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因此应倡导以合理充分就业为就业目标。合理充分就业不等于普遍就业,而应视为以适度失业率为前提的充分就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失业人口,其数量应被界定在既不影响社会安定又能充分维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范围之内。
这个目标的实施是一个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单项改革而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笔者认为重视以下两个方面对策的研究对于该目标的实施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面临的矛盾是十分重要的。
1 改革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太低,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比较少。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占GDP的比重太低,使其新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增长慢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失业压力不断上升。
相对第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同样的不变资本能吸纳更多的可变资本,具有劳动力安置比例大、行业多门类广的特点。2003年第三产业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占我国非农部门新创造就业岗位总数的87.3%。
我国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比重明显偏低,既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2000年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平均为68.2%,马来西亚为49.5%,印尼为38.9%,泰国为32.2%。200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9.1%、21.6%和29.3%。与过去相比,虽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但是合理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使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今后就业的一个规模增长点,仍为我国改革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
2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增加可变资本比重
尽管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但实际上许多行业尤其是那些现代化水平较高、要求更高劳动熟练程度和技能的行业是缺乏人才的,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在从半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的现象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到了需要加快发展人力资本的新阶段,因此要扩大劳动力在现代经济中的投入量,只有大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以节省和替代不变资本,使总产出在节约不变资本的情况下增加,使经济在节约资本和更多地利用劳动力的格局下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300%。
提高劳动力素质就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劳动力素质的凝固。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增加人力资本投入,重视开发人的智力素质和能动力量,使之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就业前技能培训、就业者岗位培训、失业人员的转业训练等,在发达国家中普遍受到高度重视。与国际水平比较,我国中小学入学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更低,20至24岁年龄段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远低于世界上某些国家和地区。
另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组织公布的统计材料,1999年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全世界平均为5.7%,发达国家平均为6.1%,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而我国2003年该比重只有3.19%,不仅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还一度出现了下降的情况,投入缺口约占需投入总额的四分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事业从总体上说还比较落后,如不加以重视,将成为制约我国劳动力资源潜能发挥,从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资本有机构成的角度来看,提高人力资本,会使可变资本增加,资本有机构成增加减缓,从而使平均利润率下降也减缓。我们可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可变资本可通过人力资本的提高变得很大,使资本有机构成最终趋于不变,这样就消除了经济周期,使平均利润率恒定在一个正的水平上,能圆满解决我国就业问题面临的各种矛盾。当然上述假设可能是一种空想,但至少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到了我国未来能最终实现真正充分就业的曙光。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夏积智,党晓捷主编.中国的就业与失业[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3]肖延方.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再就业的双重作用——兼论技术进步和再就业的关系[J].经济评论,2001(5).
[4]李文珍,姜园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