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定义不再是别人看起来的好和坏,不是追逐短期的目标,而是能够专心地做一份事业。 25名年轻人,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有一位博士后,一位在读博士,两名硕士,还有很多本科生,目前居住在距离北京三环约40公里的一个村子里,他们的主要生计来源就是卖菜,未来他们希望的是可以生活在村子里,工作在村子里,生计的主要来源也是来自乡村。 他们就是“分享收获”里的年轻人。如果在村里找“分享收获”农场,要这样问:“您知道在村里种菜的大学生在哪儿吗?”每次这样问,村民都会很快地意识到如何指路。
![主角张洋在村里的小说 俺在村里住](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581217227966.jpeg)
从去年5月份到现在,村民一直都认为这些年轻人很奇怪,为何在村里只剩下386199部队(指妇女、儿童、老人)的时候,却有这样一些年轻人毕业后从全国各地又来到村里? 乡村在30年内的变迁,人与土地的距离远了,我们与食物的距离也远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所有这些,或许都是这些年轻人来到这个小村庄的目的。 小院只是一个普通北京农户的房子,有5间正房和3间偏房,这就是我们自己笑称的“home office”(家庭办公室)。这里并不像想象中的舒适,但也很轻松自在,这种自在的感觉一路延伸到了我们的工作里面。有了自由的节奏就有时间去经营自己想走的路。 分享收获估计是这些年轻人人生第一次蓄势登场。很多时候他们是冲在第一线的,面对暴雨和寒冬都是一如既往地执著、耐心,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健康的食物配送到我们的会员家中,他们又能够吃得甜美,农户能更多接受生态农业,那这些辛苦也不过是甜蜜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如果我们能到达高山的顶峰,那过程中的摔跤也就不算什么了。 对于我的这些青年同事,我内心充满敬意,他们虽然亲切地称呼我“掌柜的”,我却一直都感觉他们更像是我的家人。这些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山东、山西、陕西、河北…… 天亮,每个人用自己的步伐开始新的一天,有人在厨房烧火做饭,有人已经开始准备出发进城办事,有人早就在地里跟农户们安排一天的工作。不用上下班挤地铁,不用参加无谓的应酬,生命在村子里似乎被拉长了。 这周周末,农耕夏令营要启动了,孩子家长问:“村里安全吗?你们有野外生活经历吗?”这让我想起前几周,一个实习记者因为“一个女孩到郊区太不安全”而告诉不能来村里采访。 我一直相信能够选择暂时离开繁华和充满诱惑的都市,选择身心的“远行”,这些青年人不是有着不羁的天性就是有着对自由终极的追求。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定义不再是别人看起来的好和坏,不是追逐短期的目标,而是能够专心地做一份事业。 我总是能在团队年轻人认真的脸庞上看到坚定意志,看到他们创造一份事业的决心。他们需要一点时间,用创意、勤奋、坚持凝结成一个可以撬动成见的杠杆。分享收获团队已经创造了用少量资金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搭建团队,组织农户种植蔬菜、养殖畜禽,扩展北京顺义和昌平另外两个基地的卓越成绩。家长在意的事情他们不是不做,只是有先后不同的顺序。 他们对工作的专注、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对于弱势的关注、对于平等的追求,不就是我们想追求一生的境界吗?不就是我们内心想要向善的力量吗?振翅之声的力量,希望您能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