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负载均衡 虚拟机 从虚拟均衡到真实均衡



摘要:自莱昂8226;瓦尔拉斯(Leon Walras)开始而沿用至今的一般均衡理论,建立在对市场供求规律的主观判断基础上,其基本模型与市场实践大相径庭,因此是一种并不存在的“虚拟均衡”。本文试图找到一般均衡的谬误所在,并试图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完成“真实均衡”模型的构建。

关键词:均衡;一般均衡;局部均衡;虚拟均衡;真实均衡。

    一般均衡论既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把那只可爱的“叉子” 作为经典保留起来。然而,我在考察这一命题的过程中却发现,迄今为止所通行的一般均衡模型只是人们、确切地讲是经济学家们的一种想象,在现实市场中并不存在。如果我们以一种不存在的理论模型分析并指导经济运行,其结果将是严重的。

一、短期:供给法则与一般均衡理论

    从短期看,一般均衡论主要错在对供给法则及供给曲线的认识上。我选择三位著名经济学家为代表并以他们的著述为研究对象。

    1.供给法则与供给曲线

    ⑴瓦尔拉斯的描述: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卖方的委托人喊出更高的价格,从而使供给价格升高;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买方的委托人喊出更低的价格,从而使供给价格回落。①

    瓦尔拉斯设想的是两种商品(A与B)之间的交换。A以B作价,形成B对A的需求价;B以A作价,形成B对A的供给价。假定有m单位的A和n单位的B,则从瓦尔拉斯的交换方程所引申的公式:和中可以看到,m作为需求量与其需求价格成反比,而m作为供给量与其供给价格成正比。②简而言之,彼方出价越高,此方供给越多,即:贱买贵卖。

⑵马歇尔的描述:当需求价格大于供给价格时,卖主不但可以通过满足此时的需求量获利,而且“这时就有一种倾向于增加出售数量的积极力量起着作用。”于是伴随着价格的上涨,市场上的供给量有所增加;反之,当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时,卖主所获收益不足以使其产生供货动力,其供货量就会减少。于是,伴随着价格的下降,市场上的供给量就会有所减少。②

    ⑶萨缪尔森的描述:“随着玉米黍片价格的上升,更多的玉米黍片将被生产出来。”“考察供给的决定因素的基本点在于:生产者提供商品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为了乐趣和博爱。例如,在较高的价格下,厂商会提供更多的玉米黍片,因为这样会更加有利可图;相反,当玉米黍的价格下降到生产成本之下时,厂商就会转向其他的行业。”③

    归纳起来,从瓦尔拉斯开始,经济学家们对供给法则所作的描述是:供给价格与供给量呈正相关关系,供给曲线的走向在纵坐标描述供给价格而横坐标描述供给量的坐标系中,不言而喻地表现为右斜上扬形状。

    2.供给曲线上扬的原因。

    a)收益递减律的作用(成本推动)。在经济学家们看来,收益递减首先是由成本提高、亦即生产费用的提高造成的,而生产费用就是供给价格。所以,随着供给量的增长,生产费用(供给价格)也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比供给量还要快。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就一定是上扬的。首先提出这一解释的是马歇尔先生,他认为,正是由于生产费用的持续增加,供给曲线上扬才是必然的。④

    凯恩斯在分析了设备、劳动力和供给价格的关系后说道:“故一般说来,要在一特定设备上增加产量,供给价格必增。故不论工资单位是否改变,产量增加总连带着物价上涨。”⑤也可以这样理解,即:供给价格的上涨是资本流量的增加所导致的结果。

    萨缪尔森对马歇尔的观点加以肯定:“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益递减规律。我们不妨以酒为例来说明这个重要的规律。如果社会需要更多的酒,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劳动追加到适于种植酿酒葡萄的土地上。而每一个新增劳动所增添的产品数量则是递减的。因此,刺激产出增加所必须的价格水平就要上升。”⑥

    b)赢利动机。萨缪尔森继续研究他的酒:“通过提高酒的价格,社会能够诱导酒的生产者生产和出售更多的酒,酒的供给曲线因此便是向上倾斜的。”⑦较高的价格会产生较高的利润,在这一观念的驱使下,现有的生产者会增加产量以谋求更多的利润,而众多的新厂商亦会纷纷涌入这一市场。再看看斯蒂格利茨,他把这一认识叙述得非常简单:“一般来说,市场供给曲线从左到右向上倾斜是由于两个原因:在较高价格上,市场上的厂商愿意生产更多;在较高的价格上,更多的厂商愿意进入市场生产这种物品。”⑧

    c)需求拉动。需求增长,特别是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下,市场价格被持续抬高,供给量获得持续增长,而需求则在持续抬高的价格下被迫收敛,双方最终实现均衡。古典经济学对此置信无疑。瓦尔拉斯讲道:“如果不存在这一均等,则为了达到平衡价格,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的商品的价格必然要上升,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商品的价格必然要下降。”⑨

