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4



3. 评估与发展

下面的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评估自己处于哪个级别。如果你想达到优秀级别,最好先找准自己现在的级别,与下一级别的要求仔细对照,结合上文的建议找到改进的方法,及早实施。

自测对照描述 及格 良好 优秀

 重视课本,经常反复阅读课文;基本了解不同科目课本的特点,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较准确的分类;比较熟悉课文,基本了解课文的重点,不愿深究难点;很少看课外书,看也基本只是翻翻而已,不觉得看课外书跟读课本有多大关系。 能有意识地针对不同课文采取不同的读法;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能快速反应出课本的重点;努力弄清楚课文所讲的内容,对课本上的每一句话都进行充分思考;有时看课外书,大多数时候也像读课文一样区分着读。 面对不同课文,能快速反应出适合的读法,并灵活运用;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十分熟悉,并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建构知识体系;遇到问题能主动跟老师和同学交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调整;经常看课外书,能自觉根据不同内容找到适合的读法。

自我评估 

整改计划 

aihuau.com

三、追求动脑,感悟每个知识点

1. 悟出来的,才是自己的

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这几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唐僧给他的三个徒弟以“悟”字取名,就是要他们领会、悟彻佛教空门,一心向佛。我们学习也要讲求一个“悟”字,要深刻领悟课本中的知识点,把它们一一吃透、弄精,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4
然而有的同学在阅读课本时,走马观花,对知识点似是而非,往往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有的同学只是将知识点简单地复制到大脑里,而没有在大脑中进行深加工,常常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这都是没有动脑感悟的结果。

要解决学习上的这些“偷工减料”问题,阅读时就要很好地把握、领悟每章、每节的每一个知识点,将其内化在自己心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动脑,能站在编著者的立场上走进去,也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走出来。这样就可以把编著者的思维过程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编著者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了。

很多人受益于此法。一位北大学子就有亲身体验。他在研读课本时,通常先翻到目录,把章节的知识脉络理清,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然后再把具体章节一字不落地看一遍,以求细致理解每一个知识要素;接下来再一次回过头来总体浏览一遍书上已标出的知识点,以加深印象;最后再翻到目录,检验是否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了然于心,然后进行查漏补缺。这样,书本上的知识就全变成他自己的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细心阅读课本、动脑领悟知识点的益处,只要这样做了,我们也能像这位北大学子一样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如果我们在阅读课本时,追求动脑筋,真正做到了步步为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经过自己的思维进行消化吸收。那么,对课本知识的把握就可以成竹在胸,知识自然也就成了我们的个人资产了。

2. 我们建议这样感悟知识点

当我们面对不同科目、不同风格的课本,怎样才能有效的阅读课本以深刻理解、掌握基本知识点,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许多专家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的操作包括如下三点。

(1) 把书读“薄”

刚开始的时候,把学习内容概略地读一读,也叫概读。概读有利于统览学习材料,有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了解知识的概要,对书的初步感觉就是“薄”。

下面让我们看看在此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问题一:概读就是随意地过一遍课本吗?

不是的。概读虽然只要求了解知识的概要,但不等于随意的浏览。

概读需要有目的地去读,要知道全书或某章节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每一章节分成几小节,学习哪几个概念,有几个规律,解决什么问题,对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问题二:目录、前言等内容可忽略不看吗?

不可以。概读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本的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

此外还要注意读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句,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信息迅速剪辑下来放到脑中,以利于后面有针对性学习。

(2) 从“薄”到“厚”

这是读书的主要阶段,在前面概读的基础上,静下心来,细细地一句一句地读,重要的语句、看不明白的段落要反复地看。

下面让我们看看在此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问题一:怎样有意识地细读呢?

首先要弄清楚“课本上写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抓关键词去理解其含义,对内容本身进行辨别;其次将关键词与易混淆的词区别开来,即把是什么与不是什么区分开来,达到对知识的准确把握。

其次思考“课本上这样写的根据是什么,即为什么”。很多情况下,书上表述的是作者的思维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其推理过程,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到根据的具体内容。

再次要思考“课本上是怎么想起来写这个内容的”。编著者写一句话都要经过一个思维判断过程,我们读它时也要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去思考、分析其原因所在。

最后要思考“课本上这样写的目的、意图是什么”。当我们读到一句话时,它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推知编著者的目的、意图,再往下看就相对容易了,同时还能检测出自己所想是否与著者吻合。

学会独立思考,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不要轻易地、想当然地接受课本上所写的观点和操作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思维水平,这样就把书读活了。

问题二:有必要进行知识的扩散吗?

是的。很有必要。

细读要有所发现,要进行知识的扩散,类似的加以比较,问其异同,把认识引向深入。有时候,自己和课本上的观点会有出入,甚至有矛盾的地方,这时候提出自己的质疑,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这样细读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加以研究,同时要和以前的知识相联系,搞清楚知识点间的推理关系,形成一个知识网。这时就会有很多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里面,这样就又把书读“厚”了。

问题三:能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书中的概念吗?

不能。在从“薄”到“厚”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发散式思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理解和感悟知识点。但有一点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切忌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书中的概念,而把书的原意读偏了,我们所说的“厚”,是在正确理解课本的前提下的“厚”。

(3) 再从“厚”到“薄”

经过前一个阶段的细读,对书中的内容已大部分理解透彻了,接下来就要再读,以从复杂的知识体系中抽出精髓,即知识框架,将其巩固到我们的头脑中,并力求做到最佳重组。此时书的感觉就是,主要内容越来越少,书越来越薄。

下面让我们看看在此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问题一:再读时,对所有知识点都一视同仁吗?

不是的。再读主要用浏览、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概略地阅读教材,熟悉的知识一览而过,生疏的、模糊的再多花点时间唤起记忆,疑难的地方就要下功夫弄通弄懂。

问题二:构建知识框架重要吗?

是的。知识框架就像我们人体的骨骼一样,没有它的支撑,所有的知识零部件都将是一盘散沙。

再读时,需要我们从具体的知识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知识的整体,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知识的脉络,列出知识的结构提纲,使知识条理化。这样构建知识框架,既能对知识点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又能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轻重主次不分的问题。

问题三:基础知识可以忽略吗?

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必须领悟“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系统知识的依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体系时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的核心内容。

领悟“基础知识”就是发现基本内容并理解基本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不是别人能告诉你的,一定是你自己的发现。做到了这点,又会感觉书在你心里变“薄”了。

如果要把课本上的内容真正变成自己大脑里面的内容,就让它这样在你心里从“厚”到“薄”再到“厚”,最后再变“薄”的走一遍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3414.html

更多阅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7

下面我们来看看需要注意的问题。问题一:有必要拥有一本工具书吗?是的。有的同学认为,阅读课本遇到生字或生词时,把它记下来,老师讲课的时候自然就会讲到它,用不着查词典。其实不然,一本工具书在手,我们就可以随时查阅,等老师讲解的时候就可

声明:《《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4》为网友视你如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