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内在价值 负熵与价值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



    在自然科学家看来,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长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负熵”的创造与消耗;在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本质力(即劳动能力或社会生产力)的增强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价值”的创造与消耗。然而,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既不承认“负熵与价值毫不相干”,也不承认“负熵就是价值,价值就是负熵”。那么,“负熵”与“价值”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实现价值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形而上学还原论与辩证还原论

    在关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上,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一种是人本主义;另一种是还原论。

    人本主义力图从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认识人类的本质,它脱离人类的生存环境、生物的进化过程和社会的发展过程来孤立地考察人类,把人类的某些超历史的、抽象的特性(如“本性”、“本质”、“存在”等)作为其观察参考系,来探索人类学和社会学问题,把人类自然存在的某些特性孤立化、绝对化。它最初是为了反对封建意识形态,反对把人的本性神秘化,反对认为国家和法具有超自然根源的唯心主义理论,把人理解为自然存在物和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而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唯物主义的特征。但是,它把人类自然存在的某些特性看作是理性的、抽象的、永恒不变的、绝对化的本质,在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方面表现出唯心主义的立场。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有的人都具有完全相同的、永恒不变的本性,要求废除“不合理性的”和“反自然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法律形式上的平等制度,认为人的缺陷和苦难都是由环境、恶劣的教育、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

    还原论力图从人类的生物性角度来认识其社会性,认为人类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都来自于化学进化与生物进化,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可还原为化学变化与生物变化的低级运动形式。还原论存在两种具体形式:①形而上学还原论;②辩证还原论。形而上学还原论把复杂事物理解为简单事物的直接累加,力图用简单事物的基本规律直接外推出复杂事物的基本规律,把人类的社会性直接还原于生物性,否认人类社会性的特殊本质,力图把动物的行为规律直接外推出各种社会规律,把生物学规律原封不动地运用于解释社会现象,把生物性和社会性看作是等同地决定社会现象的因素。这种方法论上的折中主义态度最后往往把社会矛盾说成是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发生冲突的结果,例如,把利己主义理解为人的“天然本能”的表现,把利他主义(或集体主义)理解为人的社会特性的表现,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矛盾冲突理解为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而辩证还原论把复杂事物理解为简单事物的发展与升华,一方面复杂事物具有与简单事物某些相同的特性,但是又有不同于简单事物的特殊本质;人类的社会性虽然是由其生物性发展而来,但具有某些完全不同的特殊本质,人类的社会性虽然可以还原于生物性,但不是直接的、简单的还原;人类的行为规律虽然是由动物的行为规律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但具有某些本质的区别。

    二、进化价值论与人本价值论

    在价值的初始形成问题上,存在着两大理论阵营:一大理论阵营认为,价值必须具有人类的性质,随人类主体意识的形成而形成,是纯主观性质的东西,是由人性中最深处的需要、意识或理性来决定的,并按照人的理性尺度来度量的,称之为人本价值论,它是人本主义在价值论领域的延伸,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另一大理论阵营认为,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人类独有的,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因而称之为进化价值论,它是唯物主义还原论在价值论领域的延伸。

人本价值论把人类的价值现象看作是在精神现象出现以后才随之出现的东西,把人类主体的出现作为价值存在和发展的原始起点。从而认为价值“必然具有人类的性质”,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进化观念进行解释,否则便会导致“自然上帝”出现。这种观点认为主体是以精神的出现为标志而区别于客体的,由精神现象所决定的价值现象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完全不相干,因而与生物的进化过程无关。有些学者认为价值是由人的需要来决定的,而人的需要又是由人的理性意识来决定的。由于人本价值论绝对地割裂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必然联系,把人类的价值现象看作是一种脱离物质运动的某种神秘东西,是一种由绝对精神和绝对理性来确定的另一种精神现象,其本质与绝对精神或绝对理性的唯心主义是一致的。由于人类意识也是逐步进化而来,那么与人类相伴的价值现象也应该是逐步进化而来,不可能在某一发展阶段突然出现,因此拒绝从自组织理论——进化论角度来研究价值,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人本价值论是唯心主义在社会科学的价值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广泛存在于各种人文科学中。

