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中外学者已作过不同的理论探讨,大致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两种解释模式。前者如“冲击反应论”、“帝国主义论”、“后发外生论”等,后者如“资本主义萌芽论”、“中国中心论”等。笔者认为,世界历史上的“现代”,实际上就是海洋时代。因此,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也可以说是走向海洋时代的历史过程。从海洋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既可以突破前人的理论局限,也有助于超越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
![现代化历程 山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现代化历程](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744195181.jpeg)
山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自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山东沿海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传统。这是因为,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区位特征,促使沿海居民以海为生,始终与海洋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山东沿海走向海洋时代的社会生态基础与历史依据。 明代至清初的海禁与海防政策,曾经使中国一度从海洋退缩,但民间的海洋传统并未被阻断。清康熙年间解除了海禁,官方的海运事业与民间的海上贸易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乾隆至道光时期,由于南北海运贸易日益繁盛,推动了山东沿海地区一批港口城市的相继兴起。其中烟台和青岛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而在19世纪后期被西方殖民者辟为通商口岸。20世纪初,山东地方当局为了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本地经济,又自开济南、潍县、周村、龙口为商埠。这说明,在山东沿海的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中,早已蕴含着走向海洋时代的内在动力。 明初大运河的开通与利用河运,使大运河沿岸形成一批商业城市,一度成为山东区域社会经济的重心。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大运河由于日益频繁的黄河水患与淤塞等原因而衰落了,导致了周边地区经济的急剧衰退。与此同时,山东沿海的女姑口、塔埠头口、青岛口、金家口等和登州、福山、莱州等港口城市相继兴起,导致山东社会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山东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后,不仅建立了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而且随着轮船航运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与国内各通商口岸之间的贸易往来。1902年胶济铁路的开通,使山东内地与沿海连接起来,与国内外市场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山东沿海地区作为联结内地与海外市场的枢纽,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20世纪初期,山东沿海地区形成了第一批新式工业,不仅奠定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而且最终确立了山东沿海城市作为区域社会经济重心的地位。 到19世纪末为止,山东沿海地区有三个约开口岸:烟台、青岛、威海,这些口岸城市在20世纪初的建设和发展,无论就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来说,都给国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口岸城市的新式教育与现代管理体制的实施,西方的商品、思想和价值观等,都对本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由于山东沿海的早期现代化建立在条约制度的基础之上,国人的消极抵抗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碍了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调适过程,逐渐实现了本土海洋传统与现代因素的有机结合。 纵观明以后山东沿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主导趋势是从内陆走向海洋、从传统走向现代。这种本土海洋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结合,对于理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