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一体化自由贸易区 论我国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对外贸易利益的关系
一、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我国始于1978年的改革和开放政策,至今已有26年多的时间,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6694亿元,增长了31倍多;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对外贸易总额也由1978年的355.0亿元发展到70528.3亿元,增长了近198倍,对外贸易依存度近50%。我国国民经济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国内产业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升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虽然历经20多年的改革,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16届中央委员会第3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从“五个统筹”含义分析,意在将改革推向深入,全面协调改革,加大对存量改革,加快实现经济一体化目标。仔细分析会发现,改革和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世界主流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全面接轨。在改革和开放的整个过程中,开放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过程,改革是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过程。改革和开放的经济含义最终是要利用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取得直接由于分工导致的静态利益和由此产生的动态规模经济、城市化等利益。在这种不断使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过渡中,对外开放已经使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由相对分割状态走向逐渐融合状态,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更是加快了这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体化过程。这表现在关税水平的降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拆除、国际贸易规则的推广适用以及汇率改革和走向更加灵活等方面,比如在进口关税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采用了自行调整和谈判约定两种方式对高关税壁垒进行了削减,具体变化如表1。 表1 中国平均关税率的变化年份 所 有 商 品 初 级 产 品 工 业 制 成 品简单平均(%) 简单平均(%) 简单平均(%) 加权平均(%) 加权平均(%) 加权平均(%)1992 42.9 40.6 36.2 22.3 44.9 46.51993 39.9 38.4 33.3 20.9 41.8 44.01994 36.3 35.5 32.1 19.6 37.6 40.61996 23.6 22.6 25.4 20.0 23.1 23.21997 17.6 18.2 17.9 20.0 17.5 17.81998 17.5 18.7 17.9 20.0 17.4 18.5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第340页)在1998年4月中国政府在日内瓦多边谈判中提出的关税削减方案中,到2005年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的工业品关税降降至10.8%,达到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水平。除了通过参与WTO的多边贸易组织自由化进程之外,还通过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FTA)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加强同国内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发展紧密贸易关系方式全面推进了我国外贸自由化进程。 二、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贸易利益 对外开放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逐步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过程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快速发展。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取得的贸易利益可以分为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国际贸易的直接利益首先表现为贸易利得(gain from trade),或称为比较利益所得。这是因为,通过国家之间的贸易,实现了国家之间的分工。通过国际分工实现了资源在国内按照最大化利益的目标的重新调整和进一步优化配置。参加贸易国家内按照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资源配置后,就使得该国在开展贸易前生产和消费的一致性被打破。贸易后,该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分开了。该国的消费可以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这既包括消费量的增加福利,也含有消费结构优化的福利。这种福利增加可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得自贸易的利益和得自分工的利益。前者来源于在资源配置不变和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产品以国际价格而非国内价格进行贸易。国际贸易的间接利益是指国际贸易发生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效应作用于国内国民经济的有关部门,推动经济增长的利益称为国际贸易的间接利益,或者叫动态的贸易利益。该间接利益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效应:(1)竞争效应。各经济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一国开放国内市场,开展国际贸易就是将国内的竞争推倒了国际市场上,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经受锻炼而成长壮大,特别是对于国内形成垄断的行业或企业,国际贸易的进行彻底打破了国内的垄断,逼迫国内的垄断企业在平等的竞争中求得发展。(2)产品多样化效应。该效应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进口贸易,一个国家可以获得本国不能生产的产品;可以获得比国内市场价格低的产品;二是通过出口贸易,一国的剩余产品可以找到市场,闲置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增加财富。(3)收入效应。国际贸易的收入效应体现在对国民收入总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上。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把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应用到对外贸易中,认为一国出口额的增加,同投资额增加额一样,也能起到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该理论解释了外贸顺差(出口大于进口的差额)对国民收入增加存在着倍数效应。现在人们常把投资、消费和出口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外贸出口所增加的国民收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是由于出口商品生产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效应又通过对商品价格、消费者对进出口商品需求偏好的差异来影响经济增长。由于出口产品使用不同要素的密集程度不同,而出口产品的价格会因国际贸易而上升,这样不同产品出口所导致不同利益集团的工资收入、向国家提供的利税不同,如果出口收入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对国内商品有较高消费倾向的利益集团,那么就会扩大国内商品生产的需求,缩小贫富差别。