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简单地把价值看作是劳动价值,那么“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完全等同于“劳动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逻辑循环的文字游戏。
显然,动物界只有极微弱的价值现象,或者可以说根本不存在价值现象的,而人类社会特有的价值现象到底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由于人们通常认为自然界有许多事物的使用价值是天生的,不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劳动是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价值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
笔者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不仅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然而要清晰地理解这一重要结论,就必须首先理解如下概念:
一、重新确立劳动价值的度量方式
长期以来,劳动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神秘、高度抽象的概念,除了政治经济学,几乎没有其他学科真正提及它,劳动价值论没有被其他学科所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成为了一门“孤花自赏”的科学。
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通约性”才可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马克思根据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即任何劳动都需要耗费时间)来确定劳动价值的度量方式和度量单位,提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价值,并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并指出:劳动价值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是一个具体概念,是由人的具体劳动创造的,其结果就把劳动价值概念神秘化、模糊化了。
在农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初期,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在体力劳动和大机器生产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劳动者个体,单位时间内所创造或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量相差不大,且对“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的认定也较为容易,对于不同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之间的比较也较为直观。但是,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在脑力劳动和信息生产过程中体现得越来越模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劳动者个体,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或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量差异越来越显著,可能存在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差异,且对“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的认定也相当困难易,对于不同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之间的比较也几乎不可能。
然而,劳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约性,那就是“投入通约性”,即任何劳动者在劳动前后或以及劳动过程中都需要消费一定数量和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用以补偿劳动者在体力、脑力和生理力上的耗费,而且劳动条件越差、劳动强度越高、劳动复杂度越高,所需要补偿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具体体现为:劳动者的劳动量(或劳动价值量)付出越多,他所消费的食物的营养价值就越高,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质量档次就越高,所需要耗费的培养教育费用就越高。可以证明,采用“社会必要的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 来度量劳动价值,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更高的准确性(详见《统一价值论》“劳动价值的辩证分析”一文)。
事实上,人的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投入使用价值(以生活资料的形式),产出劳动价值(以劳动产品的形式),由于劳动价值将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一起产生相干作用而形成价值增值,因而显著地区别于一般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产生使用价值增值的使用价值。如此一来,劳动价值就与使用价值一样,属于同一概念范畴中的事物,它们都是价值的基本形态,其中使用价值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作用程度,而劳动价值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程度。正是由于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并在作用和转化过程中产生价值增值,才能不断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广义地理解人类劳动的基本形式
在“人类劳动形式的新分类”一文中已经指出,人类劳动的基本形式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外,还有第三种基本形式——生理力劳动,它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种:
1.恢复性生理力劳动,是指用以恢复(含不可逆恢复)和补偿原有的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这类劳动者包括那些在有害或危险环境下的工作者、人体器官和血液的捐献者,在极端情况下还包括生命的奉献者。
2.加强性生理力劳动,是指用以改善和加强原有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这类劳动者包括体育运动员、歌唱家、书法家、时装模特等。
3.生育性生理力劳动,是指用以生产新生儿的生理力劳动,这类劳动者主要是指孕妇。
只有把生理力劳动纳入人类劳动的基本形式之列,才能真正囊括所有的人类劳动,才能真正囊括所有的劳动成果。
三、广义地理解劳动的作用对象
由劳动力要素与生产资料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价值增值特性的物质系统,称为生产系统。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生产系统分为三种典型形式:
1.第一类生产系统。一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系统称为第一类生产系统,它由一般劳动能力为作用力,以一般物质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为作用对象所构成的生产系统。
2.第二类生产系统。内部信息的生产系统称为第二类生产系统,它以人的脑力和体力为主要作用力,以人类自身机体为主要作用对象所构成的特殊生产系统,它所生产出来的是机体内部的信息(包括生理信息、行为信息和思维信息),并全部凝聚于人类自身机体内部:其中,一部分信息用于提高人的消费熟练度和消费复杂度,称为消费信息;另一部分信息用于提高人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称为劳动信息。
3.第三类生产系统。内部生理性组织的生产系统称为第三类生产系统,它是以人的生理力劳动能力为主要作用力,以人类自身机体为主要作用对象所构成的特殊生产系统。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体的组织、器官、体液及新生儿等。例如,妇女所进行的人口生产过程以及那些出卖血液、人体器官的人所进行的生理力劳动等。
这三类生产系统各有其特点:第一类生产系统既可直接生产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需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也可生产出构筑新生产系统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从而间接地生产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第二类生产系统所生产出的信息产品,将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潜能,加入以后的劳动价值创造过程,其中,消费信息用于提高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转化效益,劳动信息用于提高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效益;第三类生产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人口,构成一个新生的劳动力,它所生产出来的生理性组织成为接受者的劳动潜能的一部分。第一类生产系统称为外部生产系统;第二类和第三类生产系统均以人类自身机体为核心,因而称为内部生产系统。这三类生产系统往往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人们在投入一般生产系统的生产时,往往伴随着自身劳动信息和消费信息的积累,还会伴随着机体的生理性组织的生长和强壮。