    进化价值论认为,既然人类主体是从非人类的客体进化而来,那么具有人类性质的价值现象必然是从非人类的其他物质现象进化而来,即价值的前身或胚胎必然是某种物理量或化学量,价值现象的出现也必然经历一个逐渐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价值的原始形式(称为潜价值)与价值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价值事物与价值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发展,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性的、绝对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为了深入探索人类价值的进化根源,进化价值论把价值概念延伸到自然科学中的负熵概念上,因为负熵的内涵与价值的内涵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其根本作用在于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规模,而人类社会可以看作是一种高等耗散结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序化规模的增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负熵并消费负熵的过程。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规模的增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价值和消费价值的过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系统哲学家拉滋洛以及生物学家米勒等人,均从自组织理论的不同层面,把价值视作“负熵”或系统的“目的环”,视作系统保持自身自在发展的“应变张力”,等等。但是,他们既无法区分也无法沟通负熵与价值这两个概念。

    在进化价值论的阵营里,又有两大基本派别:一个是辩证进化价值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还原论在价值领域的表现形式;另一个是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它是形而上学还原论在价值论领域的表现形式。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把一般耗散结构的负熵与人类的价值完全等同起来,无视其内涵上的巨大差异,生硬地拉扯在一起,但又找不到两者相互衔接的理论依据。他们把人类高度发展的价值现象与低等生物的生命现象简单地等同起来,使复杂多变的人类价值现象简单化、低级化了,无法圆满地解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其结果为人本价值论提供了大量攻击的借口,大大削弱了进化价值论的说服力。例如,有人认为:“同宇宙演化总趋势相反的局部发展过程形成价值。熵减少,负熵即价值。广义地讲,能量物质,信息的结合,聚集,消除不定性和绝对均衡就是价值,即正价值”(《价值和价值观念》第186页)。这种观点从热力学的角度来机械地、笼统地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任何可操作性,既不能说明人类心智水平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更不能对任何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准确解释。另一种观点虽然发现了负熵与价值之间确实存在着内涵差异,但并不知道这种内涵差异到底是什么,而且也无法找到这些内涵差异产生的理论依据。他们虽然认为,社会意义的价值远比物理意义上的负熵复杂得多,但并不知道后者是怎样进化为前者的。普利高津看到了价值与负熵的巨大差异:“熵这种隐喻已经吸引了不少作者用它去论述社会或经济问题。显然,在这里我们必须十分小心。”由此看来,正确认识负熵与价值的内涵差异,是价值理论中的关键性难题。

    正因为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击败人本价值论。由于价值现象比事实现象具有更大的运动变化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和主观反映上的随意性,因而更容易被罩上神秘的外衣,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这就是人本价值论长期存在的客观原因。辩证进化价值论看到了负熵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用科学的方法扩展了负熵的内涵,并转换成能量形式,使之与价值的内涵衔接起来。辩证进化价值论的形成与发展,彻底击败了人本价值论,从而把唯心主义赶出了价值论领域。

    三、熵函数的来源及统计学意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但是它并未涉及能量转换的过程能否自发地进行以及可进行到何种程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判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定律,它有不同的表述方法: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量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发生其他变化;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它不能从其他更普遍的定律推导出来,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实验事实与之相违背,它是基本的自然法则之一。

由于一切热力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都可归结为热和功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限度的问题,那么就一定能找到一个普遍的热力学函数来判别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可以设想,这种函数是一种状态函数,又是一个判别性函数(有符号差异),它能定量说明自发过程的趋势大小,这种状态函数就是熵函数。

    熵函数的统计学意义:玻尔兹曼在研究分子运动统计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来了公式(S=k×LnΩ,其中,Ω为系统分子的状态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

这个公式反映了熵函数的统计学意义,它将系统的宏观物理量S与微观物理量Ω联系起来,成为联系宏观与微观的重要桥梁之一。基于上述熵与热力学几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系统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有序,越不均匀;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无序,越均匀。系统总是力图自发地从熵值较小的状态向熵值较大的状态转变,这就是隔离系统熵值增大原理的微观物理意义。

    四、耗散结构及其形成的条件

    前文得知,一般物质系统的自发过程都是朝着混乱程度增大的方向进行。在孤立系中,气体总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热量总是从高温区自动流向低温区,两种气体总是自发地相互混合等等,总之,在孤立系的一切自发过程总是使熵值增大。然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却是另一番景象,它们不断发生进化,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不断从简单走向复杂,与热力学原理似乎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对此,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当处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通过控制某些边界条件可使系统失稳,并过渡到与原来稳态结构完全不同的新的稳定态。这种建立在不稳定态之上的新的有序的稳定结构,是依靠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的,称之为耗散结构。他还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有可能通过从外界取得负熵流的办法来抵偿系统内部的熵增量,使系统总的熵变为零甚至为负值,从而使系统的有序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普利高津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把物理学规律与生物学规律统一起来了,为用物理学和化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学问题开辟了道路。

