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施行。日前,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就反垄断接受记者采访。盛洪认为垄断是中国经济的隐忧。在他看来,中国只要完全打破垄断,就一定能焕发出更新的、更巨大的潜力。对于今年施行的《反垄断法》盛洪称,中国的反垄断不仅要通过一部法律来奠定政治方向,同时还需要一个具体的操作。
记者:您怎样看待垄断问题?盛洪: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大国效应》,其中预测到中国还有20-30年的经济增长时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但是我觉得好消息背后也有一些隐忧,经济增长过快创造了巨大财富,财富怎么分配又是一个问题。可能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垄断问题。目前,很多人很关心腐败问题,但我觉得垄断可能比这个问题更严重,因为垄断涉及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其实表现为一个利益集团在跟整个社会争利益。记者:您曾说,中国的垄断是行政性垄断,是这样吗?盛洪:是的。我的理由是,当前垄断行业多与行政部门相关,而行政部门具有实际的行政立法权,他们通过的文件具有某种法律效力。比如石油部门的38号文件,不过是几个部委联合发出的意见,没有经过正当立法程序,却具有法律效力。通常情况下,这样出台的文件实际上带有某种垄断性质。所以,我把这样一种中国的垄断性质称之为行政性垄断。aihuau.com记者:我们国家现在形成垄断的格局是如何演变成的?盛洪:如今和垄断行业相关的部门,在计划经济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没有油水的,也没有垄断力量。因为当时是计划体系、计划价格体系,稀缺资源定价较低,他们很难获得垄断利润或垄断利益,与此同时,一些部门还背着国家战略性目标,甚至要吃苦与付出。但他们具有垄断力量,这个力量表现为可能降低服务的质量,减少提供的产品。比如说铁路运输,这些年我们看铁路服务逐渐在改进,但倒退十年或者二十年,铁路的服务非常之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垄断力量的价格机制越来越明显,丰厚的利润也就逐步凸现出来。直到今天,垄断所带来的不公平利益分配越来越显著,最终成为一个非常醒目的问题。记者:对于普通人来说,谈到反垄断,意味着引入更多的竞争者。您怎么看?盛洪:我认为反垄断不仅可以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还能刺激企业的发展。比如电信行业,原来只有中国电信一家,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后,就成了他的竞争者。随后,铁通、网通宣布成立,形成了一个良性竞争格局,这种竞争格局直接导致老百姓受益,最关键的是促进了中国电信的飞跃发展。一组数据说,联通刚进入市场时,中国的手机数量约157万台手机,截止2007年1月已经达到4.5亿台。这就是竞争导致的结果。如果其他垄断行业也能引入更多竞争者,相信也能取得巨大成功。比如石油领域,虽然目前有两大家,但两大家分家而制,依旧是垄断经营。如果有更多的竞争者加入,那么我们也就不用为石油价格去争吵了,更不需要国家发改委定什么价格。其他领域也如此。记者:您怎样看待反垄断?盛洪:不垄断就竞争,就是如果没有垄断性质的话,我就引进竞争;不竞争就管制。比如给我一个可以经营自来水企业,我就要赋予他相应的义务,这个义务要超出一个普通企业。因为我在做公共服务,而不仅仅是生产一个普通产品,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要求自然就高。在这里我想提一下中石化。面对油荒,中石化却说跟他们没关系,我就写过一篇文章批评他们。在文章中,我问中石化为什么有这么多权利。在我看来,如果你有某种公共权利,涉及到社会紧缺资源的垄断权,你就应该有一个对应的公共义务。记者:您刚才提到政府管制,但我们知道政府管制也要符合市场经济定律。众所周知,公共品定价难度非常大的,如果按照您的思路,如何能让它在一套有效机制不会出现即使政府管制这个价格,这个价格也是不合理的价格呢?盛洪:首先如果能够由市场决定,政府最好要由市场决定,这就需要创造一种竞争局面。比如电信,竞争企业已经四家,政府只需要设定一个价格低线,就没必具体去管它的零售价。之所以设定价格低线,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竞争。当然,三家企业一大两弱,也要管,比如美国就对ATMT实施底价管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恶性竞争。毕竟在恶性竞争中,小企业很容易消失,一旦竞争者消失了,又会形成垄断的局面。一般情况而言,一个行业只有三家企业以内的,都需要管制,三家以上应该不管,政府如果能够创造这样一种竞争局面的话,就没必要管价格了,这是聪明的做法,政府也省得挨骂。记者:您能介绍一下国外的反垄断吗?盛洪:相比较而言,国外反垄断做得比中国要好。比如美国把ATMT拆掉了。德国的反垄断侧重于企业的自律和民间协会的抗衡,比如说德国电力,就没有很严格的约束,他们希望的是电力消费者协会去和电力部门抗衡。不过,最近我也听说了他们对现状的不满,他们也在图谋改革。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公用事业的反垄断改革,因为公用事业是自然垄断部门。美国、英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逐步将公用事业市场化和民营化。当然,他们在引进民营企业时,进行了进入管制。比如说,需要一家企业来建自来水厂和自来水供给系统,但进门时却让几家企业竞争,最终选择做得最好,价格更便宜的企业。在这方面,英国和美国的这套管制都比较发达。
记者:当前,很多国外的巨头涌入中国。这些国外巨头会不会在中国形成某种行业的垄断?盛洪:有可能。比如像胶卷行业,很早以前,柯达就收购了中国的大部分感官材料厂,后来又持股乐凯,实际上形成了一统天下的格局。这是一个挺大的问题,为什么当时能够收购?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反垄断法》,大家的反垄断意识不强,所以有很多外国企业可能趁机把中国的某一个行业全部收购,形成垄断。事实上,和柯达相比,具有如此实力的国外巨头很多,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垄断力量,还有借助于本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压的可能。有些则是WTO的原则规定,比如说中国政府支持本国生产的芯片,因特尔可能说不行,他说你这样做是不公平的,这个逻辑是对的,如果不考虑反垄断的话。所以,对外国的这样一些垄断巨头,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过,《反垄断法》的出台,都让这些有法可依了。记者:《反垄断法》的实施应该是中国反垄断进程上的一座里程碑。请您对今后的反垄断做一个简单的展望。盛洪:我其实不是特别乐观,毕竟我们在反垄断方面的步子迈得比较慢,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看好。毕竟,反垄断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社会在反垄断上达成共识,这点很重要。当然,我认为,中国的反垄断不仅要通过一部法律来奠定政治方向,同时还需要一个具体的操作。我说的具体的操作是指,要在当前垄断领域中实实在在进一些新的竞争者,这是比较重要的。当然,竞争者的加入绝不是法律所能促进的,这需要政府考虑怎么进行体制改革,就像当初电信业改革一样。比如说铁路改革,我听了很多年,铁路要打破垄断,但直到今天一点结果也没有。在这方面,我认为改革不能单靠本行政部门推动,还要靠其他的部门和全社会来协作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实质性的改变我国的垄断格局,才能打破我国垄断企业的隐性竞争,提高效率。我相信,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方向走,中国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巨大的潜力。电信业的改革已经证明,一旦我们在一个领域打破垄断就能看到一个新的增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