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早已到来,隆冬仍无去意。
怎样“活着”,并且在这样严酷的冬天过的更好些成为众开发日思夜想的话题。
话题一:莫问房地产市场回暖几时?
在全世界缺钱的今天,谈论几时房市回暖似乎有些唐突,似乎不是房地产人能够谈的,似乎还许要一大阵子。美国金融危机扩大,持续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下滑。在这种情形下,温家宝总理多次讲到信心问题。用他的话来说“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贵重,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正如大家所亲见亲历的,我国房地产的确挣扎在经济不景气、政策调控带来的伤痛之中,但再大的痛苦也是暂时的,信心很重要,要有信心。
信心源于国民经济结构,其实就目前而言,支撑房地产业发展的国民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国民经济增长的势头虽然所有放缓,但保持8%的年增长问题不大。尤其是政府于2008年推出的4万亿人民币的救市计划,必然会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促使整个经济回暖。而房地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支撑,只要国民经济继续处于增长势头,房地产业的逐步回暖就是可以预见的。
信心源于旺盛的市场需求,房地产行业发展缓慢,产品开发与销售周期较长,虽然我国房地产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房地产或其他行业而言仍处在“事业上升期”的发展阶段,在我国各行业中还属于个“新兴”行业。截止当下,我国需求市场仍没有得到最大满足。一方面是人口继续增长。2000年后,我国每年的净增人口一直保持在800万人左右。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的城市率大约在45%左右。如果实现70%的城市化率目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至少还可以增长25年左右。三就是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家庭(两代人构成的家庭)已居主导地位(近段济南市场涌现的婚房置业获得良好成效就是如此)。四是,国民收入与素质提高,改善性需求增加。
信心在于一往无前的坚持,其实房地产几时回暖很难“猜”的清楚,但相 信我国开发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开发水平与经济实力都已经上升到了一定水平,只要把握国民经济和房地产业调整的良好契机,抵御隆冬,或者说在隆冬中活的更好是很有希望的。
还是那句话:房地产几时回暖很难“猜”的清楚,因为这部剧是没有导演的,信心比金钱还重要,因为这场痛病没有良药。
话题二:切磋房地产行业如何过冬?
乱世出英雄,也出诸葛孔明。
英雄勇,不乏莽夫。
先拿北京金泰城丽湾说说事。 3月15日丽湾“千八佣点,招美女”的销售人员招聘惹得房圈热议。0.6%-0.8%提成高薪聘用置业顾问,并邀请业界知名媒体主编做评审团这样的做法被广泛的定性为“炒作”。 在当下房地产不景气的时刻,金泰这个开发商如此高调的公开招聘,的确引来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但是,懂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金泰为什么在市场萧条的时刻亮这把让诸多房老板头疼的剑可能就两点:项目推广炒作;通过销售精英的汇聚提升项目竞争力,说白了就是异想天开、一相情愿的想通过自身队伍的“壮大”实现良好的销售业绩。在这样的时刻,此举仅是治标不治本的自欺欺人的莽夫之勇。
高额的人力成本谁来买单?
还是低估了客户们的智商?
难道要孤举房价回暖大旗?
目前的楼市基本情况是房价的下降程度决定一切,这与以前那种只要有房就不愁卖不出去的形势完全不同,那时的销售员好做,只要给房子就能卖出去。现在不同了,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靠宣传、靠忽悠、靠销售技巧,甚至靠美女都不会有多大的作用。
但不管怎样,虽然千八美女等不等于成交率还值得商榷,但至少这帮大哥们真的动了心眼、下了狠心。
孔明智,看似拙招。
眼下,房地产势态不容乐观,如何度日还要从不起眼、老俗套,又看似笨拙,没有技术含量的“择地、定位、资金、价格”四方面来出招。
择地:经济大势不妙,越是不妙越应该眼光独到。当下开发企业拿地可以从核心区向非核心区乃至郊区转向;在全国范围内,可以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向三线城市乃至其他小城市转向。一方面解决了拿地难,再者降低了开发成本,还有就是解决了客群困乏与客群倚仗政策云云观望对峙。
定位: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已经从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了买方市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购房者参与市场的能力与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加上楼市低迷使得购房者持币观望,旺盛的住房需求暂时得到遏制。产品的适市显得很重要。在什么地域、面对什么客户、做什么产品将决定收成。
资金:房地产行业资金趋紧的态势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集中体现。如果2009年房地产遭遇短暂调整,那么资金缺口将达到4925亿元。无论2009年中期调整还是短暂调整,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紧张已成定局。在这种背景下,哪个房企能够融到资,哪个房企就能在“寒流”中活下来。关键是向谁融资。目前比较可行的融资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继续向银行贷款。虽然自2008年初以来,国家对贷款进行规模控制,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国家在2008年底又对贷款放松了控制。如果能够从银行贷到款,房企的资金困境可以得到暂时缓解;二是向民间融资。民间融资的成本虽然很高,但相对于“活下去”的道相比,还是可以承受的;三是向企业内部员工融资。无论融资的成本怎样,只要在房企的可承受能力范围内,即使代价大一些也要去做。
价格:房企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以应对困境,进行降价销售产品是一种正常的营销手段,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也不要过分苛求。从2008年楼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率先进行降价销售的房企大都迅速回笼了资金,增强了应对风险的能力。
宗上云云,其实就是“信心+细腻”。
沉住气,有信心,暖春回来,细腻做,隆冬会过去。
不要老想着用那些“雷”人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