    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一是开放系统。熵和能量一样是可以传递的物理量,不同之处在于孤立系统必须遵守能量守恒定律,而熵则不必守恒,它会在自身的不可逆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只要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小于熵产生,则系统的总熵变就小于零,从而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所以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系统进入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并不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矛盾。

    二是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一般系统在近平衡态的输运、涨落等总是尽可能地趋近于平衡状态,因此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是不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的。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线性关系不再适用,熵产生率不再随时间单调减少,而是可增、可减,也可随时间振荡变化。

    三是非线性的正反馈作用。正反馈不仅是热力学系统产生的原因,也是有序化产生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复制、自我放大的机制,正是这种机制使无数个小分子的微观行为协同动作,而产生出宏观的、有序化的行为来。

    四是涨落导致的突变。由于物质系统存在某种非线性的正反馈作用条件,系统中的某些涨落一旦达到正反馈发生作用的临界条件,该系统就会产生突变现象。任何耗散结构都是通过某种突变过程而出现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突变过程不断地向前发展。生物进化的过程经历了无数次分叉,形成了复杂的“进化树”,其中的每一次分叉都是由于偶然的涨落因素作出的选择。

    五、有序化能量与无序化能量

    要使耗散结构朝着自发的方向进行,则必须使下式成立

         dS=dSe+dSi≤0    

即 dSe≤-dSi

    根据“熵”的原始定义dS=dQ/T可知:T是熵流的温度,其值永远为正;而dQ是该熵流中能够改变系统内部要素有序化程度的那部分能量。当dQ为正值时,dS为正值,称为正熵,说明该熵流只能降低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它所对应的能量dQ是一种引发无序化过程的能量;当dQ为负值时,dS为负值,称为负熵,说明该熵流可以提高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它所对应的能量是一种引发有序化过程的能量。虽然在形式上讲,影响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因素是熵或负熵,但真正起实际作用的却是熵或负熵所对应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熵或负熵都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作为其客观内容和基本动力。例如,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输入体内的负熵主要来自于食物所包含的生物化学能量。为了区别熵及其所对应的能量,现提出熵变能的概念。

     熵变能:熵变dS与其温度T的乘积称为熵变能,用dQb来表示,即dQb=T×dS。

    熵变能可分为负熵变能和正熵变能两种,其中负熵变能用于促进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即称为有序化能量,用Qy来表示;正熵变能用于促进耗散结构的无序化过程,即称为无序化能量,用Qw来表示。

    到底怎样区分有序化能量与无序化能量?如果一束能量没有任何确定性,完全不能按照主体需要的进行流动和转化,那么就是完全无序的,此时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具有无限多的选择方向;相反,如果一束能量能够完全按照主体需要进行流动和转化,具有完全的确定性,那么就是完全有序的,此时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只有一个选择方向。由此可见,能量进行流动和转化时所具有的选择方向越多,其有序性就越低,即选择方向的数量在根本上决定着能量的有序性。现提出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方法。

         Qy=Q∑(Pi/i)

其中,Q为总能量,i为能量运动与变化的状态数或自由度,Pi为能量第i种状态的发生概率。

    根据能量自由度和发生概率的不同取值,有序化能量有四种特殊形式。

    1、完全有序化能量。当i=1,Pi=1,则Qy=Q,即当能量进行运动与变化时的状态完全确定时,其有序化能量等于其实际能量。

    2、状态型不完全有序化能量。当i>1,Pi=1,则Qy=Q/i,即当 能量以多种状态进行运动与变化时,其有序化能量等于其实际能量除以状态数。

    3、概率型不完全有序化能量。当i=1,0<Pi<1,则Qy=Q×Pi,即当能量以一种状态进行运动与变化,其有序化能量等于其实际能量与发生概率之乘积。

    4、完全无序化能量。当i→∞,Pi=1,则Qy→0,即当能量以足够多的状态进行运动与变化时,其有序化能量就趋近于零。

    有序化能量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目标性,它是判断能量是否有序以及有序化的程度的客观标准,对于不同的主体,能量有序性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牛羊的大量繁殖对于老虎来说是一种有序化能量的增长,但对于植物来说是一种无序化能量的增长。

