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3
二、不同课本不同读法1. 不同课本不同读法最有效随着年级增高特别是刚进入初中或高中时,我们会发现要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变多了,各科的课本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语文课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数学课本上却总是有好多难以理解的公式,历史课本好像在讲故事,政治课本上又有一大堆需要回答的问题……各种课本五花八门,简直让人眼花缭乱。面对数量众多而又风格迥异的课本,很多同学都感觉有点“慌”,心里发虚。其实大可不必。有一个诀窍可以帮助我们读好每一科的课本,就是,对不同的课本,采取不同的读法。很多人得益于这个诀窍。有一位清华学子,在上中学的时候,总是用一种方式读所有的课本,花费了很多时间,效果却不理想。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他改变了阅读方式,开始用不同的方法读不同的课本。aihuau.com读历史课本时,他先通读课文,了解时间、事件等基础知识,再仔细挖掘课本中每一句重要的叙述,然后给自己出题,并作出答案。他发现,这样读一遍历史书,比以前读十遍都更有效。读理科课本时,他的方法和读历史课本很不一样:先看懂每一个概念、定理、定律,再搞懂它们的由来,然后动笔算书上的例题,和书本上例题的步骤进行比较,思考例题如何体现定理。这样,课本的精华就被他汲取得差不多了。其实,要读好课本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只要找对了方法,我们也可以像这位清华学子那样,利用好课本,提高学习成绩。很多人其实也很重视课本,但他们阅读方法不当,总是用一种固定的方式阅读所有的课本,常常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头脑茫然,越来越糊涂。如果及时转向,用不同方法来读不同的课本,就能避免走弯路了。2. 我们建议这样读课本我们正在或将要学习的科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科课本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差异较大。有时候,一个科目的课本中课文的内容也有较大差别(如语文)。因此,我们不再以科目来分类,而直接按照课文的类型来分,大概将它们分为叙述性课文、论证性课文、分析性课文、描述性课文四大类。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具体讲解如下。(1) 叙述性课文这样读叙述性课文以叙述性的内容为主,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历史课本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这一类。可能有的同学已经体会到了,叙述性的内容本身并不难理解,可课文中对那些叙述性内容的分析却常常让人感觉头疼。我们以历史课文为例,来看看读这一类课文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问题一:死记硬背就行了吗?从表面上看,历史课文就是在叙述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无非就是交代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没什么波澜起伏,也没讲什么大道理。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对课文的内容一律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却不那么满意,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理解课文这样写的目的。阅读历史课文,了解史实是一方面,但这只是最起码的要求。最重要的还是去了解书中所记载的一系列人物、事件的相互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等)。掌握了这些关系,才算达到了阅读的目的。问题二:分析难懂就可以不看吗?很多人觉得课文中对叙述性内容的分析太枯燥,很难以理解,所以经常采取跳过的方法,将这部分内容忽略不计。这种做法其实很不明智。虽然这类分析不是出现在课本的醒目角落,内容也不太多,但它其实是最重要的。它常常深刻地指出了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隐藏了历史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间的联系,对我们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这类分析,看不懂也不要轻易放掉。如果觉得困难比较大,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是自己去查一查相关的资料。问题三:每一遍都要读得很仔细吗?不是的。阅读历史课本,第一遍要求非常仔细。第二遍时不必过多地注重一字一名,但一定要按照顺序阅读,读每一个章节时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时间、地点、事件,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的一切内在联系,把这些联系弄明白了,学好历史也就不会有大问题了。(2) 论证性课文这样读这一类课文以论证性的内容为主。典型的论证性课文就是我们的政治课文,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议论文也属于这一类。我们以政治课文为例,来看看读论证性课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观点是最重要的吗?是的。观点是论证性课文的重中之重。