如果出口收入分配有利于对进口商品有较大需求的利益集团,那么,国民收入向外支付扩大,国内贫富差别也会扩大。当然搞低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不同,如果出口收入分配偏向于高收入者,则易于资本的形成,从而通过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增长。(4)市场效应。出口贸易为一国直接提供了市场机会,这会使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又会刺激国内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剩余产品出口”(Vent for Surplus)理论认为贸易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带动作用。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问题,提出了“大宗产品(Staple)”出口带动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这些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后,常常导致国内大量剩余。对这些剩余大宗产品的通过出口而找到市场,就可以减少国内资源的闲置和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和消费,提高储蓄和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还可能因为大宗产品的开发会吸引外资,通过资本设备的进口来扩大生产,最终通过这种国际贸易模式导致一国经济增长。(5)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市场效应,国内生产企业便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更加专业化地进行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在当代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中,很多产品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呈下降趋势。这种规模经济的取得使企业增强了竞争力,本国的消费者也会因此而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6)贸易的外在效应。贸易的外在效应即指贸易的外在性,是未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和收益。贸易的外在性可以说从经济到政治、文化、道德、制度等等方面影响深远。这些贸易利益主要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的,而理论的分析具有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这些条件的满足是取得外贸利益和福利水平增加的前提条件。由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核心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中可以分析出,自由贸易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前提条中涉及到市场结构或市场一体化的内容有:国际、国内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劳动力、资本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自由流动,而在国家间不流动。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贸易利益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地不满足这些条件可能会导致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出现福利恶化型增长或者叫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对此,最早的研究成果是1950年和1971年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扭曲和福利的一般理论”。对该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是著名国际贸易理论大师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此外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探讨的还有经济学家哈勃勒(G.Haberler)、米德(J.Meader)、哈根(E.Hagen)、约翰逊(H.Johnson)、科登(W.Corden)等等。当一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时,哈伯勒(1950)论证了固定要素价格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会引起福利水平下降的情形;随后哈根(1958)论证了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会引起福利水平下降的情形。上面两种导致福利水平下降情况的前提假定都是放弃了开放前国内市场完全竞争的假定,而以国内扭曲市场为条件。这些国内非贸易扭曲,在开放的条件下,不是减弱消失,而是相反,它们带来的损失却会使自由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益消失大部分,或者消失殆尽。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如果一个处于动态增长中的经济,自由贸易引致贫困化的危险是存在的(Bhagwati and Srinivasam,1983)。巴格瓦蒂(1958)在他的论文中明确提出了一国经济增长也可能通过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负的净福利。在涉及到对外贸易方面,经济活动的扭曲可以分为贸易扭曲和非贸易扭曲。我们可以把一国由于实施了关境措施所导致对自由贸易的阻碍,产生的扭曲称为贸易扭曲。对于贸易扭曲所导致的贸易福利损失可以通过提高关税,进行贸易保护来矫正,对于非贸易扭曲即国内市场扭曲需要通过国内调整或改革来纠正。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国内市场扭曲的国内市场分割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利益实现和福利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三、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外贸利益实证分析我国当前由体制性扭曲导致国内市场扭曲的突出表现形式为国内市场分割(market segmentation),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差。国内市场分割又可以分为所有制偏好的制度性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市场分割。所有制偏好的制度性分割是指的由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从国家政府到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及经济资源予以优惠的制度安排,而对非国有企业构成的歧视安排,如企业员工的户口安排、土地资源的使用和资金借贷以及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等方面。地方市场分割主要是指一国范围内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利益,通过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或限制本地资源流向外地的行为。与这种以政府强制力为基础形成的人为分割的市场格局(fragmented market)相对应的,则是一种联结成一个整体的统一市场(integrated market),或称一体化市场。我国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封建割据的历史原因,加上在1953年到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出于当时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国防的考虑,在政治统一的大前提下,推行了一种多元的国家经济结构,每个省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半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子系统,这包括国家分别按省进行计划管理工作的特点(当时的全国粮票和各省的地方粮票的区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市场分离的状态)。