    3.一般均衡模型

 a10负载均衡 虚拟机 从虚拟均衡到真实均衡
    莱昂8226;瓦尔拉斯于1874年4月出版《纯粹经济学要义》,经济学界公认他在该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从此奠定了现代经济分析的基石。

    阿尔弗雷德8226;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于1890年,在书中马歇尔巧妙地提出在特定的时期内将特定的商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部均衡理论,并以此取代难以实际应用的一般均衡理论。马歇尔还开创性地将供求曲线勾画成了我们今天常常看到的那个叉子(见图表1)。但从本质上讲,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是一致的。

    ⑴曲线的斜率。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这是一般均衡模型的关键,只有这样,均衡过程才是“收敛”的,因此均衡的实现才是可能的和稳定的。

    ⑵均衡的实现过程。一般均衡理论所描述的均衡过程就是蛛网定理所描述的过程。尽管人们只是在分析农产品时才使用“蛛网定理”这个词,但实际上非农市场的均衡过程也呈现蛛网的特征。因为,供求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以价格信号的方式传达给另一方,从而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后者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前者。这种互为因果的反应过程在马歇尔的“叉子”上势必表现为类似“蛛网”一样的形态。我们把这类交替反应过程称作网状均衡过程。

二、短期:供给法则质疑

    当我们放下对权威的崇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复解读前人的模型时,供给曲线的那些逻辑上混乱、实践中稀有、阐述上自相矛盾的破绽便会一一呈现。

    1.短期等于静态吗?

    一般均衡论所强调的前提条件都是“短期”。在短期内,无新设备投入、无新进入(竞争者)、无技术进步、无收入提高,只有劳动力的不断投入。如果具备了这“四无一有”的条件,马歇尔认为在报酬递减的情况下,会出现供给曲线斜率上扬的现象。

    实际上,产业的稳定性与资本的流动性并存这一现象,即使在100多年前也是如此。在任何一个期间内,甚至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产出都在因资本、技术、信息而发生变化,变化导致产出大量的、快速的增长。在稀缺性法则的作用下,增长会导致供给价格的不断下降,而减产会导致供给价格的不断上涨。供给曲线所代表的不再是静态,而是动态过程,其结果必然表现为右下斜运动。

    再者,比起技术与设备的投入,厂商对劳动力的投入量有着更为精确的计算,这就使得劳动力的投入量与产出乃至收益保持着稳定的比例关系。由此看来,引起报酬递减的因素主要是资本的投入,而非劳动力。

    2.供给表质疑

    从马歇尔开始,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使用了厂商供给表列。这些表列清晰地将某个厂商的某种产品的供给价格与相应的供给数量一一列出,据此描述出那条上扬的供给曲线。我对此疑虑颇深:那些供给表究竟是出自人们的意愿还是实际状况?

    多数经济学家承认这仅仅是厂商的意愿。例如萨缪尔森就说:“市场的供给涉及企业愿意生产和销售一种物品的条件。”⑩斯蒂格利茨也讲道:“经济学家使用供给概念说明家庭或厂商在一定价格上所愿意出售的物品或劳务的数量”⒒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意愿并不等于现实,更不等于规律,将其混为一谈必然大错特错!

    到目前为止,我所调查的企业,就其供给表列而言,均未呈现出教科书中所描述的状况。但是,为保证研究的公正性和普遍性,不宜以个别企业的资料作为说服的例证。我们以2001年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描述供给价格的变化,以工业增加值作为供给量增长的象征性指标,于是得到一组与传统相悖的数据结构及曲线(见图表2——a,b,c)⒓。

    图表2b和图表2c中的折线为实际轨迹,直线为线性回归趋势曲线。可见,供给量的增长是随着供给价格的下降而发生的。因此,短期供给曲线应当是一条斜率为负值的、右下倾的曲线。

    2.收益递减律的结果是价格上涨吗?