政治课文的阅读应该着重在课文本身所阐述的观点。假定你正在阅读某一节,观点可能就是这一节的标题,也可能出现在一节中的重点段落,或者是结尾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篇章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这些主要的观点。观点就是灵魂,掌握了观点,等于抓住了论证性课文内容的要害。问题二:结论和论据怎样读最有效?把结论和论据对照着读最有效。政治课文通常有一些结论性的观点,编著者会用很大的篇幅去论证这些结论。我们可以先读结论,再去有意识地看课本上的论据,可以尝试着分析这些论据属于哪一类,是事实、数字还是说理,想一想编著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相互对照着看,你会发现效果很不一样。(3) 分析性课文这样读分析类课文都是以比较严肃的笔触一步步进行分析和推理,主要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这类课文主要包括各门理科类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和高中的生物等的内容。对于这些课本的阅读,应该注意下列问题。问题一:初学者怎么办?初学者一定要重视“原始积累”。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几何的时候,感觉几何抽象、难学,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在他的大脑里还没有相应的知识体系,接受新知识就会感到困难。学习一门新学科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原始积累阶段,在该阶段要强化记忆、反复感悟、反复理解。当达到一定层次后,就自然会做到游刃有余。问题二:如何掌握知识点和潜在规律?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试着将每页课文中所含有的知识点或蕴藏着的潜在规律都提炼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写在页眉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复习时一些知识点被落掉(初学一门课程时,概念较多、基础知识较零碎,复习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平均用力。然后,精读每一页课文。复习时,首先将每页页眉上写的问题当成考题来检查自己对本页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对能准确、流利回答的问题,就算通过;对不能流利回答或回答不好的问题,要针对性地复习一下,直到能准确、流利地回答为止。如果将这些问题都掌握到位,就说明本页内容被掌握了。问题三:记现象、背结论,就万事大吉了吗?很多同学在理科学习时倾向于了解实验、记住结论,或者记住现象、记住结论,做题时就死套结论,这样学习就是死学,把知识学死了,把课本读死了。在读课本时,很多人只了解“是什么”,却很少想想“为什么”。比如当课本上介绍怎样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时,不少同学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运用“累积法”,用课本的总厚度除以总张数,却不想想为什么能用这样的方法,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长此以往,就会限制我们发散性思维的发展。(4) 描述性课文这样读描述性课文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阅读这类课文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一定要获得充分的感受吗?是的。这是阅读描述性课文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充分感受,感受作者的感受,感受文中的情与景,感受书中的真、善、美。举例而言,在读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诗句时,我们如果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在头脑里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能更加贴近作者的心理,深刻理解他的作品。问题二:如何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细细品味,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描述性课文常常意蕴深刻,内涵丰富,因此读这些文字时要每字每句地读。比如我们读到的是一首美妙的诗歌如戴望舒的《雨巷》,细细品读“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样的语句时,是不是犹如亲历了诗人的感受呢?
更多阅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7
下面我们来看看需要注意的问题。问题一:有必要拥有一本工具书吗?是的。有的同学认为,阅读课本遇到生字或生词时,把它记下来,老师讲课的时候自然就会讲到它,用不着查词典。其实不然,一本工具书在手,我们就可以随时查阅,等老师讲解的时候就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6
问题一:以什么形式记历史笔记最佳?按年代的顺序来记,这也是最常用的形式。但是,单纯地按年代笔记意义不大,容易形成一本流水账。在遵循年代顺序的同时,掺杂专题会好一些。比如在学习秦朝历史时,可以在尊重这一个特定朝代的同时,注重这个朝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5
3. 评估与发展下面的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评估自己处于哪个级别。如果你想达到优秀级别,最好先找准自己现在的级别,与下一级别的要求仔细对照,结合上文的建议找到改进的方法,及早实施。自测对照描述 及格 良好 优秀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4
3. 评估与发展下面的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评估自己处于哪个级别。如果你想达到优秀级别,最好先找准自己现在的级别,与下一级别的要求仔细对照,结合上文的建议找到改进的方法,及早实施。自测对照描述 及格 良好 优秀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3
二、不同课本不同读法1. 不同课本不同读法最有效随着年级增高特别是刚进入初中或高中时,我们会发现要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变多了,各科的课本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语文课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数学课本上却总是有好多难以理解的公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