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人之所以是一种高级动物,皆在于劳动。其实,劳动还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大存在的基石。马克思说得好,要是不劳动,只要有一个星期象这样,人类社会就会不复存在。那么人为什么要劳动呢?按说绝大部分人是偏好于休闲的。因为人要满足自身的物质的、精神的各种需要,这就要求人要以各种方式取得各种能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物质如粮食、衣物等等;这个各种方式就是劳动。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劳动以及对劳动产品如何分配(包括在不同阶级间分配和在当期消费与积累之的分配)才能使人类社会所享有的福利最大并能可持续发展下去?(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在商品经济产生后才有的)劳动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又呈现出多样性,如果对各种各样的劳动进行没有选择的研究经济学就会无所适从;终于经济家找到了一个共同的东西,他们用价值来称呼它,马克思把它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非马克思主义主流经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说,研究三个“W”,即一个经济社会如何生产、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其实质仍在于研究人类的劳动产品。只不过马克思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了劳动产品的背后,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注意力放在了劳动产品的前面而已。由于实质的趋同,所以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的一些原理你同样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读到,只不过不是那么直接,要你自己去领悟罢了。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经济学之所以要研究价值在于它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经济学不是玄学而是致用之学,看似乏味的、抽象的价值理论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人类社会生存的关键。 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象现在这样的。你可以想一下,在一个没有稀缺的世界中,有没有经济学存在的可能。萨缪尔森已经在他的教材中给出了答案:没有。是啊,没有了稀缺性,物品可以随便取,按需分配也就没有必要去研究什么劳动产品的生产、分配进而演化为价值理论的讨论了。也就是说,对价值的研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行为。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也很简单,他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清楚明了地说明了,对价值的研究的历史范围。
在商品产生以前,也就是在私有制和分工发生以前,自然经济盛行,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口也不多(因为医药卫生条件不行所以死亡率很高,人口的增殖很慢)。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生产和分配排除了交换,人们劳动的结果是产品是物质而不是用于交换的商品。相对于人类当时的需要,自然资源并不显得稀缺。由于产品的不交换,资源的自由取用,也就没有进行价值研究的必要了。
3、《国富论》,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1972年。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84PT; MSO-CHAR-INDENT-COUNT: -6.0;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84PT; MSO-CHAR-INDENT-COUNT: -6.0;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