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4 日,俄罗斯莫斯科,正是在这一天的同一地方,中国人扬眉吐气地把8年前的沮丧拾掇了回来,我们赢了,北京赢了。也正是在这一天,国内开始了大规模的讨论所谓的“奥运经济”。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因此而提出了“奥林匹克生产效应论”,单纯地从基础设施以及吸收国外投资的角度来分析举办奥运会给我国的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本人认为,这种实物经济有一点“短视”,如果照这样分析,就目前预测而言,奥运会每年将会给北京市的GDP贡献了3-4个百分点,给全国的GDP贡献0.3-0.4个百分点。然而这种经济效应在5年或是10年以后还能继续生效呢?推理的结论实在是令人怀疑。大量的场馆闲置以及相关产业的出路问题却将成为一种后顾之忧。 就比如,由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奥运经济的带动,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128万辆,占总数的64%,私人小轿车80万辆,占总数的40%,这些数字的确令我们有一种超然的感觉,但是最终的结论是我们仍没有进入汽车社会,照国外的实践来看,承受的汽车社会应该遵守交规,互相礼让,步行者优先的精神之上,中国离这种精神还有一段差距,如同奥运会一样,只有当一个社会围绕奥运这一现代的体育产业,形成一整套经济、文化、生活体系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步入“奥运经济”。通俗地说,“奥运经济”是一种软经济,一种文化经济,一种品牌经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过去,我们总是追求经济的速度和数量,却往往忽视了经济文明,而这一点恰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经济和品牌经济的同步发展。阿尔文·托尔斯在《未来的冲击》中说过,“我们以从肠子经济前进到精神经济,因为要填满的肠子只有那么多”。在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产品功能很难再成为人们购买行为的极力因素,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在我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的条件下,功能对消费者来说仅仅是一个保健因素,功能不合格,消费者肯定不会满意,但功能合格,消费者也未必满意。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向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扩展,希望在消费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对于奥运会的需求,则成了一种品位的需求。 京的地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绝无仅有的,这种有时得天独厚。作为六朝古都,生来就与帝王将相相行相随,负载着华盖帝王之气,融合了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建筑,庆祝了中华56个民族的血脉,它是一座历史名城,一座文化名城,万人瞩目,北京申奥成功对于北京而言是一个历史机遇,在体育高度产业化和全民化的现代,奥运早已超越了体育比赛的范畴,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仍然在传播一种文化,一种品牌,而且一旦这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交融并沉淀,便是有独立的生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上层建筑岁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能动反作用。文化和品牌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人说,奥运会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盛会。以2000年悉尼奥运会为例根据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杂志》的材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四年当中,单因举办奥运会而带来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47.2亿美圆。同时奥运会还为悉尼带来了87亿美圆的海外投资,创造了15万个就业机会。这项体育盛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商机仍在持续。这种文化效应与品牌效应是任何经济增长方式都无可比拟的。对于任何国际大都市都在同一层面上竞争。悉尼的现代化有多高?那不过是一座城市,而这座城市也不过是钢筋水泥的混合物而已。他们的成功不在于城市的现代化的高低而在于人文和品牌的含量。悉尼市政府曾经专门派人研究过怎样才能使这座海滨城市的环境最适合人们的居住,这真叫人匪夷所思而又感叹不已。因此从运用文化和品牌方面的知识创造竞争优势,而制造品牌符号价值正是一个有效的竞争战略。 80多年前,鸿儒梁启超曾说过:“在秦朝以前,中华是中国的中国;在秦朝至明朝,中华是亚洲的中国;在清朝之后,中华是世界的中国。”先不评价梁先生的划分是否正确,单从这经济改革先行者的报复来看,时代在变化,世界在发展,中国的品牌形象在拓展,由方圆的中国融入了世界的中国。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是对比最好的验证。中国为世界尊重,北京为世界关注。北京的品牌形象因奥运而提升这是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每个城市却期望在品牌经济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在未来的五年内,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情结的结合,必然将进一步为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这正是转轨时期我们所期望的。用奥运来打造北京,用北京来促进奥运。 最后,特总结,奥运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一种品牌经济。
![里约奥运会对巴西经济 也谈‘奥运经济‘](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61129214993.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