    把收益递减律作为供给曲线上扬的原因,是经济学界比较普遍的解释。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一致认为收益递减会造成价格上涨,致使供给曲线上扬。对此,我们需要分析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收益递减是否一定引起价格上涨?第二,厂商的供给决策与收益递减律有着怎样的关系?

    ⑴收益递减是否一定引起价格上涨?关于盈亏分析的知识告诉我们:不管总成本如何增长,只要有平均收益(AR)>平均成本(AC),短期内厂商就会有利润;只要有总收益(TR)>总成本(TC),长期内厂商就会有利可图。

    一般均衡论研究的主要是短期内的供求关系,而短期研究的主要假定就是固定成本不变,变动成本则随产出的增加而增加。就算是厂商计算不准确,劳动力出现了冗余现象,然而只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变动成本的增加非但不会导致价格上涨,反而会使其下降。这两个基本条件是:第一,市场上有较多的竞争者;第二,产品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前一条毋庸置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都处在竞争环境中,绝大多数市场都是竞争的市场。而数量竞争、薄利多销已成为厂商化解成本、赢得客户的利器。这便是为什么当代企业已进入价格不随成本上涨的“微利时代”的主要原因。增加变动成本、甚至增加固定资本投入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成本,利润空间显然是不受影响的,因此第二个条件也易满足。可见,在短期内,成本增加导致价格上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⑵厂商的供给决策与收益递减律的关系。厂商的供给决策是在利润导向的指引下做出的。由于厂商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可以获取最大化的利润,投资人都希望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期限内进入这一时期,也就是说,他们都希望自己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可以延续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那个点。问题在于,进入这一点以后又怎么办?我们所知道的那个近乎正态分布的生命周期真的要走完全程吗?厂商真的需要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条件下长时间地硬撑着经营某种商品吗?

    实际上,厂商在进入该均衡点之前就开始了供给决策的调整,而在进入该点之后,新的决策就开始执行。我们以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和时间(T)作为考察对象,看一看现实的企业是如何对产品Pn的供给进行决策的。(见图表3)

在这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中,为某商品的第一代,其收益经过点后开始赢利,至点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出于竞争的需要,厂商必须不断地推出新一代产品,以便牢牢地抓住消费者。因此,厂商常常在未进入利润最大化之前的某点即停止对前一代产品的投入,转而加大对第二代产品的投入,由此产生了MR和MC的移动。

    从图表3中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第一,收益递减发生在产品的成熟期,但绝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下一代产品很快就会替代上一代产品;第二,厂商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的某个时限内即推出换代产品,同时停止或大幅度减少对前一代产品的投入。因此,在产品替代更新的过程中,的虚线部分永远都不会成为现实;第三,市场营销的经验与知识告诉我们,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靠提高价格的方法延长成熟期简直是天方夜谭。相反,这种策略只会加速前一代产品的“死亡”。由此可见,尽管收益递减律存在,对此类供给决策、特别是前一代产品的价格决策并无大的影响。既然如此,它对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又何从谈起呢?如果收益递减率并未推动价格上涨,那么上扬的供给曲线又从何而来呢?

    3.竞争的结果是价格趋升还是价格趋降?

    毫无疑问,竞争将导致价格下降,这一结果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⑴供给量的增长。在需求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竞争的着眼点主要是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表现为某类商品销售额所占份额的大小。而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上,商品销售额的提高主要来源于销售量的增长。可见,竞争实际上就是数量上,亦即供给量上的竞争。供给量的增长提高了商品的充裕程度,最后使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双双下降。这是竞争导致降价的必然结果。

    ⑵竞争者的策略。众所周知,需求的价格弹性可以被描绘成一条内凹的渐近线,即商品越是充裕,消费者对价格就越是敏感,价格对需求的调节作用就越是明显。正是由于这一点,竞争者往往把赢得销量增长的筹码放在低价策略上。因此说,只要存在激烈竞争,价格很难上涨。

