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一章 终身学习的五大习惯1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有些学习是显在的、主动的,有些学习则是隐在的、被动的,是潜移默化的。两类学习在不同的领域起着不同的作用。学习并非越显在、越主动就越好。正确及时地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隐在的、被动的学习,将之提升为更有效、更高效的显在的、主动的学习,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价值。

所以说,培养学习的习惯,特别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显在学习的习惯,对每个人一生的发展和提高,对在事业、家庭、社会活动等各方面获得成功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 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定义和内涵

主动学习,意指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活动。它的对立面是被动学习,即把学习当作一项外来的、不得不接受的活动。

aihuau.com

主动学习的习惯,本质上是视学习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使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具体地说,主动学习的习惯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这主要体现在处理好学习的每个细节,尽量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做好自我管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爱”学习者,所以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时也需要别人的提醒和帮助。

有一段时期,荣登“中国少年榜”的全才少女黄思路每天晚上睡得晚,早晨又想提前半个小时起来早读。可是,她听见闹钟响后没有马上起来,结果又沉沉睡去,如果不叫她,上学就要迟到。每天如此,闹钟便形同虚设。母亲王晶让女儿把闹钟设定推迟半小时,按正常时间起床,这样睡得充足一些。开始女儿不愿意,每天晚上总说保证第二天能早起,可是第二天还是迷迷糊糊醒不来。妈妈没收了闹钟,说:“既然闹钟起不了作用,就别用了,我可不当你的‘闹钟’!”

没有了依赖心理,思路睡到清晨便很警觉,听到一点点动静就醒过来了,又马上翻身起床,生怕一觉睡过头。几天之后,妈妈把闹钟还给女儿,思路此时已经能准时起床了。

二是对学习有如饥似渴的需要,有随时随地只要有一点时间就要用来学习的劲头。鲁迅说,他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他还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会有的。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他就永远不会抱怨时间不够用,因为随时随地,只要有空闲,他首先想到的事情总会是学习,这样就能把零散的时间都利用起来。

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没有过人的天赋,也没有优越的环境,命运似乎注定了他将度过平凡的一生。但是,他创造的“时间统计法”却拯救了自己,让他成为时间的主人。在82年的人生旅程中,他每天睡眠10个小时左右,并且长期参加娱乐活动、体育锻炼和社会工作,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他创造出惊人的科技成果:他一共出版了70余部学术著作,写了12 500张打印稿的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遗传学、科学史、昆虫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和哲学等领域。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从1916年元旦开始直到1972年去世时一直坚持进行时间统计,每天核算,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每天的各项活动,包括写作、看书、读报、休息、散步、娱乐等全都准确记下来,误差甚至不超过五分钟。通过统计,他发现自己每天做工作的“纯时间”大约有七个小时,最高记录是11.5个小时。他把每天的有效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分别从事两类工作。一类是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另一类是其他活动,所有计算过的工作量都尽量保证按时完成。正是由于科学严格地管理、计划和使用时间才使得他的“勤”快造就出了神话。

三是对自己的学习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水平在不断变化,其兴趣和爱好也在不断地变化。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价和审视,不仅有利于保证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学习方向的正确。

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幼时的“理想”可不是化学家,而是钢琴家。然而这也是曾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母亲朱丽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安排。

1921年,普里高津一家刚移居到一片混乱的德国时,母亲为了使孩子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决定教他们学习音乐。尽管音乐世界是美妙的,但一首曲子上百遍的练习对于好动的普里高津来说还是非常枯燥的,因此他常常在家里搞一些恶作剧。母亲为此头痛不已,她对普里高津严肃地说:“在几个孩子中,最有音乐天赋的是你,现在也表现最好,但是你喜欢音乐吗?想过要成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吗?”他低下了头。母亲告诫他,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弹钢琴尤其如此。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他专心学习钢琴,这不仅使他免受混乱生活的干扰,也使他获得了良好的修养。

1929年,举家迁往布鲁塞尔后,普里高津进入雅典中学学习。这是一个以严格的古典课程著称的学校,与浪漫的音乐世界毫不相同。在这里他的兴趣反而变得广泛,他开始喜欢上了考古学、文学和哲学,眼界开阔了很多。母亲看到他在其他方面有突出的才干,就任其自由发展。由于对化学特别感兴趣,普里高津终于有一天来到母亲房中,说出了自己想成为化学家的理想。母亲微笑着说:“小时候让你学习音乐是为了使你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培养你的情操,教你学会做事一定要专心,至于你长大选择什么目标,希望你自己把握,如今你已经做了决定,妈妈很高兴,尊重并支持你。”

四是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要。我们身边的环境并不由我们自己决定,当一个人总在抱怨周围的环境是多么不公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十有八九已经脱离了学习本身,他的能力也将浪费在抱怨中。适应不同的环境,不仅是主动学习的表现,也是锻炼多种能力和丰富人格力量的机会。

