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再论价值问题



一、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

    的确,物品不过是由一定的化学元素构成的,天然的物品并不是商品。只有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已经进入或将要进入交换的物品,才能成为商品。所以,商品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个天然的物品确实没有使用价值,只有当它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时,才具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产生于人与物之间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离开了这种关系,物品就无所谓使用价值。故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同样,一个天然的物品也没有价值,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所有物,成为被交换的对象时,才成为商品,并具有价值。因此,价值是人们交换商品这种社会关系的产物,离开了这种社会关系,物品就不是商品,也无所谓价值。所以,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表面上看,人们所交换的是商品。但人们在交换商品时,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其商品的所有者。因此,在商品交换中,人们所交换的实质上是双方对商品的所有权,而商品的交换只是个形式。商品的价值所反映的,是人们彼此交换所有物的社会关系。

因此,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只是某种关系。所以,严格地说,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在某种关系中形成的。

    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并不是说商品由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而是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载体,离开了商品体,使用价值和价值就没有凭依,就无从存在。所以,生产了商品,也就生产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载体,也就潜在地生产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生产出来的,生产商品与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等价的。承认生产资料生产商品,而不承认生产资料生产价值,这是很荒唐的。

               二、使用价值、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在商品经济社会,物品成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也就意味着生产

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生产要素也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产要素。价值的源泉,可以归结为商品的源泉。

    有的作者把生产过程和人类对物品的占有过程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的方法(当然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人类从来不是以一个整体和自然,和物发生关系的。相反,人类是由一系列不同的群体(如阶级、阶层)和不同的个体组成的。这就意味着,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和自然发生关系,而且彼此也发生关系,前者就是生产力,后者就是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做法,恰好把马克思最为关注的生产关系抽象掉了。

    如果把生产关系的因素考虑进来,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整个人类来看,劳动(从最简单的采集劳动到最复杂的现代生产劳动)的确是获得物质产品的唯一途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基础。但从人类的不同群体,或不同的个体来看,或者考虑到生产关系的因素,情况就完全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就人类的整体来说,没有生产就不会没有消费,没有劳动就不能占有物品(哪怕是纯粹的天然物品)。但是,从不同群体或个体的角度看,一个人是完全可以不生产而消费,不劳动而占有物质产品的。因为,除从事生产活动——生产劳动之外,个人还可通过偷盗、抢劫、剥削等非生产劳动来占有物品产品。价值论和分配论的提出,就是要解释这些问题。

    在大多数社会里,一部分人通过生产而消费,通过生产劳动而占有物品,但另一部分人却不生产而消费,通过非生产劳动而占有物品。这是一个事实。经济学首先是实证的,要科学回答“是什么”,“是怎样”的问题。就当前的问题来说,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首先要回答上述情况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再论价值问题
    那么,上述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呢?假设许多(但不是全部)物质生产条件是有限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同时假设一部分人拥有物质生产条件,但没有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但有从事非生产劳动的能力),另外一部分人虽然拥有劳动力,但缺乏生产的物质条件。为了使得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这两部分人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关系,即达成一种交易:前者将物质生产条件的使用权转让给后者,后者则将一部分产品的所有权转让给前者。如果交易可以达成,则生产可以进行。实际上,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因为劳动力和物质生产条件都是商品的生产要素,而这两个不同的生产要素分别归不同的人所有。要使生产得以进行,这两部分人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关系,达成某种交易。进一步说,两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所以可能是(不必然是,如独立生产者的情况)分离的,又是因为物质的生产条件是有限的,稀缺的。物质生产条件的稀缺性,使得其所有权具有了经济意义,即可凭借这种所有权谋取物质利益。如果物质生产条件的稀缺性不存在,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可以自由获取,那么物质条件的所有权就没有经济意义,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剥削现象。

    剥削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物质生产条件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产要素,同时具有稀缺性,因而归一部分人所有。劳动者为了进行生产,不得不用生产的产品交换物质生产条件的使用权。这个过程,通常叫做剥削。因为物质生产条件具有生产性质,因此,定性地看,剥削者所剥削的,是劳动者和物质生产条件的共同产品。定量地看,如果物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占有了过多的产品,那就会剥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所以,剥削者首先剥削了物,其次剥削了人。剥削物是完全可能的。这一点,马克思就说过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会产生什么结果。从人类的整体来看,人类获得物品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劳动,准确地说,是生产劳动。前面提到,这个说法对人类的整体来看是正确的。毕竟,人类作为整体,是不能靠剥削、偷盗和抢劫之类的手段来占有和获得物质产品的,因为没有剥削、偷盗和抢劫的对象(至少目前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对象)。因此,就人类的整体来说,生产劳动是占有和获得物质产品的唯一手段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对于人类的不同群体或个体来说,这个命题就不能成立了。否则,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一群人或一个人来说,生产劳动是占有和获得物质产品的唯一手段。既然生产劳动是唯一手段,那就排除了通过排除了通过剥削、偷盗和抢劫等其他手段占有和获得物质产品的可能性。

   

              三、 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决定

    前面说过,使用价值产生于人与物之间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所以,使用价值或效用的量,也只能在这种关系中被决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商品效用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商品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外,还取决于消费者消费商品时的实际状况。所以,同样一个商品物对于不同的人,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对于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效用。效用的计量问题也不是不可克服的难题。例如,以体操运动员的表演为例。对于运动员的表现,不同的评委都有自己的评价,并据这种评价打出一个分数。这些分数的平均数再乘以难度系数,就可求得该运动员的成绩。其他运动员的成绩也可根据同样的方法求得。将不同运动员的成绩进行比较,可进一步求得各个运动员的相对成绩,即名次。商品的社会效用完全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求得。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它确实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其实,它的合理性并不比通过上述方法评价运动员的成绩(还有歌舞比赛的成绩)来得差。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解决效用的人际比较甚至时际比较问题(后者涉及贴现,要复杂些)。

    价值量的决定问题,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前面说过,价值产生于人们交换商品的社会关系,因此,价值的量也必须由这种社会关系来决定,即由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关系,即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决定。除供求理论之外,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本人的其他文章比较学习地论述过这个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2909.html

更多阅读

再论新社会主义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再论新社会主义 卢麒元执政党说不清楚社会主义,就容易被资本带入邪路。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其次才是一种思想理论,最后才是制度安排。古今中外,有无数圣贤具有这种高尚的情怀,他们其实就是高贵的社会主义者。正是他们,不断

2.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 商业管理公司经营范围

2.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管理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中大致经历

意溪农电体制改革 试论农电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电业的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的过程,从电业局的服务人员、资金、等各方面都是需要长期的大量投入并且逐步的完善,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成立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部门那么简单,农村电业部门的管理体系特别的要求

管理层权力理论 管理理论的四层解释

相比于将侧重点放于解释问题的经济学,管理学更多的功能是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解决问题是以解释问题为前提的,所以管理理论的解释能力也成为衡量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根本指标。按照笔者的理解,管理理论的解释能力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

声明:《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再论价值问题》为网友温暖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