    从非常短的短期看(比如说一天之内,至多数天之内)偶然也会存在价格上涨引起供给量增长的现象。比如因地区差异造成的蔬菜价差,会为小额供应商提供机会,只要他们运输快捷,便可赚到价差,特定地域市场上的供给量也会因之略有增加,但大盘不会因此引起震动。因为这种便宜的光阴是非常短暂的。正是由于“运输快捷”,两地的价差很快就会被“填平”,时间在缩短空间的同时也会将价格压下来。

三、长期均衡的谬误

    一般均衡论并没有系统地研究长期问题,只是说明,在资本、技术、收入等要素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供给或需求曲线发生位移。不过,马歇尔对长期均衡还是有所研究的。他认为,就于长期而言,在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供给也会出现一种右下斜的趋势,但同时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⒔照此说法,长期均衡的模型便如图表4的形态。马歇尔的这一认识存在三大谬误:

    1.从长期看右下斜的供给曲线并不存在    如前所述,如果按照马歇尔的分类标准来区别短期与长期,那么市场上、尤其是当代市场上就不可能存在什么“短期”。短期也好,长期也好,其实还是单纯的时间概念。既然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预算、决算、较大规模的投资决策、生产经营计划与考核目标等等,基本上是以自然年度为周期的,因此“年内”便可视为“短期”,而长期则是将若干年归结为一个阶段,并对阶段内各年年度总量或平均量进行比较后得出阶段特征,它表现出供求总量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处于比较的需要,最短的“长期”也要大于等于两年。

    对“数年间”的经济运行做出比较分析就可以看出,长期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右上扬的曲线。对美英两国1990-2000年其间10年的经济分析证明了这一点(见图表5)。⒕

    图中纵轴为“生产者价格和批发价格指数”中的“成品价格”。成品价格是典型的“供给价格”,它符合瓦尔拉斯关于“有效供给”的定义⒖;横轴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由于各类商品的异质性,我们很难取得一个统一的数量单位;又由于在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GDP的增长实际上就是数量的增长,所以供给量可以GDP代替。显然,上述两国的长期供给曲线总体上看都是右上扬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采用适度通货膨胀的政策,以低于GDP增长速度的通货膨胀率刺激经济的增长,于是出现了供给量与供给价格俱增的局面;二是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制定了垄断高价,而这种产品越多、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就越高。因此说,在供给增大的同时,价格水平也有所上升。

    2.从长期看,右下斜的需求曲线也不存在

    造成需求曲线右上扬的原因有些与供给曲线右上扬的原因相同,有些则是特有的:第一,由于适度通货膨胀的原因,消费价格指数在长期内总体上是递增的;第二,居民消费支出总体上也是递增的,且增幅一般高于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幅。

    由于在统计上并没有、也很难取得“需求”的数据,所以我们以消费的增长趋势来代表需求的增长趋势。消费与需求虽不完全相同,但由于消费是需求的主要构成部分,故其总趋势是一致的。遗憾的是,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统计年鉴》(参考文献15)中只有“总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这一指标备有历年的数据,所以这一指标被视作“需求”的“替代品”。

    从图表6中可以看到,“需求”曲线尽管存在某种程度的起伏(折线部分),但总的趋势是右上扬的(直线部分)。直线部分是对8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因此有理由相信,长期需求曲线一定是右上扬的。

    3.均衡是不稳定的

    图表4所表现的是一种暂时的、极不稳定的均衡。显然,当供大于求时,按照瓦尔拉斯的供给法则,价格就会下降,但随着供给价格的下降,供求之间的差额就会变得更大;相反,当需求大与供给时,按照瓦尔拉斯的需求法则,需求价格就会上涨,结果也是供求之间的差距变大。因此,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会产生向均衡点回归的运动。除了在E点暂时且偶然实现的均衡外,供求之间已不存在再次均衡的机会。

    综上所述,传统的一般均衡论不能解释短期模型存在的四个疑问,也不能证明长期模型存在的真实性。而失去了真实性,关于均衡过程的种种作用机理的解释也就相继失去意义。简而言之,传统的一般均衡并不存在,传统的一般均衡模型所表现的只是一种“虚拟均衡”。