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出生于一个富足之家,从小又是集众多宠爱于一身的独子。上小学后,由于老师不可能像家里的长辈那样对他百般呵护,他十分不适应,与同学的关系紧张,经常发生矛盾,学习成绩自然也很糟糕。父亲认为这种状况不利于巴顿的成长,于是在他十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学习。

该校实施军事化封闭管理,学生们都过军营式的生活。早晨起床铃一响,所有的学生都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然后还要出操,即便是冬天,学生们也只能用凉水洗漱。学校的伙食勉强能算得上“粗茶淡饭”,与家里优裕的生活相比,巴顿可谓从“天堂”进入了“地狱”。巴顿受不了学校条件的艰苦,所以每逢周一上学的时候,总要大哭大闹,希望父亲给他换个学校。母亲和姑姑对他父亲的做法也很不理解,但他父亲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这样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营养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独立生活。

巴顿长大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不无感慨地说:“这样的生活使我学会了忍耐和自我锻炼,培养了我坚强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

五是遇到困难坚持不懈。多数人的学习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下去,是主动学习的重要内容。

日本著名的化学家、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家境小康,作为家里的独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但是在一次化学测验中,他又一次不及格。那天他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把画满“×”的试卷拿到父亲面前。一直徘徊到太阳落山了,他依然在冥思苦想,不知道怎么进家门。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推开了家门。他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得见的声音对父亲坦白了成绩。

父亲听了很失望,嘴上却说:“孩子,没关系。这次考砸了,下次再努力争取好成绩。”

“爸爸,我……我不想再读书了。”福井谦一终于把思考了一下午的话说了出来。

“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就太让我失望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本来以为你是个刻苦的孩子,没想到一碰到困难就退缩不前了。”

“可是爸爸,或许我不是块读书的料。我想去参军。”福井谦一说出了自己思考了很久的想法。

“孩子,不管你干什么,都必须要读书。不读书,你就没文化,以后什么也干不成。”父亲耐心地开导他说,“无论你做什么事,都可能遇到挫折。总是退缩可不行,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它、克服它,才能真正超越。孩子,你要记住——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父亲的一番话终于打动了福井谦一,他表示自己确实不该现在放弃,要努力学习。

于是他开始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从头开始补起。努力了一个月,又一次化学测验,他还是不及格。这次他没有灰心,他觉得自己底子差,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还要从打好基础开始。第二次化学测验,他终于及格了。半个学期后,他的成绩扶摇直上。第二个学期,他已经当上了化学课代表,还参加了化学竞赛。

六是要正确对待别人的帮助。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父母帮助得不够,或者是父母没给自己请到好家教之类。其实,如果我们稍微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是有思想的人,对别人直接帮助的需求就越少,越能更多地自己埋头钻研。别人的帮助,对他们来说主要是提供不同的信息,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伟大的科学家们的生涯中,往往在年幼时期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某种信息启发了他们的头脑,从而对他们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

“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这是在一个学年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至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至于不用证明就得承认公理,这件事并没有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毋庸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比如,我记得,在这本神圣的几何学小书到我手中以前,有位叔叔曾经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我。经过艰巨的努力以后,我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在这样做的时候,我觉得,直角三角形各个边的关系‘显然’完全决定于它的一个锐角。在我看来,只有在类似方式中不是表现得很‘显然’的东西,才需要证明。而且,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这种原始观念的根源,自然是由于不知不觉存在着几何概念同直接经验对象的关系,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在12—16岁的时候,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这时,我又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并不太严格,但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总的说来,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它给我的印象之深并不亚于初等几何,好几次达到了顶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无穷级数、微分和积分概念。我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这部著作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这是一部我聚精会神地阅读了的著作。当我17岁那年作为数学和物理学的学生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我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

这段颇长的自述是我们理解爱因斯坦科学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资料。几何学给爱因斯坦思维带来的奇妙性,使他来不及按部就班,竟一口气把《圣明几何学小书》学到最后一页。

在爱因斯坦步入自然科学领域的最初几步,有一个人是很重要的,虽然很难说他在思想上对爱因斯坦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正是他把打开自然科学殿堂大门的第一把钥匙递给了爱因斯坦。他就是来自俄国的大学生塔尔梅,那本让爱因斯坦终身难忘的“神圣的几何小书”便是他送给爱因斯坦的。一开始,塔尔梅总是和爱因斯坦谈论数学问题,越谈就越引起爱因斯坦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学校枯燥教学方式厌倦的爱因斯坦干脆自学起微积分。学习医学的塔尔梅不久后也不是爱因斯坦数学上的对手了,但他依然热情地为爱因斯坦介绍当时流行的种种自然科学书籍和康德的哲学著作,如布赫纳的《力和物质》、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

