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神话夜总会消费 破译美国的消费神话



一、消费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非同寻常 

美国经济高度依赖消费,消费支撑美国经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统计资料告诉我们,过去3个季度美国经济得以保持增长主要归功于美国的消费者。2000年第三、四季度和2001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2%、1%和2%(后来经过修正为1%),其中个人消费开支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2.99、1.87和2.11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强劲的个人消费开支支撑,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其实,个人消费开支在推动战后美国经济增长方面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拉里·莫兰和克林顿·麦卡利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从1959年到2000年,美国的个人消费开支年均增长3.6%,略快于国内总需求3.5%的增长速度,使得消费开支在美国国内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从62%上升到了65%。 

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怀疑过消费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之际,美国以至于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分析人士几乎都认为美国经济还会继续得益于强劲的消费,而且,非常肯定地认为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不会受失业的影响。 

二、美国的消费能力有被过分夸大的倾向 

有论者认为,美国人尽管大量失业,美国的消费者还是会非常大方地花钱消费,言下之意,美国的消费者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还具有增加消费的能力,也就是说,美国的消费者不受支付能力的限制,这是一个被严重夸大的神话。我看到这样的分析以及建立在这种分析基础上的种种推断,觉得非常可笑。 

在这里,我想问几个问题: 

一个人有工作和没有工作,消费倾向是一样的吗? 

一个人有收入和没有收入的消费倾向是一致的吗? 

一个人处在高收入时与处在低收入时的消费倾向是一致的吗? 

如果由美国经济学家阐释的关于收入与消费的理论不适用于美国的消费者,我们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然而,以美国为首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有一种浮躁之风,迷信美国,迷信美国的龙头作用,对美国的期望值过高,希望美国经济尽快复苏,以带动世界经济继续前行。这只能说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这种愿望建立在美国应该永远充当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个虚拟的假定之上。如果我说,当前提不复存在,那么,后面的一系列推断都是错误的。 

长期以来,人们坚信美国消费需求旺盛的原因是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实际收入增加、家庭财富上升和消费者愿意借更多的债用于消费,导致了消费者用于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增长超过生活必需品。这些开支的大部分用在了装饰房屋、购买汽车、休闲、向经纪人和投资顾问支付费用、城市间旅行和电费上了。第二,人口平均年龄上升和富裕程度提高导致购房和房屋装饰开支增加。到2000年第三季度,美国67.7%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外,由私人医疗保险机构和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支付的开支增加,老年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医疗照顾开支的上升。第三,技术革新导致了新产品和服务的普及,如有线电视、电脑、移动电话服务、因特网服务以及新开发的医疗服务和处方药等。此外,消费者趣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既对国内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经济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在人们变得更加富裕后,许多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在外面吃饭的次数和休闲花费增加都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业的周期性波动较小,服务业开支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有利于经济的稳定。 

三、消费过度繁荣的副作用 

对于消费的过度繁荣,似乎更应该听一听象格林斯潘这样的专家兼高级官员的分析。2000年1月13日,格林斯潘说:“当美国经济增长持续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人们还不敢断定这个经济周期与往常有什么不同,但现在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周期的确与战后半个世纪的历史有很大区别,持续106个月的扩张,使传统的经济理论智慧相形见绌。”但格林斯潘也苦口婆心地告诉听众,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超过了供给能力,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少有的紧缺,这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人们把消费奠定在股民收入基础上,导致储蓄率进一步降低,投资过度抬高了公司和私人债务。他再次表达了对美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强烈担心。 

格林斯潘在提醒人们,个人消费也必须控制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适水平,否则将会出现经济过热和家庭债务的过快上升从而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把实际消费建立在虚拟收入的基础上,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2000年股市大跌使股市投资者损失了约5万亿美元,成为制约消费和投资的一大因素。而消费和投资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股市下跌、能源价格继续高涨以及信贷持续紧缩,是导致2001年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衰退来临之际,美国的消费者正在捂紧口袋,减少消费支出。这样,他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股灾造成的影响将因为消费者收入不稳定而加剧。过去在经济增长和下降过程中,实际工薪收入基本上是稳定的。公司不愿立即解雇长期雇员或是降低工资。但现在工人的收入与经济的繁荣或萧条、市场的变化动荡愈发紧密相关了。繁荣时期基本工资因奖金、股票选择权及其它种种补偿而大大增加。那意味着工人的收入在接下来的下滑期间实际上可能大幅下降,加剧衰退的程度。还有很多一旦情况恶化就会遭到立即解雇的临时工。普通家庭收支平衡也较过去更容易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现在的家庭把54%的资产放到股市上,而1989年只有28%。 