四、真实均衡

    1.短期真实均衡模型

    ⑴ 曲线的斜率

    从第二部分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短期供给曲线与短期需求曲线一样,也是一条右下斜曲线,其斜率亦为负值。可以证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a)消费者为购买一定的数量Q,须支付一定的价格P。这种价格与数量的关系构成了需求曲线。过点的需求函数为:

b)各组P与Q乘积之和等于厂商总收益,其直线过点的函数为:

    c)求平均收益,其结果恰为需求函数:

    d)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边际收益(MR)等于供给价格。在不同的时点及供求量级上,该价格或高于平均收益(亦即需求价格)或低于平均收益,但其中必定有一个价格与之相等,即两条曲线均过点。依据这种关系确认,边际收益曲线就是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右下斜的曲线。我们知道,边际收益是总收益的导数,于是供给函数的推导过程为:

    将①代入②得到:

    对④求导的供给函数:

    e)显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供给曲线的斜率二倍于需求曲线的斜率。

    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供给价格小于或等于边际收益,但一定大于平均收益(需求价格),因此,我们寻求的供求曲线的斜率

,应当居于的范围内。

    以上是数学分析的结果,从定性分析中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

    a)从需求角度看,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有必要说明一点:自欧洲工业革命后,对于大多数已知产品来说,经过较短的时间即进入买方市场状态是个常识,短期尤为如此),需求较富于弹性。这一点很好理解:商品数量及品种均十分充裕的话,商品间替代性增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势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定的“实惠”是很难打动他们的。由此断定,当市场价格有所调整时,需求一方的反应会十分强烈,供给将在这种反应的影响下调整决策,抑或说,需求可对供给产生巨大的牵动作用。

vb)从供给的角度上看,厂商进入规模经济时期后,由于固定资产规模和营销体制规模均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品牌竞争进入稳定时期、资本投向相对稳定等原因,价格信号既难以在较短的期间内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因此原有产品的产出水平不会因结构调整而发生大的变化。同时,供给方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投入,即便发生了大规模的投入,短期内生成大规模的产出也是困难的。因此,供给是较缺乏弹性的,换句话说,市场价格对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供给的影响。

    可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影响大的一方在市场一般均衡过程中将起主导作用。从图表7所描述的状态看,在同一价格水平上,由价格水平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所形成的、以E为顶点的三角形中,长边属于需求曲线的一段,它所描述的是比供给更快的增长速度(图表7中为需求方)的边长大于斜率较大的一方(图表7中为供给方)的边长,也就是说,边长长的一方起主导作用。我把这一特点称作“长边效应”。需求一方起主导作用的,叫做“需求型长边效应”,反之叫做“供给型长边效应”。

    ⑵ 均衡过程

    如果把传统的一般均衡过程称为“网状均衡”的话,那么真实均衡就是一种“梯状均衡”。顾名思义,均衡过程呈现为一种类似阶梯状的互动过程。

    从图表7中可以看到,在价格为P1的市场上,存在S>D,此时价格将会下降,至P2时,需求获得增长,但仍存在S>D,于是价格仍将进一步下降,供给量与需求量均将逐步增加。由于存在“需求型长边效应”,需求的增长速度较快,供求之间的数量差会逐步减小,直至实现供求双方的均衡。

    相反,在价格为P4的市场上,存在D>S,物以稀为贵,价格将会上涨。至P3时,在“需求型长边效应”的作用下,需求量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供求之间的数量差因此缩小,但仍存在D>S的状况,因此“阶梯”过程会继续下去,直至供给量与需求量实现均衡。

现在需要回答的是,在供大于求且价格已开始下降的条件下,供给量为何还在增长?而在供不应求且价格已开始上涨的条件下,供给量为何还在缩减?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厂商对降价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压缩生产乃至作出“转产”的准备,他们的主要策略是“消化降价损失”,即通过进一步压缩费用、降低成本以及扩大生产规模来保持甚至提高原有的收入水平。因此,随着价格的下降,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产出增长的曲线。

    从另一方面讲,长边效应使需求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一非价格信息完全可以以“统计数据”的准确形式传达给供给方,使供方对需求的前景产生一定的预期,所预期的总水平肯定超过目前的供给水平。因此,除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增加产出以达到预期的均衡点外,供方已别无选择。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即:在供不应求且价格已开始上涨的条件下,供给量为何还在缩减?原因一,当供不应求的状况出现时,价格表现为上扬趋势,在需求型长边法则的作用下,需求以及快的速度减少,销售量及销售额大幅减少的统计信息将传达至供方,供方按预期水平减少供给,从而在未来某价位上达成与需方的均衡。