四、广义地理解劳动的成果形式
根据载体类型的不同,劳动所产出的使用价值成果主要有如下存在形式:
1、生活资料。这是生产系统产品的主流形式,生产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产出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并投入下一个消费过程,以形成劳动者必要的劳动能力,为下一个生产过程做准备。
2、生产资料。这是生产系统产品外延向自然界的扩展形式,人们为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以发展自己的消费能力与劳动能力,就需要生产出更多、更复杂的生产资料,以不断维持、发展和完善原有的生产系统,以确保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不断扩展。
3、科学技术。这是生产系统产品内涵的扩展形式,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生产率,就必须不断探索、积累科学技术,学会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条件,或者学会如何改造和改善现有的生产条件,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更新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些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软件”财富,并带动人类社会的“硬件”财富不断增值。
4、个体劳动信息和个体消费信息。这是人类个体素质不断发展的集中体现,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就必须不断积累消费信息使生活资料转化为更多的劳动潜能,通过积累劳动信息使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的劳动价值。
5.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是生产系统产品的补充扩展形式,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是社会财富积累的重要形式。实际上,生产环境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环境是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综合体现,它既制约着生产环境,又制约着生活环境。资源环境主要是制约着生产环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的变化,在本质上就是使用价值的变化,因此改善或发展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使用价值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生产方式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显然,以牺牲生态环境或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等量使用价值的生产系统,其使用价值的增量为零,因此其生产效益亦为零。由于环境的使用价值通常是长效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不容易被人们充分认识,有些生产系统所导致的环境破坏,产生了巨大的、长效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负值使用价值,足够抵销它所产生的正值使用价值,那么该生产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破坏性系统。
5.可利用自然资源类型和规模的扩展。这是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的补充扩展形式,这类劳动成果很容易看作是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而不容易看作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显然,如果没有炼铁炼钢技术的发展,所有铁矿石都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许多食物都不具有任何使用价值。因此任何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形成和扩展,都起源于人类对发掘和利用这类资源的科学技术的形成,都是人类劳动的重要成果,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切自然资源能够拥有其使用价值的真正根源。
五、辩证地理解使用价值的基本分量
在“使用价值的辩证分析”一文中,提出使用价值可以分解为功能价值和耗散价值两个分量,它们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使用价值的影响程度。使用价值反映了事物对于主体本质力量的绝对影响量,是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的代数和。
显然,当事物的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相等时,其使用价值为零。就是说,当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功能价值完全等于人在获取、利用和消费这一事物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时,其使用价值为零。
在对使用价值进行分解后,人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事物(如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价值却为零。使用价值为零的事物并不等于人们不需要它,而是因为它相对来说并不稀缺,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根据“使用价值的边际效用规律”,事物的功能价值随着主体对它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当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增长到足够程度时,其功能价值趋近于耗散价值,该事物的使用价值就趋于零,这就是“使用价值零值定理”。
六、全面揭示价值增值的内在机理
要深入探索价值的真正源泉,就必须彻底了解“价值”的真实内涵和“信息”的本质特性。
1、从物理学角度认识价值的本质内涵。人类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社会规律是自然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在根本上决不违背自然规律,同样,人类的价值现象是自然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总可以找到其原始的胚胎,总可以辩证地还原(而不是机械地还原)为某种物理现象。在《统一价值论》“价值与负熵”一文中指出,价值的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
2、从功能特性上认识信息的本质特性。在《统一价值论》“对耗散结构论进行改造”一文中指出,信息的结构特性是“消除不确定性”、“消除无序性”或“提高有序性”,因此任何生产系统如果没有信息的注入,就不能改变其投入价值的有序性程度,就不能使其产生价值增值,其价值增长率就不会大于1。信息的功能特性(即本质特性)是“提高系统的价值率”。人类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观目的不是为了抽象意义地消除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消除不确定性”只能准确描述信息对于系统结构特征的影响情况,而不能准确描述信息对于系统功能特征的影响情况,因而不能作为信息的本质内涵。信息的根本作用不在于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而在于改变系统的价值率程度,有些信息虽然在消除系统不确定性程度上具有相等的作用,但由此产生的价值效应可能相差甚远,对于主体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意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维纳所提出的信息量计算公式实际上只能描述信息的形式模量(或结构特性),而不能描述信息的功能特性,更不能描述信息对于主体的意义或价值关系。维纳还提出了信息量是负熵的观点,这种观点虽然开始意识到了应该从信息的功能特征上来认识信息的本质,但他把信息完全等同于一般形式的负熵,就过于机械了。事实上,主体的有序化过程可分为外延扩展和内涵深化两种方式,信息的作用属于后者,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一切能够改变事物价值率的内外因素称为信息”。
由此看来,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物之所以不断进化,关键在于生物信息的不断积累;人类社会之所以高速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和知识的高速积累。
对于人类来说,其机体的进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带动的,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