与此同时,美国人的负债也增加了。公司部门也如履薄冰。一旦需求或利润疲软,新经济下的公司的首先想方设法通过降价或扩大服务来摆脱困境。这种战略可以消除小企业的动荡,延长繁荣期。但正如经济学家常说的那样,没有免费的午餐。新经济下的公司依靠不断涌现的创新。它意味着很难削减R&D开支以及资本投资。此外,它们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即使在困难时期亦要维护。故当需求实际减少时,公司可能就得开始诈钱了。摩根·斯坦利—添惠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收入大屠杀确实将危害极大。” 

在1999年秋季,今日美国报对全美45位首席经济学家做了一项调查,这些资深专家认为,美国经济面临的第一大威胁,是华尔街股市崩跌,其次依序是美联储在金融政策上犯错、通货膨胀、油价续升及国际金融危机。因为大家普遍担心华尔街股市下跌的连锁反应,是家庭资产缩水、消费者支出紧缩,从而危及美国经济增长。 

四、几种理论解说 

消费理论是建立在持久收入基础之上的持久消费。那么,消费者对失业、货币政策变化会作出何种反应,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庇古效应”关于消费增加的解说,实际余额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通过价格的调节必将消除劳动和其他生产资源的超额供给。当存在失业并使得货币工资降低之后,成本减少会促使物价下降。公众手中的货币资产和以货币命名的其他资产如政府公债所能购得的实物相应增加,即由一定的货币(称为现金余额)代表的实际余额相应增加。公众财富增加了,人们更加富有了,他们会相应地减少储蓄,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由此带动生产和就业的增加,一直到实现充分就业为止。 

必须承认,庇古效应在解释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经济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庇古效应大大夸大了劳动工资在成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外部成本如石油价格则视为既定不变的因素,看来,这个忽略使他的理论无法解释当今世界经济现象。实际情况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升降对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油价对于企业生产成本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之后,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庇古效应进行推理,势必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因为,工资的降低幅度有限,而油价上升幅度较大,油价上升幅度超过工资下降幅度,那么,庇古效应所论证的一系列结果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只有当存在失业并使得货币工资降低之后,如果油价不变或下降,企业成本减少才会促使物价下降。公众手中的货币资产和以货币命名的其他资产如政府公债所能购得的实物相应增加,即由一定的货币(称为现金余额)代表的实际余额相应增加。公众财富增加了,人们更加富有了,他们会相应地减少储蓄,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由此带动生产和就业的增加,一直到实现充分就业为止。然而,当国际市场油价处于上升时期,即使存在失业并使得货币工资降低之后,企业成本不降反升,物价上升。公众手中的货币资产和以货币命名的其他资产如政府公债所能购得的实物相应减少,即由一定的货币(称为现金余额)代表的实际余额相应减少。公众财富也减少了,人们觉得自己比以前更穷了,他们会相应地增加储蓄,减少对消费品的需求,由此拖累生产和就业,使国民经济陷入衰退的深渊。最明显的是出现“滞胀”(stagflation)。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当货币工资和物价下降导致一定量货币的实际价值增加后,用于日常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了,因而,可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相应增加,由此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加和生产就业的增加。这种导源于实际余额增加带来的利率下降,投资增加,由此促成生产和就业的增加(即所谓“凯恩斯效应”)。 