这种多元的国家经济结构逐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中固定下来,形成了条块分割、城乡分离的经济发展格局。在1979年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增量改革,因此就在原有城市实行全民所有制和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计划机制外的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民营经济部分。这便出现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两种经济运作模式,出现了所有制层面上的体制性市场分割。同时,由于国家为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实行财税体制、下放权利(包括对国有企业管理权限的下放),使地方特别是省一级的地方经济发展目标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另外对外开放的地区安排和地区性优惠政策实施都有意无意地使地方经济利益成为地方政府追逐的目标,在实践中出现了地方政府干预的地方保护主义指导下的地方市场分割。在商品市场上,国内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地方市场分割,而在生产要素市场即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转让市场上表现为地方市场分割和所有制偏好的制度性分割并存的现象。我国的地方商品市场分割所造成的矛盾冲突,可以说经历了两种大的形态或两次大的浪潮:一是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价格仍带有的指令性的特点和指令性价格对原料、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定价偏低,因此,对外贸易的放开和国内某些地区经济的率先开放导致了拥有政策优势的省份、企业争相廉价攫取这些产品。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我国实现了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第一次出现了市场经济特征的“买方市场”。地方政府为维护本地区短期的经济利益,对本地区的市场实施了一定程度的保护,禁止地区外的一些商品进入,这种地区市场保护在地方政府采购方面表现的更为充分。综合考虑,国内市场分割状态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可以通过市场化程度来进行反映。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陆续有学者对中国市场化进程进行了测度,比如卢中原、胡鞍钢(1992)、江晓薇、宋红旭(1994)、国家计委课题组(1994)、顾海兵(1996)、陈宗胜(1997)李晓西等(2003)都有测定结果。其中从测度时间上更接近现在的陈宗胜和李晓西分别得到的测度结果显示我国总体市场化程度分别约为60%和69%,都超过了50%,和经济体制转轨比较快的国家市场化程度大约还有15%的差距。更具体分析,我国不同领域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又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一般商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东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快一些,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慢一些。据预测改革意义上的市场化进程大约在2010后可以基本完成。正是由于国内经济市场化使得经济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市场价格机制进行配置,真正的市场一体化不断形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贸利益的扩大。以我国改革和开放后的国内市场化和外贸增长的数据为例,进行模型分析,结论是一样的。利用EViews软件的回归计量经济模型,设模型方程为:LnX= + LnPRM+u 这里,X代表对外贸易额;PRM代表国内市场化程度。数据见表2。回归结果是:LnX=-9.821+4.217 LnPRM t (-3.79) (6.61) R2=0.9686 DW=1.54该数学模型的结果显示国内市场化程度和对外贸易额之间高度相关,并且国内市场化程度每增加1%,对外贸易额增加4.217%。 表2 计量模型使用的有关数据年份 市场化程度(PMR)(%) 对外贸易额(亿元)1985 28.37000 274.00001986 34.47000 309.00001987 40.57000 394.00001988 42.07000 475.00001989 43.57000 525.00001990 45.08000 621.00001991 48.51000 718.00001992 51.94000 849.0000
1993 55.42000 917.00001994 59.67000 1210.0001995 60.21000 1488.0001996 60.69000 1511.0001997 61.71000 1828.0001998 62.37000 1838.0001999 63.03000 1949.0002000 63.69000 2492.0002001 64.35000 2662.0002002 65.00000 3256.000注:市场化程度(PMR)数据来自于常修泽、高明华(1998)的总体市场化数据,由于缺乏一些年份的数据,所以进行了简单平均处理。四、结论通过前面的分析,得到下面的结论:我国应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对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内经济市场化和国内经济一体化不但能使国内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而且通过尽可能满足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条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并将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在更加自由、效率和更能增进贸易利益的基础上。
更多阅读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在对环境、对目标及对优势的假
访王中平:探讨心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
访王中平:探讨心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耐寒理论与心理调节摘自:新浪伊人风采《一念一世界》在采访过数位应用心理学专家之后,王中平的东西还是令我十分吃惊。心理学真可以应用的这么淋漓尽致吗?可以将心身关系解释的如此玲珑剔透、一览
论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景顺内需
[摘 要]本文首先对内需与外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内需与外需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剖析了我国内需不足与外需扩张的根本原因,即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适应追求高增长目标的需要,最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我国当前外部失衡的现
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苏美尔文明中的外星人
世界文明起源于中国?一、China与华夏的由来传说伏羲创造了八卦和四方体系,建立了中国第一王朝。伏羲称“青帝”,“青”即China的开端。“中”为四方参照点,即圭表。既是地理方位的大地原点,也是授时依据。中国即授时圭表所在。伏羲以“
中亚五国国际运输 中亚自由贸易区国际经贸法律问题
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色非常明显,表现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加强,自由贸易区数量越来越多。建立自由贸易区是许多国家在经济合作上采用的重要手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充分借鉴在区域经济合作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