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2006年12月11日,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接第一大股东四川成都全兴集团有限公司通知,其控股股东成都盈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已于当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所持全兴集团43%的股权,转让给了帝亚吉欧高地控股有限公司。”
白酒业,一块外资以前从未涉及的处女地,终于在2006年底,实现了零的突破。
很多业内人士都在猜测其对未来中国酒业或者是外资入股后对企业的影响。以一个白酒行业及外资企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要明显好于啤酒行业的二波外资企业进入中国。
首先,要为其送行,以示鼓励。这缘于外资入股,长远来看,是对整个白酒业的发展与整合做了很好的探索,对双方都将会有着良好的促进,双方合作明显存在着诸多利好因素。我们这里可通过与啤酒行业的外资入股对比,来对白酒行业进入多角度的分析:
一、啤酒行业的良好结果代表白酒行业的前景
啤酒行业:一直未停歇的外资并购潮,让中国啤酒行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整合,行业不断发展,销量直冲世界第一,行业取得了远超预期的利益,合资双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特别是在2007年的1月份开元之始,华润与SAB合资的雪花啤酒,用25亿元人民币将原蓝剑的股份全资收购,更显外资啤酒巨头看好中国啤酒市场,在中国啤酒总体销量冲破世界第一后,单一品牌的锋芒也开始直指国际销量排名!
白酒行业:外资入股国内白酒企业,行业及企业都利益。行业将逐渐脱离市场混乱的局面,逐渐向品牌化、专业化看齐,企业双方将取得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有可能上到一个全新而逐渐脱离竞争的平台。国内白酒行业是概念、文化以及策划等领先,但品牌、管理、战略、规划、整合还需极大加强,这无疑给了国内白酒行业一个脱胎换骨的契机。水井坊这一个不只有品牌概念、还有品牌良好定位与内涵的新品牌,所以,就有了第一个吃螃蟹与外资合作的机会。
二、相对啤酒行业相比,品牌合作在白酒行业更胜一筹
啤酒行业:并购,外资看重市场与长远发展,本土企业开始多处于无奈与被动的地位,外资品牌并未带来国际品牌的运作经验。所以,在开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资本”的力量,对啤酒行业一直有资本吞吐大于经营整合的质疑,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摘掉了该方面的帽子,但啤酒行业的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确实还不尽如人意。第一波外资啤酒品牌基本退出中国再第二波淹土重来,证明了外资啤酒品牌曾经的多少无奈。
白酒行业:入股,外资更看重市场与品牌,本土企业看重国际市场及国际品牌运作经验。企业营销发展,靠的就是几个营销手段的长短枪配合。国际企业擅长长枪—品牌、战略、规划与系统战,国内企业喜欢短枪—渠道、促销、创意、一招鲜,这一长一短的配合,而又必须以品牌为支撑。所以,运作得好,外资的品牌运作将能给国内白酒企业带来质的飞跃。而我们看到,这几个跃跃欲试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在国际上主要采取的也是品牌运作,而不是基本没什么溢价的销售手段。
三、相对啤酒行业的摸着石头过河,白酒行业在合作经验方面今非昔比
啤酒行业:并购,由于第一波进入的无经验与非本土化,第二波并购很多缺乏理性,其盈利与发展道路漫长而修远。宁高宁据说是看到了青岛啤酒的年报后,用试试的心里进入的啤酒行业,可以说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跃上了第一军团;喜力也好,嘉士伯也罢,一直还没走出合作的盲区。更不用说,引领外资啤酒行业多年的蓝带啤酒在2006年爆出一个冷门,被一个行业内人都不知道来龙去脉的民企收购!当然,还有百威与青岛一直奥妙不可被外人知的关系,以及金星啤酒与外资合作的多年传闻。。。。。这些,都表示啤酒行业与外资合作的复杂性与双方头脑的不清晰度。