    原因二,供方在供给量缩减且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可以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我们可以将这以寻求过程证明如下:

a)已知供给函数:

b)等式两边同乘以获得总收益公式:

c)对上述公式求导:

d)令,则在点存在极值;

e)    由于,且K<0,则点为极大值点。

    综上所述,厂商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低于需求减少的速度缩减供给,我们将这一反“常规”的现象称为“逆动效应”,其结果是在均衡点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⑶ 模型的稳定性

    均衡要求具有稳定性,即:一般情况下,无论价格或数量发生怎样的变动,供求之间总会出现相互适应的、收敛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形成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网状均衡”是靠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基本条件,依靠蛛网式的互动作用而产生的收敛式稳定。“梯状均衡”虽然表现出与“网状均衡”不同的互动过程,但同样依靠斜率的特征来实现稳定性。只要存在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这一点与网状均衡相同),那么无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阶梯状的互动过程总是一个“回归”或“收敛”的过程。

    4.长期真实均衡模型

    ⑴曲线的斜率

    前面已经证明: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走向都是右上扬的,因此其斜率均为正值。但是,若要满足模型的稳定性,需求曲线的斜率必须大于供给曲线的斜率,以便曲线产生“收敛”的效果。那么,需求曲线的斜率是不是真的大于供给曲线的斜率呢?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从需求角度讲,在正常年份下,收入增长的速度高于价格上涨的速度,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是递减的。对于收入越来越丰厚的家庭来说,即使价格出现一定的攀升现象,需求也不会有较大的波动,因此需求对价格的反应较为平缓。

    第二,从供给角度讲,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果导致了储蓄总量的增加,进而转化为规模渐增的产业投资,使得产业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最后致使产出规模扩大、产出增长加快,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给的增长速度一定快于需求的增长速度;

    第三,再从供给角度讲,厂商出于竞争的需要,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致使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而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海外投资大规模扩大和海外产出的大规模增加。所以,从长期看,因长期投资而形成的总成本呈现出比总需求更快的上升趋势。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相对敏感,而需求对价格的反应较为迟钝,就成为长期均衡的主要特征,“供给型长边效应”成立。据此建立长期均衡模型如下:

    ⑵均衡过程

    当价格为 时,存在S>D,于是价格自动回落。根据“长边效应”法则,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将起主导作用,因此,供给将首先较大幅度地减少,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小的产出匹配较小的需求规模。供方投资的减少势必直接导致需求总量的减少,于是需求也呈现回落的趋势。

当价格为 时,存在S8220;长边效应8221;法则,供给增长的速度远大于需求增长的速度,供求之间的量差在梯状均衡的过程中不断缩小,直至达到均衡点。

    由于这种相互作用是收敛性的,因此模型存在稳定性。

     总之,短期均衡是供求两条曲线的斜率均为负值、且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条件下的均衡;长期均衡是供求两条曲线的斜率均为正值、且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条件下的均衡,这便是真实均衡。

参考文献

①我的女儿形象地为供求曲线的经典形态起的“名字”。

①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中文版第71-72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②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中文版第74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②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下卷)第36-37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③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中文版第38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

④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下卷)第31-36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⑤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文版第258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⑥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中文版第38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

⑦同上。

⑧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中文版第7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⑨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中文版第95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⒑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中文版第38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

⒒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第7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⒓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2)中文版第14页、第63页整理。

⒔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下卷)第31-36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⒕据朱之鑫:《国际统计年鉴》1999年卷、2001年卷计算。

⒖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中文版第7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2961.html

更多阅读

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 北京南站去九棵树

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简介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的几条路线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工具/原料公交卡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地铁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 1、路径:地铁9号线—〉地铁10号线—〉地铁4号线

从法律形式主义到法律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摄影

从法律形式主义到法律现实主义摘要:法律形式主义肇始于法律文化发生与发达古代罗马,它不是一个学派或法律的分支,而是一种在适用法律、分析法律过程中凸显逻辑作用的思想。经过中世纪斯多葛学派的影响及十

人大附中学子成长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

20年辉煌之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发布日期:2010-05-0719:30:22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杨锐(图片来源:凤凰网财经)杨锐,1986-1991年就读于人大附中第二届数学实验班。随后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1996年北大本科(含一年军训)毕业后

声明:《a10负载均衡 虚拟机 从虚拟均衡到真实均衡》为网友沉醉不知归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