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洞化 警惕“产业空洞化”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经济安全分国际经济安全和国内经济安全两方面。国内经济安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等诸多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安全的广泛关注,却使我们忽视了另一种危机――产业空洞化,正向我们逼近。

  一、我国目前的经济现象都可由“产业空洞化”得到解释

  产业空洞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已有产业处于衰退阶段,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或者新的产业发展的不够充分不能弥补已有产业衰退的影响,造成经济陷入不断下降甚至萎缩的现象。在一种经济结构向更高的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如果新旧产业衔接工作做的不好,一般都会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产业空洞化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我国自9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空洞化迹象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我国现存的不良经济现象都可由产业空洞化得到解释。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乏力。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批传统产业趋于平缓或衰弱,而新的能够有力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产业尚未形成气候或积极发挥作用,失去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能力。

  ●下岗、失业增加。传统产业萎缩,对劳动需求量减少,新产业尚未形成气候,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传统产业生产的产品因不再适合消费者的需要销售不出去而表现为过剩;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兴产业还没形成或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抑制了消费。故这种矛盾并不是总量上的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制约经济增长的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

  ●不断积聚的国内经济安全隐患。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其它方面的经济安全都根源于产业安全。金融安全隐患:传统产业江河日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整体产业素质不高,效益下滑,无力还贷,造成银行呆帐、死帐增加,埋下金融安全隐患祸根;贸易安全隐患: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可供出口,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传统产业产品出口易遭进口国的反倾销报复,国内市场则易被外国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领,甚至垄断;信息安全隐患:直接体现为信息产业素质不高,不掌握核心技术,处处受制于人,给国家信息资源带来极大的不安全;环境安全隐患:传统产业一般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严重威胁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给国家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新兴产业一般则具有低污染、低能耗特点。

  ●消费无热点与居民储蓄持续攀升。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足够的生产能力,市场上缺乏需要的消费品,消费愿望不能实现,钱花不出去,居民只好选择银行存款。

  ●投资不旺与股市过度投机。传统产业已是昨日黄花,新兴产业还是镜中之花,“好项目难找”,持有现金的企业法人、机构团体和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涌进股市,造成股市波动,过度投机。

  ●外贸上的“低出高进”。即对外贸易中的同一种产品进出口并存的现象。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钢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钢材,但却无力生产技术含量高的特种钢,不得不一边低价出口低技术含量钢材,一边高价进口高技术含量钢材。类似的情况,在中国绝不仅限于钢材。

  以上阐述不仅表明“产业空洞化”在我国正在成为事实,给我国的产业安全敲响了警钟,同时也说明“产业空洞化”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枢纽。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实现,都有赖于“产业空洞化”问题的解决。

  二、“产业空洞化”机制分析及趋势预测

  “产业空洞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已有产业渐渐衰退,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新的产业未能迅速形成,替代传统产业衰退留下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张,最终造成整个产业“空洞化”。其具体机制过程如下:

  首先,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出要求。产业从事生产,代表供给,而产业生产的产品能否进入消费领域,取决于是否符合消费者需要。从这个角度看,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决定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指引着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例如恩格斯就将人的消费需求划分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三个层次。到二十世纪末,在实现国家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翻,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从温饱需求向享受需求转变。适应这种变化,产业结构应该向高度化方向演进,那些主要以提供满足人们温饱生活需要产品的传统产业,应逐步被淘汰,或利用新技术加以改造,满足人们新的消费需求的产业则应被大力发展起来。随着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消费倾向将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特点,与此相适应,工业生产方式将由少品种大批量过渡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这正是产业结构高加工进而是知识、技术集约化和知识经济兴起的依据。

  其次,由于制度安排约束过强,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尽快形成。在“产业空洞化”的两方面中,主要矛盾是未能及时形成替代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形成有赖于技术进步,有赖于技术创新。令人担忧的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令人满意。据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发表的《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1996年,我国在全球有代表性的46个国家中,全国从事研发人数排名居第二,企业从事研发人数排名第四,全国用于研发费用排名第十九位,企业研发费用排名第十七位,总体来看,我国研发投入比较靠前。但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居二十八位,其中基础研究竞争力排名第三十二位,专利类排名第二十一位,技术管理类排名第四十四位,排名都比较靠后,只有研究发展类排名第四,比较靠前。上述数字说明,我国在技术上的投入(含人力和资金)与成果不协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尽管消费结构的变化已经提出了产业高度化要求,也指明了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但由于技术创新成果少,在一些关键技术上难以取得突破,难以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难以形成一个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群体。