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均衡是有缺陷的。即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均衡,这是合理的。而且,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均衡是以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其实际经济意义在于:只要利率下降有一个最低限度,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不能超过利息率,那么,投资的扩张就会受到限制,以致于社会经济到达均衡状态的时候,可能出现由于有效需求(有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共同构成)不足而造成的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效应的两个重要发现。凯恩斯认为,在国民经济达到供求均衡的时候,可能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他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存在着处于失业状态下,货币工资不会相应下降的情况。同时,他还论证了即使货币工资下降,就业也不可能增加。这是两种非常常见的经济现象。根本原因在于,陷入失业的工人不可能有效地给雇主提供信号,表示他愿意接受较低的实际工资,因为货币工资的决定并不像商品的拍卖市场的成交价格那样,失业者可以通过失业者之间和失业者与就业者之间的竞争,把货币工资压低。在雇主与工人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大家关注的是工资率在不同行业和职业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是在工厂大门外有无可以雇佣的更加廉价的工人。当货币工资下降时,工人的购买能力同比例地下降,因而物价也出现同比例的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工资不会降低,实际总需求不会增加,生产就业不可能随货币工资的下降而增加。 

著名经济学家托宾则认为,当一定量的现金余额由于物价下降,从而,实际余额相应增加时候,除了会产生庇古效应(财富增加促进消费增加)和凯恩斯效应(财富增加,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之外,按照资产选择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财富所有人发现他们不仅更加富有,因而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而且,他们还发现,在他们已经增加的总财富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份额相对增多,这将促使人们移向持有更多的股票或实物资产,由此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并导致企业的投资活动增加。 

 石家庄神话夜总会消费 破译美国的消费神话
六、结论 

在利率下降之后,人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更加富有,而是对前景更加担忧,因为失业还在不断地增加,失业率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失业大军增加,寻找一个就业机会越来越难,这些人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够找到工作,谁还敢像从前那样消费?而在经济繁荣阶段的过度消费已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分期付款的好处是你可以提前享受生活和物质带来的快乐,同时,也给自己积累了一大堆帐单,在经济景气,人人都好找工作的时候,这些也倒无所谓,但,一旦经济转阴,工作难找,许多失去工作的人,失去了继续偿付分期付款的能力,他们被银行宣布破产。对于许多人来说,投资股票的热情递减,自不在话下,因为,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惟有人人自保,为了付清各种帐单,许多过度消费的人止损还来不及。况且,许多不善于做投机交易的人听信他人的鼓噪,在不适当的时机进入股市,被高位套牢,即使是在股票价格跌落到非常低的价位,他们也力不从心,无钱再买进。而市场真正的主力并不急于买进,他们要等待更好的时机,等待那些在高位买进的人,因为无法忍受种种心理折磨而割肉出场时再买进。 

所以,自2001年1月3日到6月底,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已经连续六次降低利率,美国股市并未做出预期中的强烈反转,而是经过一个反弹之后,继续向下探底。利率下降也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效应,经典的庇古效应和凯恩斯效应均未出现,美国经济依然处于衰退的边沿。 (写于2001年7月,首发于WWW.ENET.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3838.html

更多阅读

美国的重工业城市匹兹堡1 美国重工业城市

美国的重工业城市匹兹堡(1)匹兹堡是美国钢铁工业中心,宾夕法尼亚州第二大城市。位于该州西南部,俄亥俄河上源阿勒格尼河与莫农加希拉河交汇处,...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国内钢铁产品供应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有“钢都”之称。

美国的时区划分 美国时区划分图

对美国的时区划分一直比较模糊,最近由于某些缘故,需要搞清楚,因此查询了网上内容,总结如下:与北京时间换算法则:美国东岸时间 =北京时间 - 12小时(夏季)/13小时(冬季)例如:"北京时间6月25日早晨5点"对应"美国东岸时间6月24日下午5点"( 6

转载在美国的那些音乐院校 美国艺术院校

本文作者不明。转载前请吴骏先生修正了几个明显的事实错误。交流反馈请发邮件至985024883@qq.com在美国的那些音乐院校在美国,有不同类型的音乐院校,有的是按照传统的模式标准来教学生学习音乐的,有的不怎么正式。

关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利弊

关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妻子看文章主演的《小爸爸》,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关于文章在美国法庭追索儿子的监护权的故事,法官问文章要不要陪审员,文章坚定的回答:“要”。妻子看到这儿,就随口问我美国的陪审团是怎么样的情况,比如,判决是由陪审团

声明:《石家庄神话夜总会消费 破译美国的消费神话》为网友当时的我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