可见,对于伟大的头脑,最有效、最有帮助的往往不是直接去教他们如何去学习,而是能够启发他们思维的信息和资源。

二、培养要点

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对学习如饥似渴的需要。只有形成了这种需要,才能主动去寻找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并能战胜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小时候特别爱读书,接受能力很强,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怎么也“喂不饱”他。他就去找“零食”—— 课外书来读。著名的露天市场每逢星期三就在百花广场开市,收藏家们常常会在这里发现古书、印刷品、艺术品以及各种各样的古物。费米也加入了收藏家们的行列,矮矮的个头每逢星期三就在百花广场上穿梭。他在这里收集到不少“宝物”,买到了很多物理学方面的书。

有一天,费米从百花广场带回论数学物理的两本著作,他告诉姐姐,他要马上读这两本书。当读到兴奋之处,他自语道:“这本书是多么有意思,你们一点也想象不出来。我正在学习各种波的传播!”“妙极了,它解释了行星的运动!”读到论海洋潮汐的循环一章时,他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当他读完全书,再次走到姐姐面前时,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说:“姐姐,你知道吗,这本书是用拉丁文写的,我还没有注意到呢。”姐姐摇摇头笑了。

费米的勤奋、好学和上进,深深地感动了邻居阿米迪教授。教授很快看出这孩子是块好“料子”,非常喜欢费米。

有一回教授半开玩笑地说:“费米,我给你出几道题做好吗?”

“太好了,您快出吧!”费米跃跃欲试。

教授自知题目显然高出费米的水平,并不期望他能全部解答出来。可是令教授吃惊的是,费米一会儿就全部解答出来了。他缠着教授出一些更难的题目“过过瘾”;教授出了一些他自己还未解出来的题目给费米。奇迹出现了,费米居然又全部解答出来了!教授连连点头赞赏不已,慨叹后生可畏。教授把自己所有的有关物理和数学方面的书,按合理的顺序一本一本地送给费米学习。费米如鱼得水,尽情地在物理和数学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在老教授阿米迪的精心培养和帮助下,费米得到了在学术界初试锋芒的机会。中学结业时,他写了论文《论弦的振动》。这篇论文令担任主考的罗马工程学院的教授们都困惑不解,无法解释如此年幼的费米何以会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

其次,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独立、认真、扎实地做好学习中应该做的每件事情,解决好学习中遇到的每个问题。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分析化学家,“极谱学”创始人,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海洛夫斯基,小时候对待学习的态度之认真,就很让人钦佩。

有一天,海洛夫斯基从学校里回来,愁眉苦脸的,吃晚饭的时候也心不在焉。妈妈发现他不开心,就问他怎么了。这时候他才抬起头来看着大家,仿佛明白了一点什么似的,说:“没什么,只是老师布置的一道题我做错了,现在还没找出错在哪儿。”饭后一家人又出去散步。回到家,海洛夫斯基又开始思考那道错题。这时候,姐姐弟弟们正在玩游戏。过了一会儿,弟弟来敲门,邀请他一起玩,他说要先把那道题做出来。又过了一会儿,姐姐也过来邀请他一起玩,他仍在演算题目。姐姐热心地说:“我的数学和物理一向很好啊。要不我帮你把它做出来,这样你就可以和我们一起玩了。”他说:“不,姐姐。我要自己把它做出来。我想我已经找到一处错的地方了,一会儿就能做完。我不太熟悉这种方法,有些地方可能弄错了。不过,我能行。还是我自己来吧。”果然,他很快就把题目做了出来,然后快乐地和姐姐弟弟们一起玩游戏去了。

再次,学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每个主动学习者必需掌握的基本步骤之一。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弄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缺陷。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有利于对自己的弱势进行改善和提高。

多伊西出生于1893年,正值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当时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而很多方面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人员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于是身为工程师的父亲认为孩子长大后必须做工程师才能保住“铁饭碗”。因此在多伊西上中学的时候,父亲就严格管教他,要他学好学校里的刻板课程。但是多伊西爱好广泛,既对生物、化学和物理类的课程感兴趣,也对伦理学、哲学方面的书籍感兴趣。而他却既能把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中去,又能对学校课程应付自如。所以在整个中学时代,他的成绩都是中等偏上。他父亲也觉得很正常,没有过多干涉他的学习兴趣。