  规模不算小的科技资源投入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表明运转这些科技资源的机制存在问题。这种问题就是制度安排约束过强。“产业空洞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今天的“产业空洞化”现象主要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约束新兴产业形成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产业难以形成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宝贵的经济资源,制约了新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没给新产业空出位置,没能给新产业的兴起以足够的刺激。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资源总量是一定的,传统产业占用多了,可以用以形成新产业的资源就少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能生,不能死,长期积累下来的传统产业占用了大量的宝贵的经济资源,制约了新产业的生长。发展新产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新产业的兴起需要有预期的市场利润等强烈的刺激。大量传统产业存在,尽管是奄奄一息,但其垂死挣扎还是给新产业以威胁和巨大的压力。(2)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一个突出特征是,为追求政绩,不顾经济规律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各地争先恐后上项目,铺摊子,企业建设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结果造成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我国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中,大型企业占63%,中小型企业占37%。企业中的国有资本金额中大型企业占65%,中小型企业占35%。即使是国有大企业,生产规模也很少能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如前所述,在46个国家中,我国企业从事研发人员排第四,企业研发费用排第十七,总量规模不算小。但却要分散在众多的企业中,结果就成了撒胡椒面,单个企业难以聚合起取得技术突破的研发力量。(3)科研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根据对1990年的统计数字,全国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在各科技活动主体中的分布是:政府研究机构占50.3%,企业部门占13.9%,高等院校占29%。全国研发费用的分配结构是,政府研究机构占50.1%,企业部门占27.4%,高等院校占12.9%。上述数字表明,在以计划为主导形成的科研体制中,科技资源的配置严重向政府科研机构倾斜。各国的经验表明,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从事生产,面向市场,了解需求,更知道在那些方面创新。政府科研机构则不具备这些优势。将过多的科技资源配置于政府科研机构,必将造成科研与生产、与市场相脱节,难以产生良好效益,造成巨大浪费。(4)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不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教育重点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而是为教育而教育,培养的大都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产业空洞化 警惕“产业空洞化”
  最后,外资的侵食挤占,加快了我国“产业空洞化”进度,加剧了“产业空洞化”程度。外资的进入,促进了发展,也加剧了对国内产业的围堵侵食挤占,分割了国内产业产品市场,压缩了国内产业发展空间,在加速传统产业萎缩过程的同时,也制约了国内新产业的形成。一是外资的大肆收购、兼并,使我国支柱产业有被外国资本垄断或控制的危险。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跨国公司、外国资本大量涌进,三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133个行业,其中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有57个行业,特别在电子计算机、碳酸饮料、文化办公用品、复印机、体育器材、通讯终端、照相机及器材、调味油、实验室仪器及装备、集成电路、小轿车、集装箱、核力发电业等27个行业,三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三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一般都由外方控股,如市场占有率大于50%的57个行业中,中方控股超过50%的只有9个行业。某些行业中存在外资垄断经营倾向。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进行大量兼并收购活动,取得了不少行业的控制权。如在支柱行业中,机床行业中国已经失去62%的市场份额,移动通讯市场95%被外资占领,计算机和集成电路75%―80%属舶来品,传真机和摄像机外资分别占有98%和99%。二是行业结构存在夕阳化危险。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新的产业不断产生和形成,发达国家加速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日跨国公司在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向东亚和中国转移的同时,自己却集中人力、财力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三是外资挖走了大量人才资源。21世纪,人才将是最宝贵的资源。外资流入,挖走了大批重要产业人才。《北京青年报》报道:“继英特尔在上海设研究院后,微软投资8000万美元成立中国研究院,他们瞄准的是中国人才。据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说,计划在2000年招聘100名左右的高级人才,基本上都是博士,其目的是做五年以后的东西,即不立刻用于产品的基础性研究。”

  根据以上对“产业空洞化”机制分析,可以大胆预测在未来几年中,“产业空洞化”将进一步加剧。因为“产业空洞化”进程是否持续,取决于传统产业衰退速度与新兴产业形成速度的对比,后者则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进步的快慢。这种对比的结果是不容乐观的。首先,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更快,加速了传统产业衰退;知识经济在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抬高了发展新产业的技术门槛和要求。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不仅经济增长速度快,而且质量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供给能力(主要指花色品种和质量,而不是数量规模)的跃升,人们消费选择更趋多样化。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结果是科技进步越来越快,水平越来越高。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产业更迭周期更趋缩短,增加了替代产业形成的难度。其次,我国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大幅度提升,难以应付知识经济如此高强度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长期的技术储备作基础。显然,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数量规模扩张型的发展道路,快速“追赶”是经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技术积累和储备虽有一定基础,但并不厚实。目前,我国还处工业化阶段,既要完成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知识经济的挑战,这种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最后,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投资贸易更加活跃,技术、资金、人才交流更加频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形势的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领域范围会进一步扩大。由于我们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劣势,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危险进一步增大。随着我国加入WTO正在成为现实,如何维护我国产业安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扭转“产业空洞化”趋势,维护我国产业安全

  “产业空洞化”的危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有所体现,“产业空洞化”的趋势令人担忧,遏制“产业空洞化”势头,维护我国产业安全,成为摆在每一位经济工作者面前一个紧迫的问题。

  (一)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千方百计进行制度创新,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解决“产业空洞化”问题关键是新产业的尽快形成,新产业形成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则主要是制度安排的结果。所以,解决“产业空洞化”问题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

