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供求分析的反思:破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纽带之谜



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出并证明这样一个观点:供求分析仅适合对实体经济的分析,而对供求分析的反思则构成了整个虚拟经济的全部内容。整个内容分为三大块:供求分析的例外(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难以存在),指的是网络经济;供求分析作为直接定价,它的对立面就是知识经济的间接定价;而供求分析的前提(消费者-生产者的两分法和两者身份的确定性),正是我们分析虚拟经济的核心即金融资产的关键所在。

一、供求分析的方法论探讨:哲学层面的反思

供求分析方法的逻辑是怎样的呢?我们从标准经济学教材中得出,供求分析方法的核心是要说明“价格是怎么决定的”。对该问题供求分析方法的回答是: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4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似乎是一个答案,但我们如果进一步追问什么是供给或什么是需求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供求分析方法逻辑上的破绽了。众所周知,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在一定的价格消费者能够而且愿意购买产品的数量”。也就是说,需求本身是与价格有关的(供给的概念类似)。那我们就有这样的怀疑:价格是由两个与价格有关的概念决定的,这不等于是说,价格是由价格决定的吗?(至少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怀疑)二、为什么供求分析在网络经济中不能进行?

供求分析的局限之一在于必须存在供给曲线和消费曲线。比如供求理论告诉我们: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在临界点以上)就是厂商的供给曲线。也就是说,厂商的边际成本就是厂商的价格。这一般来讲,是有道理的。但有一种情况我们必须考虑到,如果边际成本很低,几乎等于0,那么价格也几乎等于0吗?那么厂商会白送吗?当然不会全部白送。

网络经济正是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在经济学家看来,网络不仅包括了互联网、软件开发、硬件制造这些新兴产业,而且也包括了电力、航空、电讯技术、广播电视、铁路等传统的生产部门。这些部门供给方面最大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极高的固定成本和极低的边际成本——一旦你为开发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线等投下了高额的固定成本,是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对你的软件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而多制造一块芯片也花费不多。也就是说,生产第一份信息产业的成本非常高,但复制此后产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对供给曲线的存在构成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需求曲线的存在也值得怀疑。需求曲线的存在是以需求定律(价高少买、价低多买)为前提的。但是,网络也好、软件也好,知识产品与信息产品的消费行为也有规模效应:在一定限度内,上网的人越多,

为了更好更深地探讨问题,我们来看看供求分析的本质。

三、供求分析的本质:非人格化的直接市场定价

 对供求分析的反思:破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纽带之谜

在我们看来,供求分析的本质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直接市场定价行为。我们称之为“非人格化”,是相对于“人格化”的讨价还价行为来说。在中国,改革前的讨价还价除大量发生在当时不占主流的农贸市场,更主要的是发生在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在制定和执行计划过程中或在物物交换的单位之间的协作过程中。我们称之为“直接市场定价”,是相对于“间接市场定价”来说。而知识经济的兴起,就是一种“间接市场定价”的兴起。

我们无意对知识经济下一个定义,我们只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知识当然是无价的,但我们必须给它定一个价;我们很难对知识直接定价(或者说,供求分析在此完全不适用,因为我们不能说价高需求就少,也不能根据边际成本去定价),所以我们只能对知识进行间接定价。

如何对知识进行间接定价呢?企业理论的某些观点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在企业的契约理论里,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换句话说,管理者对剩余索取权正体现了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那么,我们对知识的间接定价,简单地说,除了该扣除的、该给其它生产要素的之外,就是知识应该得到的,这就体现了对知识的间接定价。对知识的间接定价,比起仅仅宣称知识是无价的这个口号,更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

在此,我们的分析已经表明,供求分析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下面的分析要更深地探讨这种局限性的根源何在。

四、供求分析在金融资产运用的不合理:前提是买者和卖者的两分法

供求分析的前提是,首先是先入为主地把人们分成两类:消费者和生产者。它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要探讨经济问题,最重要的是讨论价格的决定;而价格的决定,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供给与生产者有关,需求与消费者有关。所以,供求分析首先把人们分成消费者和生产者两大类。