白酒行业:并购,品牌、区域、市场、互补等方面的探讨以及谈判地位的合拍,使发展可期待。国内的白酒行业虽然也错综复杂,但总体感觉上还是没有国内中小啤酒行业因为仅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在独驻一隅,而很多在通过策划、创意、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方面脱离单纯功能的一些稍带营销手段的东西在破局。外资品牌公司由于品牌文化深厚,也积聚了与消费者深度接触,促使消费者不断凝聚情感的能力。同时,国内白酒企业通过这些年啤酒以及其它行业的与外资合作的经验,应该已积累了一些与外资合作的基本套路与经验。
四、相对啤酒行业而言,白酒行业互补能力更强
啤酒行业:并购,品牌与渠道半斤八两的互相借用,双方关系将会一直微妙。我们到现在为止,还很难分析出嘉士伯与黄河啤酒、南非SAB与华润、青岛与百威、珠江与英特布鲁等等合作到底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清晰目的,虽然都会说出“做大做强”、“合作促进整合”、“集中产生效益”等等冠冕堂皇之词,但合作实际上存在一些博弈、在某些方面两方都强、在另外一些方面两方都弱的情况却有一定的普遍性。
白酒行业:双方明显的区隔,以及在品牌与渠道上的非战略性而策略性利用,使双方争端减少,共赢基础平台扎实。白酒行业可能门当户对的中外合作也就是强强合作更好,但强强合作,需要的更多的是你强我弱、你弱我强的互补式强强式合作。合作,就是弥补各自不足,发挥各自长处,而品牌与渠道的各有所长,是白酒行业合作的现实理想基础。
然后,为什么还要开枪呢?这实际是对双方合作的一种警示。中国白酒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还是存在很多合作将可能不畅的隐患,需要提请注意,弄不好两败俱伤!
一、长线做品牌与短线做牌子的差距太大
高档白酒,甚至可被称为奢侈品的行业,需要双方在品牌上花更多的功夫。而国内白酒业的品牌建立方式与国际品牌明显不同。国内更倾向于做块白酒“牌子”,目的是为了短期内销量要上去,至于长线做品牌,可能没资金,但更怕的是品牌意识严重不足。国际品牌有时宁可牺牲销量、利润也要保品牌与份额,这一点有明显的冲突。
二、基于情感的品牌文化积淀与生搬硬套的品牌文化营造方式难以求同
外资品牌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深度挖掘消费者情感,从而建立品牌,并且通过无缝嫁接该情感到产品上去,从而使产品销售一则能极大出现溢价,二则能让消费者内心来认同该产品,从而产生品牌的忠诚度。而国内白酒企业更倾向于有了产品后,去找能套上该产品的品牌文化,所以,策划、创意、炒作百出,但都因没有挖掘出自己与消费者沟通的真正的东西,与消费者只能产生一夜情,或者根本引不起注意,从而见光死。在这方面,二者如果不能将理性挖掘与建设性发挥相结合,将会产生很大隔阂。
三、基于渠道分销与基于终端营销的产品销售方式有落差
在渠道运作上,国外品牌针对消费者的整合营销与国内针对终端的推销,存在很大距离。国际公司更倾向于在终端做消费者营销活动,如开PARTY、弄品酒会、消费者俱乐部、免费品尝与试用等等,将营销进行到“底”-消费者。而国内白酒企业更倾向于让很大的利给经销商进行分销,倾向于“买店”、“专营”等渠道行为。这两者综合应用,是对渠道价值链的一个有效互补,但如果都需要较大的资金的话,该处就有可能存在很大的矛盾了。这种矛盾,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有时候可能是不可调和的。
四、团队运作思想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营销组织建设方式大相径庭
在人才培养方面,这是国内白酒行业的永远的痛。促销层面、商务洽谈层面、销售开拓层面、终端争夺层面、消费服务层面、推广方面都是酒业人才短缺的方面。并且由于国内企业更倾向于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往往只能在个别区域成功,而总体上区域发展不平稳、政策倾斜过度与混乱、违规现象频繁,最终还可能因个人英雄变动而出现企业塌陷的都有;而外资品牌公司却通过团队的运作,将一些关键点控制好,市场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运输部门等等,都能形成一个整体,能将整个公司的力量最后全部积聚于业务队伍在市场上的运作,很容易取得稳定上升、客户与消费者信任的成绩。
国内白酒企业与外资合作,首先将市场了解,然后大胆地往前走,将是白酒行业突围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