  1、进行创新机制创新。过去那种靠计划手段控制,政府出面主导的创新机制,已被实践证实是无效率的。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政府要从直接组织创新项目,干预企业技术创新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为主。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样,企业才能成为有创新动力的企业,成为创新投资、决策和收益的主体。

  2、进行科研体制创新。在过去科研体制安排下,进行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上,严重向政府科研院所倾斜。这种安排的结果,一方面造成科技资源配置高度分散,另一方面造成产学研相脱节,最终结果要么是单个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的聚集度不足以取得技术创新突破,要么是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不符合市场需要。科研体制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对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提高单个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聚集度,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要改变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状况,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具体措施包括政府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研发机构;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可创办自己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高等院校要与企业形成合理分工,院校一般从事基础研究,为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知识积累、储备,也可以与企业协作,承担企业一部分科研任务。

  3、进行教育人事制度创新。教育制度创新要突出强调创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要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经院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方式,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教育好人才,还要用好人才,不能让教育出来的人才都流失出去,把中国变成外国的教育基地。这就需要适当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从工资待遇上,科研条件上拴心留人。尤其要破除论资排辈的做法,让优秀的年轻人才有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机会和环境。要杜绝个别单位“但求所有,不求所用”,将大量高层次人才招进单位“冷冻”起来的狭隘的部门主义做法,让人才流动起来,在流动中寻找最能施展才华的岗位,在流动中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有了以上制度安排,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就有了保证。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1、财政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要对特定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补贴,给大量的一般的技术创新活动以普遍的税收优惠,鼓励创新。

  2、金融政策支持。政府要给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优先、优惠贷款。积极引导建立风险投资体制,为高新技术项目的发展开辟股权融资渠道。设立高科技板块市场,提供风险资本退出途径,解除风险投资后顾之忧。

  3、法律环境支持。制定有关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尤其是知识产权法,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调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完善的技术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高等实验室等。

  (二)瞄准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以需求结构变化为导向,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尽管我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阶段,但要正视世界知识经济兴起的现实。只有瞄准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以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为导向,超前规划,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在随后的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避免再次掉队。

  1、积极筹划创建基于知识的产业。基于知识的产业是指基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直接商品化的产业,不包括知识密集度很高的制造业,如信息设备制造等。根据OECD知识的定义,未来基于知识的产业包括对应于KNOW—WHAT、KNOW—WHY的教育产业,对应于KNOW—HOW的研究与开发产业和对应于KNOW—WHO的信息服务业。目前,我国经济尚未达到知识经济阶段,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进行这方面的筹划工作。如果现在不积极着手准备,将来会被抛得更远。

  2、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我国还处在工业化阶段,完成工业化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物质生产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产业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最具实质意义的部分。

  3、以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由于消费需求出现变化,传统产业开始出现衰退,但并不是说传统产业完全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只要人类一天不停止吃、穿,象食品加工、纺织等大量传统产业一天也就不能停止生产,关键在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同属于纺织产品,粗加工的劳动布已没人再要,但高级面料则供不应求。运用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还有很大空间,也有广阔的市场。

  (三)健全和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政策体系,规范和引导外资投资和投向

  引进外资成效显著,但在投资投向上缺乏规范,严重侵害了我国的产业利益。这一方面是因为缺少法律约束和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也存在执行法律政策规定不力的问题。今后要在检查工作漏洞的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健全和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把利用外资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并加强执法力度,规范运作。健全和完善法律政策体系要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实行市场准入,限制随意兼并收购,保护幼稚产业和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幼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未来希望,必须给予适当保护。根据各行业的不同情况,分别明确规定外资不得介入、合资中外资比重限定等,禁止全行业性兼并收购、地区性一揽子收购等。

  2、给予适当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外资投资于内地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提高其产业素质。与沿海地区相比,内地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又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通过适当的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外资投资于内地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一方面可利用其资金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可利用其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

  3、禁止外资对我国进行“夕阳产业”转移。加强对利用外资的审查,禁止高污染、高能耗以及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夕阳产业”进入我国境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4178.html

更多阅读

后配额时代:中国服装产业需要品牌化

   从游离在“纺织”大产业之外,到回归产业;从“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设计”转变,中国服装产业经历了不同寻常,但充满机遇的20年。     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自去年起,中国纺织已进入了后配额时代。在3月26日开始的

马化腾李彦宏谈国际化:为成数字产业大国努力

3月28日消息,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百度CEO李彦宏今日在2010中国IT领袖峰会上就国际化话题展开讨论,马化腾认为中国完全可以成为全球数字产业大国,李彦宏表示中国互联网企业有责任去做国际化尝试。 马化腾指出,在创意产业、文化

郑晨爱:商贸化是服装产业升级突破口

经过对温州服装企业长期深入地调研和考察,我认为,温州乃至整个服装行业“发达的制造加工、相对滞后的商贸服务、不太成熟的消费市场和模糊的穿着文化”现状,迫使温州必须重新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   而在调整过程中,商贸化是个突

声明:《产业空洞化 警惕“产业空洞化”》为网友大根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