    对于一般的低等生物来说,只有很少的几种能量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例如,对于植物来说,只有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太阳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而且是主食)中所含有效的生物化学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人类来说,有序化的能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人类最早的有序化能量主要是食物,由于火的应用,人类扩展了食物的范围;由于人类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扩展耗散结构,从而间接地把许多形式的无序化能量转化为有序化能量;人类还可以通过发电设备将各种水力、煤炭、石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无序化能量转化为电能;由于电能可以方便地流动和有效地转化,因而逐渐取代食物成为人类主要的有序化能量。

    六、广义有序化能量

    耗散结构论认为,负熵是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向系统内输入负熵流,才能抵消其内部所产生的熵增,阻止系统向无序化方向的变化,以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化运动。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纯能量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

    然而,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这个最基本的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信息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进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换的情况来决定,还必须由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情况来决定。由此可见,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广义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于有序化能量之上,间接地对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着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为了区别这些特殊的有序化能量,现提出如下概念。

    有序化虚能:物质的某些非能量特性按照主体的客观需要所折算成的有序化能量称为有序化虚能,用Qx来表示。

    广义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实能Qs与有序化虚能Qx之代数和,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g来表示,即Qg=Qs+Qx

 债券内在价值 负熵与价值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

    七、价值的精确定义

    不难发现,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由此提出价值的精确定义。

     价值: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g来表示(为了简便起见,可用Q来表示)。

    根据价值的精确定义,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价值的度量单位与能量单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价值的标准度量单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标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必须首先确定主体。

    3、由于主体的目标性不仅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主体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环境条件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4、由于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是以标准有序化能量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价值会因选取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数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标准有序化能量。

    综上所述,负熵与价值虽然都是推动主体有序化发展过程的动力与源泉,但它们并不是等价的,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负熵所对应的能量形式(即负熵能)是价值的最基础形式,价值是负熵能的发展形式,是广义的负熵能。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度量单位不同。负熵的度量单位是“焦耳/开”,价值的度量单位是“焦耳”,只有负熵能与价值有相同的度量单位。

    2、负熵考虑的只是能量交换对主体有序化的影响程度,价值不仅要考虑能量交换,而且还要考虑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对主体有序化的影响程度。

    3、负熵往往是单一形式和单一层次的,而价值是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根据对负熵能进行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时的不同方式,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且每一基本层次的价值又可有多种具体形式。

    4、负熵只反映了对主体有序化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能量,而无法反映产生间接影响的另一部分能量。负熵概念使人们只能认识到怎样才能有效地接受能量的作用,而价值概念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能量和驾驭能量。

    总之,价值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广义负熵所对应的能量(即广义负熵能),而不是广义负熵,更不是负熵。

    八、价值的两种基本形态

    根据价值的精确定义,可以发现:如果事物本身是一个主体,那么它对于另一确定主体所具有的价值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价值,称之为劳动价值。由此,价值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

    使用价值:对于确定的主体,一般性事物所具有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该事物的使用价值,用Qu来表示。

    劳动价值:对于确定的主体,某个主体所具有(或所释放的)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该主体所具有(或所付出)的劳动价值,用Qv来表示。

    使用价值可分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实际效应最终体现为它所直接或间接生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人在消费过程(通过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作用)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作用于某一客观事物(即劳动对象)时,可产生一种特殊形态的价值,即劳动价值,它是一种可以创造更多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作用方向:使用价值代表着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作用,劳动价值代表着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3062.html

更多阅读

教育职能、作用、功能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价值尺度职能

教育职能、作用、功能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职能是指事物或机构所具有的或所担当的专门职责,如农民要种田,学生要学习,工人要做工,这些都是他们的职能。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属性,是事物的职责和能力,它与事物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价值共创 从消费者心理解读与消费者共创价值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下营销观念的变化2003年核心竞争力理论创始人之一、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等在《消费者王朝:与消费者共创价值》一书中提出共创价值思想。共创价值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使消费者成为对等的问题解决者,使企业与消费

袁奇:设计是品牌内在价值的外现

袁奇:设计是品牌内在价值的外现文/本刊记者陈春雷 发自广州禺山西路,MOCA创意城。晚上9点,广州领秀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秀设计)总部依然灯火通明,设计师们一阵阵的讨论声不绝于耳,或阐述,或辩驳,正在进行一场酝酿已久的Brain Storming

声明:《债券内在价值 负熵与价值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为网友沉醉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