的方式各不相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市场化,由经济市场化走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路径的选择包含了对两对难题的辩证理解。其一,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就会指导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二,由现时代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所引发的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究竟能不能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有机结合?这两个问题也是相互关联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这对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实践,答卷的形式是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路线、方针、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第一对问题是根本问题,但第二对问题是回答第一对问题的核心内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不能解决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问题,就等于否定了前一对根本问题的答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又必须从头开始。这就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是非成败的极端重要性——路径的选择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对根本问题的解答。不过,与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种路径选择或者“手段”不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战略目标,如十六大文件所指出,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这是党的纲领的三个层面内容——最高纲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第二层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低纲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或者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辩证统一。这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分阶段实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步骤,是解答有关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一份现实性答卷,一份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可以得到检验的答卷。

 经济路径的哲学思——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是,就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而言,两者又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手段”,是实现现代化因而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代化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路径”。过去十多年的经验说明,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是比计划经济更为快捷的路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运用市场经济,更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驱动器。由此还可以看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障。

 

二、历史难题的坚冰突破

路径选择固然举足轻重,“转型”方式也绝非可有可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选择,经历了很长历史时期的探索。即使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分之一世纪的漫漫历程。1978年开始的十多年是“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直到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的总体目标的基本要求、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细致地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蓝图和具体方案,从此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真正展开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翅膀。概括地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中国基本国情,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社会稳定和改革有序深入进行,从而发展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中国演化经济学”。“渐进式的演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稳定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伴随而来的是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且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方面的严重考验。实践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选择是正确的,是成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为两对重大问题的解答提交了一份正确有效的阶段性答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其辉煌成就,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座历史丰碑,而且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这是因为,关于社会主义的两对重大问题是世界性的历史难题。回顾国外“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一个世纪的坎坷历程,可以看出破解两对世界历史难题的艰辛之一斑。

“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起源于20世纪之初有关社会主义能否合理配置资源的世界性辩论。在市场社会主义绵延百年的历史中,一条基本主线是依其对市场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与这种认识交织在一起的核心问题同样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包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价值观或价值目标等问题的解答。就是说,市场社会主义同样面临着对上述两对重大问题的解答,他们以自己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为价值坐标,以对市场作用认识的深化作为其“发展”的标志,以经济模式的建构表达其对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解答,其发展表现为包含了一系列理论突破的不同历史阶段经济模式的不同特征。在整整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中,市场社会主义经历了计划模拟市场的兰格模式、计划与市场并存决策分散的“分权模式”、“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等发展阶段,实践上还包括20世纪中期以后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实验”。然而,这些艰难的探索和精心的“实验”虽然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资料,其中包括具有重要价值、可资借鉴的经济理论模式,但从其自身的现实性品格来说,则不是在“实验”中以失败而告终,就是在理论上重新走向乌托邦。

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探索,站在诸多巨人的肩膀上,既总结和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又发挥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非凡才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国外“市场社会主义”的超越,是对原东欧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超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展现的勃勃生机,表明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世界性历史难题的坚冰已经突破,为世界范围内成功地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光辉范例。

 

三、迈向新阶段、迎接新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辉煌成就是不容否定的。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政府职能的转换与规范没有到位,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存在很大距离,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就业矛盾突出,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基尼系数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城乡共同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严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形形色色问题的存在和凸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也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构成了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挑战;第二,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能否在市场中成功运作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挑战;第三,政府职能的“失位”(对市场经济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是对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第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拉大是对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这种挑战表明,对有关社会主义两对重大问题的解答进入一个更高更难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现实和世界各国以往改革的经验教训还告诫我们,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妥善解决,改革不仅不能继续深入,原有的成果也会由此葬送。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决定》勾勒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路线图,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任务,也是迎接新挑战、再创新辉煌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从更高的境界回答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和怎样有机结合这一对重大问题。当前,坚持新型科学发展观尤其要把握三个基本点。

第一,坚持新型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五种发展”齐头并进。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清楚表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和所有地区的共同富裕。因此,社会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要求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要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新型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率先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这个问题对于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发展起来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三角”地区尤其重要。《决定》指出:“鼓励东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理解全面发展、平衡协调发展与率先发展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平衡都不是静态的平衡,不是绝对意义的平衡,而是动态的、相对意义的平衡。如果平衡处于静态之中,事物就不能发展。这就启示我们,对于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决不能像过去那样理解为一平二调,捆绑起来走路。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不是等待观望,而应当承担起三重的重要任务:首先,按照“梯度转移理论”的扩散原则,向后进地区传递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经验,积极支持国家构建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其次,继续发扬先行先试的创造精神,利用较为宽松的财政力量加快完善体制建设,尤其是政治体制上的配套改革。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先发展地区应该利用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在某些领域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形成一批专利项目,带领民族工业走向世界,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算真正有资格有能力融入经济全球化。如此看来,先发展地区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就显得更加任重道远。

第三,坚持新型科学发展观必须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尤其是加快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方面的创新,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创新,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成败,而国企改革(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过去,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进行了以所有制结构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尤其表现在: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确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对国有资产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于原苏东国家经济改革模式并获得成功的秘密所在。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当前存在和凸现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因此,必须按照《决定》提出的“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种创新观念,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尽快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立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新机制,完善公司企业治理结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理想模式”,各种经济模式,无论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鲜事物,更是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保持已有的成果,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2644.html

更多阅读

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鲁国尧 鲁国尧

作者简介:鲁国尧,男,江苏泰州人,杭州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浙江 杭州 310036);吴葆勤,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编审,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研究(江苏 南京 210009)。  一 叙理  “

和思慧友《十六字令。夏》 十六字令三首中心思想

和思慧友《十六字令。夏》近来,老衲向网友们讨教诗词,兴趣渐浓,因而对许多吟诗填词高手朋友的大作,难免心仪,便时而命笔涂鸦,斗胆唱和,以期得到提高。今见思慧友佳作《十六字令。夏》,心中盲动,吚呀和之,望思慧友视其老顽童之老天真之作笑纳

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深化改革十大看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看点——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韩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

声明:《经济路径的哲学思——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网友醉酒诉相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