但是到了他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坚持让他进工程学院。到了大学里,应付课程就没有中学那么容易了,他第一学期的课程只能勉强保证每门功课都及格。这让学院里的老师们都大为惊讶,因为多伊西是个手不释卷的学生,取得这样的成绩太不可思议了。于是导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对学校规定的课程都没有兴趣,我平时看的书多数不是必修课和选修课。”导师更加奇怪:“你既然不喜欢工程学,为什么又报考工程学院呢?”他说,那是父亲的主意。于是导师把情况汇报给学校,及时让他转入了应用科学院,学习生物化学。而后,他的成绩很快就直线上升。最终,这次改专业给他带来了巨大成功,他于194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此外,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调节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行为。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只有能及时应对变化的人,才能时时处处得心应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他小的时候由于一开始接受的是传统的私塾教育,所以语文学得很好,但是数学不好。开始学数学的时候,四则运算的加法、减法和乘法都能理解,但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除法。后来,他就冥思苦想,过了好多天才突然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除法的奥妙所在。此后,又通过不断地独立思考,解决一个又一个理科学习的困难,最终成为国内著名的科学家。

另外,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世界上的聪明人不可谓不多,但成功者却相对寥寥,究其原因,多数人并非智力不及,而是没有面对一再受挫的勇气。

爱迪生发明电灯丝的过程,先后实验了1600多种金属材料和6000多种非金属材料都没有成功,别人问起的时候,他却说:“我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这些材料不能用作灯丝。”最后,经过实验他用碳化纤维做出了世界上第一盏具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它能持续发光达45小时之久。

最后,要正确看待外来帮助。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想得到别人的援助。失败时回首从前,也喜欢说:“如果那时候某某能帮我一把,我现在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很多人的成功似乎确实是由于在某个时刻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但一个人的成功终究要靠自己。正如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别人的帮助也是留给有准备、肯努力的人的。

三、自我评估

进行自我评估,就是评价自己是否已经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

考察自己是否形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可以从需求水平、积极程度、适应能力、毅力、意志和独立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需求水平:

● 你是否对自己在学校里学习的每门科目都热情高涨?

● 对于学习的课程,你觉得它们更像是负担,还是更像能解决心中疑惑的信息来源?

● 你会由于自己提出了一个疑问无法解答,而去找些可能相关的书来看,以求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 你常常觉得学校里学习的东西不够用吗?

● 你喜欢学别人都不会,甚至可能都没听说过的知识吗,即使你学的东西学校里的任何课程都不教,对自己的成绩看起来也不会有任何帮助?

● 你经常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者做一些有趣的小东西,包括玩具、手工艺品和小发明吗?

积极程度:

● 你是否因为某个老师讲课质量不高、老师本身不讨人喜欢、课程内容没有意思而不喜欢某门课?

● 你对特别喜欢的科目,是否经常超出学校学习的进度提前自学,甚至提前到了高年级才可能学习的部分?

● 如果父母或者老师不能或者不愿意回答你的某些问题,甚至批评你的问题太离谱或者愚蠢,你会坚持自己去弄懂问题的答案吗?

● 如果有的科目,你的成绩很差,你是任其自然,还是坚信自己能学好?

● 如果你的成绩在班里一直都不算好,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有没有希望?

● 如果你的成绩不错,是常常觉得学习太简单、似乎没什么意思呢,还是常常自己找些有难度的题目来挑战自己呢?

● 对于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题,你怎么对待?

适应能力:

● 对于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过了一个多月甚至一个学期了,你依然觉得没有头绪,常常记不住它的知识点吗?

● 某门课你原来学得还不错,会因为突然换了一个你不喜欢的老师而成绩下降甚至变成“老大难”科目吗?

● 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后,你会因为环境的陌生而影响学习吗?

毅力:

● 你能坚持每天先做完作业再玩吗?

● 如果电视里正在播放你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你做作业又遇到了个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你会放下手里的作业去看电视吗?

● 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你总能彻底执行吗?

意志:

● 如果周围的同学都说某门学科是副科,不值得花太多时间,而你又特别喜欢,你还愿意继续花很多时间学习它吗?

● 你认为自己是否必须努力学好现在的所有课程?

● 你是否对所有的功课都全力以赴,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 对于成绩比较差的科目,你是否觉得自己可能根本无法学好它,还是觉得自己需要再想想别的办法,下点苦功夫把它学好?

● 你能为了提高某门功课的成绩,每天专门拿出一个小时来学习它,连续坚持两个月吗?

独立性:

● 如果做作业遇到了难题,你会自己解答,还是去问别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同学等?

● 你有学习课外知识的偏好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一章 终身学习的五大习惯1
● 你会因为某件事情引起了自己的兴趣,而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一定要弄出个究竟来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3430.html

更多阅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7

下面我们来看看需要注意的问题。问题一:有必要拥有一本工具书吗?是的。有的同学认为,阅读课本遇到生字或生词时,把它记下来,老师讲课的时候自然就会讲到它,用不着查词典。其实不然,一本工具书在手,我们就可以随时查阅,等老师讲解的时候就可

声明:《《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第一章 终身学习的五大习惯1》为网友风软一江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