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与经济学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的科学。但是两者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的,而是相互独立并平行发展的两个分支学科。两者相互提供方法论。
A、经济学的方法是实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是用经验和事实说话。这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根本优势:一方面经济史为经济学的实证提供大量的经验事实,另一方面又能对经济理论进行证伪。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以下优势:①提供的经验事实是大量的②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史界可靠得多③经济学家可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理论进行“试错”、“证伪”④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经济学假说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公理性”假说。经济学研究离不开假设,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上的,从这些假说中出发,对经验事实进行推理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前提假设的错误,即前提假设与经验事实不符。经验事实真理是或然的,所以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假说还要进一步接受经验事实的验证,这种验证要求助于经济史。不仅如此,当一项假设被经验证伪之后,理论还需要一种新的假设来源,而这种新的假设仍必须从经验事实中产生,经济史将继续成为经济理论新的假设的来源。
因而经济史的任务不仅是为经济学理论提供更多的实证性材料,而且要为经济学理论提供新的假设。
B、经济史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叙述史实,而是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透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史研究的作用,就在于它决定用什么观点考察经济的历史,用什么方法理解和阐述经济的历史。
用一定的经济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经济史,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假设问题。前提假设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济史也不例外,经济史学的前提假设一方面来源于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的哲学见解,另一方面直接来源于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还为经济史研究提供理论模型和工具方法。经济史可使用的经济学理论模型有:历史主义模型、传统模型、新古典和制度分析模型、起飞模型。工具层面上讲,经济学为经济史提供的分析方法有: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法、中观的区域和部门分析法、均衡和非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法。
c、经济史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从这定义,我们可以认识到:首先,经济史的研究应该与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其次,经济史的研究,必须重视对经济社会的几个重要方面的研究。第三,经济史的研究,应该重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而不是单纯地描述经济现象,避免经济史研究的肤浅性,为经济学的研究、进而为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d、对于一个史学工作者来说,要将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一个立足点,必须善于运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具体说,就是:(a)、正确地理解或使用关于经济学的各种名词术语、概念。例如,收益递减规律、生产可能性边缘等术语。如果缺乏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经济史研究就会显得软弱无力、流于肤浅。(b)、善于应用经济学理论及方法来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并能挖掘出其深层次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行经济史研究,不仅要有充分翔实的史料,还要对这些史料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这些史料中发现经济运行的规律、发现经济运行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影响。只有将具体的史料置于经济理论的分析之下,史料所包含的内在意义才能得以显露。例如,计量法就是新经济史学家研究经济史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e、必须合理选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人类的经济活动史多方面、多层次的,经济史也就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成为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只有运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研究工具,才能全面有效地分析错综复杂的多层次经济现象。以“凯恩斯革命”为例的经济学理论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学理论、方法、模式为研究经济史提供了众多的理论分析工具,从研究的具体需要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适合研究课题本身性质的理论与方法,善于应用这些理论方法,对于任何经济理论都不能一把抓,一刀切,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研究工作才是有效、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