这一般说也是合理的。但我们要问: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身份是确定的吗?一个人去购买一台电风扇,那么他就是消费者,他买这台电风扇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这台电风扇。所以我们说,在一般产品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身份应该是确定的。当然,也有买电风扇不是为了消费它,而是为了去卖它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当作营销或中间商处理。所以,供求分析在此还是能够成立的。

那么我们又问:有没有一种产品,它生产出来后,人们买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卖它呢?当然有,股票就是这样一种产品,而且在中国更是如此。供求分析在此就必须受到怀疑。

为了说明这点,我们先尝试用供求分析来探讨股票价格的决定的勉强之处。

我们先假定股票价格是由供需两种力量决定的。根据供求分析,需求的增加使价格上涨(供给的增加使价格下降)。但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里的矛盾之处:既然人们买股票的唯一目的就是卖它(赚取价差),那么应该是价格上涨,才能使需求增加,而不是需求的增加使价格上涨(在一般的供求分析中,价格上涨,需求是减少的,这样才能达到均衡)。如果价格上涨,使需求增加,而需求的增加又使价格进一步上涨,那么将没有稳定的均衡价格。

事实上,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更为清楚。我们购买股票本来是购买我们自己认为将会上涨的那几种股票,但我们购买股票时会意识到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于是我们购买股票就变成:购买大家认为将会上涨的那几种股票(这就意味着自己认为会不会上涨已经变得不重要)。但我们购买股票时又都会意识到大家都是想购买大家认为将会上涨的那几种股票……这样一直下去而永远没有止境(没有一个稳定的均衡)。

可以看出:没有均衡的根本原因是股票市场上买者与卖者身份的不确定性(随时有可能倒戈),而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买的唯一目的在于卖”。如果我们想给它一个均衡,唯一的着眼点是使“买的唯一目的不一定在于卖”。所以说,中国的股市健康发展之道或许就在于多推出让股民“买的唯一目的不一定在于卖”的股票。

我们在本部分的分析更深入地探讨了供求分析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指出该局限性的根源在于买者和卖者身份的确定性(当然这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效用的确定性,在此暂不探讨)。

五、破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纽带之迷——供求分析的反思

从整篇文章来看,我们分析到这里,已经可以得出我们的结论:破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纽带之迷,在于对供求分析的反思。或者我们更进一步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在于能不能用供求分析(或者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在于给人们的效用是否确定)。我们的分析是有意义的(有些已经散见前文),我们分析的目的是在借鉴实体经济的分析框架上提出一个分析虚拟经济的框架。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现实基础,这种观点当然没有错,而我们以上的分析更进一步指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形态的。

虚拟经济的要害在于,很可能导致一个无法达到均衡局面的产生。这种局面不一定都是坏现象,但如果过于偏离实体经济(如严重的经济泡沫、金融预警指标反常等)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防止这种后果出现的一个措施是让“虚拟经济中买者与卖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的(这就和实体经济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文献:

  

杨小凯、黃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2901.html

更多阅读

中世纪的欧洲:重装骑兵与步兵的较量

古代欧洲战争欧洲中古世纪的战争形态必须看时代与地域而定,但一般来说,在百年战争之前,战争的规模都极小,绝大部分都是领主之间的“小冲突(skirmish)”,既使是在十字军东征时,欧洲骑士也还是不喜欢列阵出击,所以十字军东征除了第一次东征正

世界神秘现象未解之谜大破解一 世界神秘事件未解之谜

编者按: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都知道,媒体所渲染的“神秘现象”“未解之谜”几乎都是伪科学,这些捏造或夸大的信息经过包装后,成为无良商人和无知媒体消费人们的好奇心和恐惧的利器。“古今中外神秘现象”这一类型的图书内容质量低劣,本该

荣格心理学的核心:体验自性与自性化过程

北大中国荣格周主题演讲——走进荣格与走进自己,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2):荣格心理学的核心:体验自性与自性化过程我曾经问我的同学,当我在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学习的时候,我们大概有200左右的同学,来自47个不同的国家,平均年龄也在47岁

声明:《对供求分析的反思:破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纽带之谜》为网友青春好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